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40292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经济研究参考、城市规划学刊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二十五届国际华人交通运输协会年会暨第九届亚太地区交通发展研讨会、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2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等;城市空间布局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记者、冯红霞、张晓明等。
城市空间布局—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0292篇
占比:99.76%
总计:140623篇
城市空间布局
-研究学者
- 本刊记者
- 冯红霞
- 张晓明
- 赖寿华
- 任登军
- 刘为民
- 孔令斌
- 孙泽彬
- 张付刚
- 张伟
- 张健
- 曹志明
- 李鹏
- 梁慧歆
- 牛叔文
- 程默
- 蔡英杰
- 薛奎
- 薛琼
- 赵继敏
- 金巧全
- 闵希莹
- 陈斌
- 魏广龙
- 丁文其
- 丁波
- 上海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事务中心课题组
- 严峰
- 中国城市规划网1
- 于柏森
- 于莉娟
- 于莹
- 任宏
- 任致远
- 何小林
- 何文君
- 何枫鸣
- 何永
- 何金元
- 何静
- 余宇新1
- 余桂玲
- 余梦秋
- 余珍
- 侯捷
- 俞滨洋
- 倪鑫霞
- 冯雷
- 冼俊韬
- 刘一丝
-
-
刘一丝
-
-
摘要:
数字经济作为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与更新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与动力变革。近年来,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迅猛,部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并呈现出以城市群为纽带的延伸态势,但城市数字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均衡特征也较为明显。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布局的整合与更新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特征,但是在以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与更新的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阻碍,如城市数据开放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城市协同共建生态体系,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环节缺失等。在此基础上,应从建立数字经济多规协同体系,构建数字经济空间规划体系,搭建城市数字经济服务平台,以数字经济的局部创新发展带动城市整体转型升级等方面推动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与更新。
-
-
孟祥林
-
-
摘要:
大城市战略转向小城市战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需要通过调整资源布局方式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向。资源空间布局是基于效用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区位选择,大城市通过职能疏解带动小城市发展,在帕累托改进中完善中心地的空间布局构架,区域经济实现从非均衡布局到均衡布局的转向。小城市是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底层支撑,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中心城市的发展状态。因行政区划限制、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惯性、交通网络通达程度不高以及城市间过度竞争等问题,小城市与大城市的互动水平较低,不同层次中心地间的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小城市是连接中心城市的节点,也是促使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过程中建构微中心的基础,前瞻性地思考小城市发展战略转向中面临的问题与实施对策就非常必要。
-
-
-
-
摘要: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之年。为了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更好地助力城市现代化发展。各个城市纷纷出台了今年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缓解“大城市病”。
-
-
屈迟
-
-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人类生存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地理学不但能够解释世界和阐述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地理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小到个人的出行定位、导航,大到气候变化研究、城市空间布局都和地理学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地理无处不在”。地理是一种思维方式,每个人大脑中都有自己的认知地图,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和奔跑,使用棍棒、石头等工具在社会群体中共同工作,开始驯化火种来管理景观、标记地点和编纂自己心中的地图以来,地理就一直与我们在一起。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理学能将现实微型化,并创建小比例模型。
-
-
龚劲
-
-
摘要: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既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内在需要,更是对荆州的一次全新定位,赋予了荆州新的使命任务。推进荆州跨长江发展,有利于优化荆州城市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
-
彭志萍;
潘兴扬
-
-
摘要:
近年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先后收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川渝合作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可谓机遇当前,优势凸显。自2020年起,前锋区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再梳理、确定了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方向,明确了以产业支撑城市、以城市托底产业的战略构想,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宏伟征程已然起步。
-
-
赵云峰;
余桂玲
-
-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议在表述“十四五”时期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明确提出“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初步形成。这就要求天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
-
陈家文
-
-
摘要:
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据十四五规划透露,未来广州无论是在城市更新、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数字经济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亦或是城市空间布局、社区民生、教育医疗上,都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信息量也巨大!下面我们来看看城市更新、产业、轨道交通等方面有哪些重点:一、"十四五"时期,广州城市更新工作投资额达3315亿元1、城市更新成为"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
-
彭羽;
尚佳欣;
张扬;
鲁妍;
苏亚丽;
张妹;
刘坤容;
钟汝江
-
-
摘要:
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 是采取应对措施,减少风险灾害造成的损失.城市建设前的规划评估阶段进行生态风险评估非常重要,如何通过生态风险评价确定城市建设开发的核心区、拓展区以及其他功能分区的空间位置,规避可能发生的生态风险一直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京津冀核心区的雄安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风险因子识别、风险等级划分和风险指数评估的方法,基于ArcGIS平台及其空间分析工具,确定了暴雨、洪涝、工程地质灾害等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并据此结合河流、湖泊分布,提出了雄安地区城市核心区、拓展区、协调区、限建区、禁建区的空间布局,并提出了减缓生态风险的对策措施.
-
-
-
-
摘要:
发展市域(郊)铁路对拉伸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功能重组,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促进城区和周边城镇协调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北京2008年,为服务北京奧运及为中外游客游览八达岭长城提供多元化交通服务,利用既有铁路京张铁路开行了第一条市郊铁路S2线。2017年利用地下直径线、京哈线开行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利用既有京通铁路开行怀柔一密云线。2020年利用既有京承线、怀联线、京通线等线路开行市郊铁路通密线。
-
-
-
-
覃成林;
贾善铭
- 《2012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2012年
-
摘要:
随着我国高铁的建设和运营,高铁经济带的雏形已经显现.本文从城市多中心的视角对我国武广和京沪高铁经济带的城市多中心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从形态多中心来看,京沪高铁经济带城市多中心程度高于武广高铁经济带;从功能多中心来看,多中心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京沪高铁经济带长三角城市集团、武广高铁经济带和京沪高铁经济带环渤海城市集团.本研究科学回应了高铁站点设置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作用,并提出我国可以以高铁建设为契机,引导和优化我国未来的城市空间布局.
-
-
-
-
张清华
- 《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
| 2009年
-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绿心地区发展实例的比较分析,正确认识绿心在生态服务、引导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形成城市特色等方面的价值,探讨绿心地区规划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并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绿心专题研究为例具体说明。
-
-
-
-
李科;
范小勇
-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06年年会暨第二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不同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都各有其不同的交通模式支持方式,选择适宜的交通模式是贯彻和落实滨海新区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关键.本文在深入研究滨海新区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布局、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交通模式选择与滨海新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土地开发利用、产业布局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相应的交通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多种交通方式综合效益,促进滨海新区交通与城市和谐发展。
-
-
李鹏;
朱合华;
丁文其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2006年
-
摘要: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和再开发过程中,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规模的地下综合体建设.地下综合体内的公共空间设计对城市生态化、集约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阐述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构成以及公共空间一体化的必要性,并从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开放空间整合、文化意象协调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进行系统化、以人为本的设计,从而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秩序,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