多相泵
多相泵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1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83562篇;相关期刊28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矿场机械、天然气与石油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2多相流学术会议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七届多相流测试技术会议等;多相泵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敦松、李清平、朱宏武等。
多相泵—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3562篇
占比:99.96%
总计:183634篇
多相泵
-研究学者
- 薛敦松
- 李清平
- 朱宏武
- 班耀涛
- 王勇
- 赵宏
- 刘磊
- 李增亮
- 李忠芳
- 王跃武
- 赵新学
- A·耶施克
- B.特罗特曼恩
- Frank Lundius
- G·罗尔夫林
- J-U·布兰特
- L.施尼德
- M·赖希瓦格
- P·帕格尼尔
- 何同
- 俞雯
- 刘冬冬
- 孔祥领
- 宋承毅
- 左强
- 延斯-乌韦·布兰特
- 张守森
- 格哈德·罗尔芬
- 王东
- 王敏捷
- 王艳红
- 苗长山
- 陆倩倩
- 马希金
- 黄建中
- A
- Andreas Goldschmidt
- Bittermann
- B·库斯
- C·E·坎宁安
- C·S·胡耶恩
- GeorgeShowp
- Grant
- Hans-Jurgen
- HishamSaadawi
- Joachim
- JǚrgenHoldhof
- KeithOxley
- K·德莱芙
- M.伯尔尼
-
-
马希金;
崔生磊;
周贯五;
张亚琼;
张潮
-
-
摘要:
针对多相泵空间导叶局部压力过大的现象,以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的导叶为研究对象,设计工况下以多相泵的扬程和效率提升以及降低导叶局部压力为优化目标,在保证动叶和复合导叶设计参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CFD数值模拟计算不同复合短导叶安放位置与多相泵的水力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效率最优的复合短导叶安放位置.计算结果表明:多相泵复合短导叶的安放位置对多相泵的内流场和多相泵的外特性有重要影响,随着复合短导叶安放位置从流道后置到前置时,存在使泵效率最高的最优安放位置;当复合短导叶位于流道中部时,能有效抑制气液分离情况,削弱复合导叶尾部叶顶处局部压力过大现象以及提高了多相泵的水力效率;随着短导叶从流道出口移动到流道进口时,存在于导叶背部的低速脱流区会前移,且脱流区面积会增大,加重流道的堵塞.揭示了短导叶安放位置与多相泵内流场和外特性的关系,为多相泵导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
孔祥领;
吕杨;
高进伟;
曹杉;
朱宏武
-
-
摘要:
基于漂移模型的基本理论,考虑多相输送泵中气体的可压缩性,建立了多相泵三维、多级可压缩数值计算模型,对在气相可压缩下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内流场进行探索性研究,着重研究多相泵的增压随着压缩单元级数的变化规律。对试验样机的研究表明,对比多级可压缩模型和不可压缩模型预测的增压发现,当含气体积分数超过30%时,两者误差超过1645%,多相泵的增压随着级数不再呈线性增加,而是呈二次函数关系。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平均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可压缩模拟方法的可靠性。%Based on the drift flow model, considering gas compressibility in the multiphase pump, a 3⁃D multistage compressible model is built to study the helico⁃axial multiphase pump flow fieldThe study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pressure boosting changes of the multiphase pump with the number of compression unitStudies on the test prototype show that, by comparing the pressure boosting results from multistage compressible model and incom⁃pressible model, when the gas volume fraction is more than 30%, the error of the results is more than 1645%, and the pressure boosting of the multiphase pump is no longer a linear but a quadratic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tagesThe average error of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less than 10%, verify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gas compressibility.
-
-
-
-
-
-
-
-
赵新学;
李增亮;
苗长山;
王艳红;
金有海
-
-
摘要:
以速度矩作为控制参数,推导出多相泵导轮中均匀流模型的准三维反问题计算公式;基于两类相对流面理论及气泡的受力分析,推导出气、液两相在多相泵导轮中运动的准三维正问题的计算公式,提出一种对多相泵导轮内流场进行准三维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导轮的准三维反问题,对其叶片形状进行了初步设计,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导轮中的流动状况.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利用准三维方法进行多相泵导轮的正反问题计算是经济且有效的.
-
-
马希金;
董建;
赵杰
-
-
摘要:
静叶的设计直接影响油气混熟泵中流体的流动稳定性以及泵的效率.本文在以前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静叶进行了改进设计.通过CFD软件数值模拟表明:当含气率在0~1范围内变化时,复合式静叶能有效阻止漩涡的产生,从而提高了泵的扬程和效率.
-
-
高华;
张守森;
张凯
-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1年
-
摘要:
过去20多年,油气开发输送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其中多相混输送技术尤其引人注目,它以远距离输送未经加工的多相井流为特征,对边际油田、卫星油田以及深水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多相混输技术,还可以降低井口回压,提高采油产量,最终提高整个油田的采收率。多相泵是整个多相混输技术的关键设备,是为多相井流提供动力的唯一途径。多相泵的工况十分恶劣,不仅要输送气液混合物,还要承受断塞流的冲击,这给泵的机械密封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机械密封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有限元结构分析方法,对静态下最有可能影响多相泵用机械密封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多相泵用机械密封应选用平衡型密封;在含气率较高或者介质中有固体颗粒时宜选用硬对硬配对;密封腔压力与介质压力差应维持在0.5-2.5MPa,在介质压力波动较大时密封腔压力应能随介质压力变化而变化。
-
-
李清平;
薛敦松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
| 2003年
-
摘要:
随着边际油田、海洋石油的开发,以多相泵为核心的多相混输技术以其显著的技术优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多相增压装置研制也因此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外部分成果已进入工业化实验和应用阶段,我国也已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借鉴单相泵和压缩机中相关部件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方法,兼顾避免泵内相态分离过程的发生和满足多相增压两个方面的要求,针对泵内多相流动的特点,提出螺旋轴流式多相泵样机及其主要过流部件的基本结构形式和设计方法,给出了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和范围,并完成样机的设计、制造和初步实验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开发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
-
-
李忠芳;
朱宏武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学术会议》
| 2003年
-
摘要:
通过长期对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的实验研究,笔者取得了完整的实验数据.对这些实验数据建立回归方程,总结分析不同的高转速和不同增压单元对多相流输送的影响.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套较好样品,并为设计更完美的多相混输泵做了前期准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