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5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0篇、会议论文96篇、专利文献124616篇;相关期刊336种,包括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2011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等;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文献由299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军英、单正军、程燕等。

生态风险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0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9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24616 占比:99.35%

总计:125432篇

生态风险评价—发文趋势图

生态风险评价

-研究学者

  • 周军英
  • 单正军
  • 程燕
  • 刘友兆
  • 卫晓锋
  • 孔德洋
  • 孙厚云
  • 李双江
  • 王子健
  • 王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红丽; 潘曲波; 彭麟迪; 郑成洁; 王南媛
    • 摘要: 以滇池东岸6个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和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园林植物外来种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多指标分析法进行生态风险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结果显示:滇池东岸湿地公园的园林植物种共计245种,园林植物外来种150种,占总植物数的61.2%,园林植物外来种占的比重较大,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等8个科为优势科,属数量以鼠尾草属最多。筛选出的70种园林植物外来种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是高风险7种,中风险11种,低风险52种,且高、中风险等级的园林植物外来种中以草本植物居多。建议清除高风险园林植物外来种,换成可以达到同样景观效果的本土植物种,禁止大规模引进中风险园林植物外来种,低风险园林植物外来种可适当引种,增加湿地景观效果。
    • 李坡; 张珊珊; 施锦秋; 高航; 王明新
    • 摘要: 采用砂柱实验对模拟苯胺(AN)污染地下水进行连续处理,研究了碱(NaOH)活化、铁(Fe^(2+))活化和过氧化氢(H_(2)O_(2))活化三种过硫酸盐(PS)活化方式对AN的去除效果及环境风险。结果表明,H_(2)O_(2)活化PS处理对AN去除效果最好,4天内AN累计去除率达到了60%。当H_(2)O_(2)浓度递减注射时,4天内AN累计去除率达到了83%,克服了恒定浓度注射时的氧化剂浪费问题。各处理的总有机碳(TOC)矿化率远小于AN去除率,表明大量AN不完全降解。GC/MS分析表明,降解产物主要有对苯醌、偶氮苯和直链烷烃。碱活化显著提升了体系pH,其他反应体系均为中性,反应后pH均下降。H_(2)O_(2)活化PS处理的氧化还原电位稳定保持较高水平。处理后的水质急性毒性均高于处理前,主要源于过硫酸钠分解后残留的硫酸盐,使修复后地下水饱和带形成高盐区。因此,采用活化PS原位注射修复时,需对二次污染风险进行严格地评估和防控。
    • 周杨; 周文斌; 马嘉伟; 阮忠强; 叶正钱; 柳丹
    • 摘要: 【目的】进一步探索浙江省缙云县某复垦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于2020年在缙云县某复垦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共采集17组土壤-水稻Oryza sativa籽粒复合样品,测定土壤和籽粒中镉、铅、铬、汞、砷等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生态风险预警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缙云县某复垦地块0~20 cm土层土壤重金属镉、铬、铅、汞、砷质量分数分别为0.33、107.74、53.40、0.03、18.42 mg·kg^(−1)。其中35.29%的点位土壤砷超标,其余4种重金属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镉、砷平均质量分数高于浙江省土壤背景值。复垦地块个别点位水稻籽粒铬和铅超标。该复垦地块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69,有58.82%的点位处于警戒范围;地累积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镉(0.08)、铅(0.01)、砷(−0.32)、铬(−0.35)、汞(−3.02);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为74.10,存在轻微生态风险;土壤生态风险预警指数达到中度预警级别。【结论】复垦地块个别点位水稻籽粒铬和铅超标;土壤重金属无点位超标,但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中重金属镉、铬、铅和砷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后续应加强关注。
    • 黄栋良; 蒋正文; 浣雨柯; 李曼懿; 宋磊; 张宝一
    • 摘要: 生态风险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基于风险表征=风险源表征×暴露表征×生态效应表征理论框架模型,综合多风险源、风险暴露性、风险效应3方面因素,建立湖南省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生态风险值并识别湖南省域11个生态风险高发区,对高风险区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湖南省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 张富贵; 成晓梦; 马宏宏; 孙彬彬; 彭敏
    • 摘要: 为了科学地识别和评价重金属含量高背景区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和生态风险,在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采集玉米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309组,并采集20件玉米根茎叶不同部位样品,测定其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铅(Pb)和锌(Zn)8种重金属含量,根系土样品还分析了各重金属的形态(Cr未测)。研究发现: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远超过全国表层土壤背景值,Cd元素含量超出全国表层土壤背景值近7倍,土壤以酸性土为主,从重金属全量来看,研究区生态风险很高;土壤重金属As、Cu、Hg、Ni、Pb和Zn多以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生物有效性较低,Cd的有效态组分较高。基于土壤重金属形态的生态风险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生态风险主要是由Cd引起的,需要加强这部分土地的监管。在土壤-玉米系统中,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较低,重金属难以在玉米中富集,玉米籽实中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农作物重金属等级评价为安全级。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重金属元素在岩-土-气-生介质间迁移转化规律,融合地质学、土壤学和生物学分析建立统一标准,科学评价生态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奠定了理论基础。
    • 史帅航; 白甲林; 余洋
    • 摘要: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传统野外调查工作手段与技术优势,结合室内综合测试与系统分析,开展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相关研究。以西南地区某矿产集采区为例,探索区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随流域迁移规律,分析区内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表明:该矿产集采区铅锌矿区、磷矿区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存在差异;源于矿产资源开采方式、洗选方式、矿区固体废弃物分布、地表径流强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区内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从上游到下游的迁移规律呈多种类型。相关结果既可作为生产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依据,亦可作为闭坑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参考。
    • 李伟; 高海涛; 张娜; 孙晶; 巴桑; 吕学斌; 熊健
    • 摘要: 为了解拉萨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对其主城区20个表层土壤样品中8种重金属浓度进行测定,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对其环境质量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的Cu、Zn、Cr、Ni、Pb、Cd、As、Hg浓度均值分别是拉萨市土壤背景值的0.92、1.02、0.85、0.83、0.73、0.83、1.28、0.8倍,但均符合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其中Zn、As超标率较高,分别为45%、95%;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大部分元素呈点状格局,其中Ni分布均匀,其他元素均有高值区出现,重金属累积状态与人为活动轨迹相似;除Zn和As的单项污染指数为轻度污染外,其他元素均为无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1.24,属于轻度污染;RI均值为85.96,为低生态风险,Hg和Cd为主要风险因子。拉萨市土壤中Cu、Zn、Pb和Cd的累积以自然源为主,部分受到交通运输活动的影响;As的累积主要源于较高的自然背景值,Hg的累积受到自然源和工业源共同影响,Ni和Cr的累积受自然因子控制。
    • 席凯鹏; 席吉龙; 杨苏龙; 张建诚
    • 摘要: 【目的】探明长期棉花秸秆配施鸡粪对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与污染状况的影响,为棉田改土培肥和安全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14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氮磷化肥+秸秆清茬(NP)、氮磷化肥+秸秆还田(NPS)、氮磷化肥+秸秆清茬+鸡粪(NPM)、氮磷化肥+秸秆还田+鸡粪(NPSM)4个处理对土壤中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利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各处理中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均未超出国家标准中的污染风险筛选值。与NP相比,NPS处理土壤重金属含量无明显增加,NPM、NPSM处理土壤汞含量分别显著提高81.8%和90.9%,NPSM处理中土壤铬、锌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9%和63.2%,锌、汞、铬富集明显,富集度分别为139.99%、90.91%和13.77%;铜、铅富集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棉田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为0.03~0.51,土壤污染状况均为安全级;综合污染指数为0.36~0.79,仅NPSM土壤污染状况为警戒等级;潜在生态风险污染综合指数为20.68~22.66,为轻微生态危害。【结论】连续14年棉花秸秆还田配施鸡粪,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土壤重金属评价为警戒级,潜在生态危害评价为轻微生态危害,应控制有机肥源重金属含量,减缓锌、汞、铬富集,持续保护利用土壤。
    • 陈彪; 卢炳科; 邱炜
    • 摘要: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貌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生态风险,给出农产品安全生产建议,选择在广西中部地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028个及水稻籽实-根系土壤样品80套,分析了重金属元素(Cd、Cr、Pb、Hg、As、Cu、Zn和Ni)含量、主量成分含量及土壤pH,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地统计法研究土壤重金属来源,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显著,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广西土壤背景值;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铁锰氧化物及黏土矿物对土壤重金属含量有着显著影响;造成研究区生态风险偏高的主要影响因子为Cd和Hg;水稻籽实对Cd的吸收主要受到土壤pH和CaO含量的影响,建议施用钙质土壤调理剂,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保障农产品安全。
    • 陈碧珊; 蔡月炎; 叶林海; 陈洁茹; 周舒柔; 英晓芹
    • 摘要: 【目的】了解湛江市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分析其富集特征与生态风险状况,为合理种植蔬菜、农业土壤生态改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于湛江市9个县市区采集38个蔬菜地土壤样品,并对其中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试,采用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法进行土壤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研究区蔬菜地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表现出Cr>Zn>Ni>Cu>Pb>As>Cd>Hg的特征,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超过广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中Cd、Hg元素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5.53、5.37倍,Ni元素的超标率达21.1%。湛江市蔬菜地表层土壤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386.86,属于强风险,其中Hg、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较大,属于很强风险、强风险,其余元素均为轻微风险;徐闻县为很强风险,廉江市、遂溪县、麻章区、赤坎区和雷州市为强风险,霞山区、坡头区和吴川市为中等风险。【结论】蔬菜地日常耕作和施用有机肥、化肥等都会导致土壤重金属元素累积,且污染强的蔬菜地附近基本靠近居民点、水沟、高压电线缆等有利于重金属元素沉积的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