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锥角
喷雾锥角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航空、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41240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科技纵横、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2年度学术年会等;喷雾锥角的相关文献由39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志军、廖利华、张宝诚等。
喷雾锥角—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1240篇
占比:99.92%
总计:141352篇
喷雾锥角
-研究学者
- 吴志军
- 廖利华
- 张宝诚
- 张振东
- 李文高
- 李理光
- 沈凯
- 邓俊
- 郭斌
- 何志霞
- 刘爱虢
- 张中飞
- 李志
- 李楠
- 王成军
- 申力鑫
- 肖海
- 马志豪
- 马洪安
- 于雷
- 仇性启
- 刘凯
- 刘建新
- 刘赵淼
- 史程
- 吴晗
- 孔祥东
- 孙申鑫
- 尚明智
- 常汉宝
- 庞宇鑫
- 张武高
- 张海燕
- 彭建科
- 徐国奇
- 曹建明
- 曹明柱
- 朱德灿
- 朱江涛
- 李佳峰
- 李庚华
- 李方博
- 李明
- 李美烨
- 杨升
- 杨树宝
- 殷凤根
- 汪晟全
- 王云鹏
- 王佳
-
-
李耀宗;
胡泽祥;
白洪林;
张晓琴;
张世堂;
王占广
-
-
摘要:
为了研究商用及军用柴油对特种车辆重型柴油机冷启动及燃油适应性的影响规律,本文利用定容燃烧弹控制背压、背温,利用高速摄影法拍摄喷雾图像等,研究了2种商用燃料(TYRL柴油、MGP5柴油)及一种军用燃料(-10号军用柴油)的喷雾特性随柴油机上止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燃油的喷雾贯穿距随背压增大而减小,随背温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喷雾锥角随背压增加而增大,随背温增加而减小。在低背温低背压工况下,3种燃料的贯穿距离基本一致,但在高背温700 K和高背压6 MPa工况下,轻质柴油由于表面张力小,贯穿距离相对较小,表明轻质柴油的燃油雾化程度更高;此外,商用柴油与军用柴油在喷雾贯穿距和锥角上的差别较大(约为4%和3.5°),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修正和优化喷油策略以及点火时刻,以达到柴油机最优性能。
-
-
李楠;
顾苏菁;
叶飞;
卞光祥
-
-
摘要:
在燃油喷雾图像处理手段中,目前计算燃油喷射的锥角时大都采用Hough变换法,或者最小二乘法。本文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锥角测量算法,并通过MATLAB程序实现该算法。结果表明,本文测量得到的喷雾锥角对称性更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
杨敏;
陈敏敏;
窦彦超
-
-
摘要:
本文对某发动机燃烧室的离心气动组合式双油路燃油喷嘴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供油压差和供气压差对副油路离心喷嘴和主油路气动雾化喷嘴的雾化特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主、副油路喷嘴的流量随供油压差的增大而增大,且都与供油压差的开方根成正比;相同油压下,主油路的燃油流量是副油路的11.8倍左右;在供油压差较小时,气动力对主、副油路的喷雾锥角都起到显著的压制作用;随着供油压差的增大,油雾的离心力逐渐增大,气动力对雾锥的压缩作用相对减弱;供气压差在0Pa~1270Pa,气动力的存在使得副油路燃油的Sauter平均直径(SMD)增大,即气动力起阻雾化作用,且供气压差在500Pa时阻雾化作用最为显著;在整个供气压差范围内,气动力对主油路燃油都起到促雾化作用。
-
-
王萍萍;
沈凯;
张振东
-
-
摘要:
为推进数值模拟方法在外混式空气雾化喷嘴上的应用,采用Eulerian-Lagrange耦合模型对喷嘴进行建模研究,分析进气压力对喷雾锥角、液滴粒径和流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混合段的液滴粒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进气压力增大,喷雾锥角扩张增大,液滴索特平均直径减小,液体流量增大,当进气压力达到一定值后,其对锥角和液滴细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与高速摄影机,对喷嘴雾化特性进行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当进气压力为0.4Mpa时,液滴粒径仿真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仅为2.63%,验证了用该数值模拟方法对外混式空气雾化喷嘴进行研究的可行性。
-
-
莫妲;
张成凯;
窦义涛;
李美烨
-
-
摘要:
为了获得某高温升燃烧室副喷嘴性能及其与喷口尺寸的相互关系,通过试验研究了供油压力和离心喷嘴的关键结构参数对燃油流量、喷雾锥角和雾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的关键参数有喷口长度与喷口直径,采用3维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测量了某一直线上各点的数密度分布,以及R-R(Rosin-Rammler)分布的特征直径D和均匀度指数N.结果表明:在供油压力为164~3350 kPa的条件下,燃油流量和喷雾锥角随喷口长径比(旋流室与喷口直径比不变)和旋流室与喷口直径比(喷口长径比不变)的增大而减小,增大喷口长径比和减小旋流室与喷口直径比可改善雾化效果.研究获得的规律为三旋流高温升燃烧室喷嘴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
王萍萍;
沈凯;
张振东
-
-
摘要:
为推进数值模拟方法在外混式空气雾化喷嘴上的应用,采用Eulerian-Lagrange耦合模型对喷嘴进行建模研究,分析进气压力对喷雾锥角、液滴粒径和流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混合段的液滴粒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进气压力增大,喷雾锥角扩张增大,液滴索特平均直径减小,液体流量增大,当进气压力达到一定值后,其对锥角和液滴细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与高速摄影机,对喷嘴雾化特性进行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当进气压力为0.4Mpa时,液滴粒径仿真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仅为2.63%,验证了用该数值模拟方法对外混式空气雾化喷嘴进行研究的可行性.
-
-
-
-
-
王忠恕;
付晓东;
王丹;
许允;
许瑞
-
-
摘要:
在一台6缸增压中冷重型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上,试验研究了不同喷射参数下,不同规格的双层喷油器对燃烧、排放及经济性的影响.自行设计并加工了两种不同规格喷射锥角的双层喷油器,分别为双层142°锥角(喷油器1)和上层153°、下层119°锥角(喷油器2),分别与喷油时刻(17~31°CA BTDC)、喷油压力(70、140MPa)相匹配,保持天然气能量替代率为90%,分析了转速为1656 r/min,25%负荷(B25工况)情况下两种喷油器对边界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 表明:B25工况下,两喷油器对应的燃烧相位、热效率、排放随喷油时刻的变化规律与随喷油压力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采用喷油器2可以获得更高的热效率和更低的THC排放,同时燃烧相位比喷油器1提前,着火延迟期和燃烧持续期也相对更短,燃烧速度更快;相对于70 MPa的喷油压力,采用140 MPa的喷油压力,仅使最佳喷油时刻延后,对热效率和排放的最优值影响不大.
-
-
-
余波;
傅培舫;
周怀春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喷雾的宏观参数包括喷雾形状,喷雾锥角,贯穿距离.对于平口喷嘴而言,喷雾锥角是雾化质量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喷雾锥角的测量方法包括机械方法和光学方法,其中光学方法又包括阴影法,纹影法,闪光照相法等.本文利用闪光摄像法研究平口喷嘴的喷雾锥角,获得7种不同参数喷嘴在不同背压和喷射压力下的喷雾锥角,其中改变背压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环境气体密度.结果表明在低背压(0.1MPa)条件下,喷嘴形状对雾化锥角影响很大,喷雾锥角随着Reynolds(Re)数增加而增加;而在高背压下,喷嘴形状因素影响减小,由于背压升高导致环境气体密度增加,相同Re数下喷雾锥角随着气体密度增加而增加,而Weber(We)数对喷雾锥角影响很小.通过数据拟合方法获得喷雾锥角经验公式,并与文献中给出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经验公式更符合本实验条件下所获得的喷雾锥角.
-
-
李文高
- 《第十七届燃烧与传热传质专业学术讨论会》
| 2013年
-
摘要:
喷雾锥角是燃油喷嘴性能检验的重要参数,基于机器视觉的喷雾锥角测量技术是实现燃油喷嘴快速、高精度检测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喷雾锥角的机器视觉测量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喷雾室设计、光源设计及光源亮度自动控制技术、喷雾尺寸标定、喷嘴旋转技术、喷雾边界的实时图像处理方法.
-
-
黄康;
常汉宝;
邵利民
- 《第十六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对某共轨柴油机不同喷雾锥角下的缸内喷雾及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CFD模拟,给出了3种不同喷雾锥角时缸內部分流场的时空分布。分析了缸内流场对燃烧与排放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喷雾锥角变大,缸內平均温度升高, NOx生成量变大,碳烟生成量减少。
-
-
丁海春;
张文彬;
张周;
马骁;
帅石金
- 《2018年世界内燃机大会》
| 2018年
-
摘要:
喷嘴积碳是缸内直喷汽油机(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颗粒物形成的主要诱因之一,如何控制喷油器积碳已成为降低GDI汽油机碳烟排放的关键手段.本研究利用发动机台架结合光学测试手段与扫描电镜技术(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研究了喷嘴尖端积碳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动机运行55小时之后,各汽缸出现喷嘴流量损失,颗粒物排放总数增加45%;喷嘴产生积碳之后,贯穿距与喷雾锥角出现增加;去除喷嘴尖端积碳之后,发动机颗粒物下降,最大缸压与最大放热率提高;喷孔内部积碳越多,喷嘴流量损失越大,同一个喷嘴,不同喷孔之间的积碳沉积情况不一致.
-
-
-
-
赵海峰;
徐振波;
胡芳;
秦克印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测试技术分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和吉林省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为适应市场需求,一汽自主研发了FEUP电控单体泵系统,并成功与多款柴油机匹配.FEUP系统是一汽自主研发的一种燃油喷射系统,由EUP(电控单体泵总成)、CamBox(泵箱体总成)和驱动单体泵的电控系统三部分构成。匹配FEUP系统发动机应用SCR后处理达到国Ⅳ排放法规,必须保证较高的泵端压力,保证1600bar嘴端峰值压力。喷油器的选择应主要考虑喷射压力和喷油持续期两个参数的折衷。采用对喷油压力和正时敏感性较弱的双唇口燃烧室,并配合适当的喷雾锥角和进气涡流比,能够在满足排放限值的条件下获得最优经济性。通过试验验证匹配FEUP系统的重型柴油机满足国Ⅳ法规的要求。
-
-
许东升;
张海燕;
殷凤根;
邓俊;
胡宗杰;
李理光;
吴志军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测试技术分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和吉林省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分析了汽车前大灯清洗系统的工作原理,搭建了能在不同供电电压下(11V,12V,13V)测试清洗系统的工作性能台架,利用高速摄像系统以每秒2000张的频率记录了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分析了早喷对大灯清洗系统性能的影响.由图像分析可知,随着电压的升高,喷雾的起喷时间提早,停喷时间延迟,整个清洗的有效过程延长,但是电压太高,会出现早喷的现象;平均喷雾锥角也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变大,喷雾的前锋面速度也会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