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喂养方式

喂养方式

喂养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1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3102篇;相关期刊509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母婴世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计划生育学学术会议等;喂养方式的相关文献由2199位作者贡献,包括荫士安、赖建强、何自力等。

喂养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5 占比:3.17%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3102 占比:96.74%

总计:34216篇

喂养方式—发文趋势图

喂养方式

-研究学者

  • 荫士安
  • 赖建强
  • 何自力
  • 刘莉
  • 崔其亮
  • 李玲
  • 赵琳
  • 黎海芪
  • 丘小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益勇; 顾丽红; 徐铁山; 薛本耀
    • 摘要: 嘉积鸭是优质肉用型地方鸭遗传资源,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嘉积鸭在琼海市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影响下,经群众长期选育和精心饲养逐步形成其独特的品种特性和特征。由于水土条件和喂养方式独特,嘉积鸭以其脯大、皮薄、骨软、肉嫩、食之肥而不腻、营养价值高而闻名,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
    • 韩耀伟; 张铃; 殷观梅; 刘佳; 郭振伟
    • 摘要: 目的:研究在产后3个月内利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及生物反馈训练系统仪完成盆底功能筛查的产妇,盆底筛查结果总得分的情况并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行产后42d检查产妇共1677例,回顾性分析利用盆底表面肌电分析及生物反馈训练系统仪实施盆底筛查结果总得分的分布,并探讨其与年龄、体重、腹肌参与度、不同喂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1677例研究对象中,评估总得分<80分者1381例,占比82.35%;评估总得分≥80分者296例,占比17.65%。评估总得分与年龄、体重不相关。不同喂养方式的三组产妇,在盆底筛查评估总分上无明显差异。不同腹肌参与度的两组评估总得分无明显差异。不同喂养方式在评估总得分合格率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评估总得分与年龄、体重不相关。不同喂养方式、腹肌参与度对评估总得分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刘洋; 樊天云; 封淼
    •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孕妇产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M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收治的90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分娩均随访1年,按照产后T2MD发展状况分为转归异常组与转归正常组。记录所有孕妇一般资料,分析GDM孕妇产后发展为T2MD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90例孕妇中,有39例孕妇发展为T2MD,占43.33%,51例孕妇未发展为T2MD,占56.67%;将GDM孕妇产后发展为T2MD的孕妇纳入转归异常组,将产后未发展为T2MD的孕妇纳入转归正常组;转归正常组年龄、孕期BMI、糖尿病家族史、喂养方式、产后锻炼时间与转归异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8 kg/m^(2))、有糖尿病家族史、非母乳喂养、产后锻炼时间短均为GDM孕妇产后发展为T2MD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GDM孕妇产后发展为T2MD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喂养方式、产后锻炼时间,临床应根据孕妇情况,孕期积极控制BMI,产后提升母乳喂养率,加强产后锻炼,以降低产后T2MD发生率。
    • 唐艳; 杨芝仙; 杜涛; 马海雯; 杨叶娇
    • 摘要: 目的:观察调脾和胃推拿法结合干预喂养方式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予干预喂养方式合调脾和胃推拿法治疗;对照组32例,予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87.5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81.25%。治疗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干预结合调脾和胃推拿法对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安全且疗效较好。
    • 赵慧慧
    • 摘要: 给牛、羊提供合适的饲料是保障其良好生长的关键。青贮饲料是用含水量多的植物饲料经密封、发酵后制成的,具有耐储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并且青贮饲料储存不需要占用过多的地方,因此,青贮饲料是极为理想的牛、羊饲料。青贮饲料的加工方式较为特殊,需要构建青贮池,并对青绿饲料进行处理、发酵。使用青贮饲料时,需要注意鉴定青贮饲料的品质,并合理调整初期喂养方式、青贮饲料饲喂量等。给牛、羊提供适量的高品质青贮饲料,既能保障牛、羊的健康,又能降低养殖成本。
    • 韩飞飞; 张大华; 郭红; 韩柳
    • 摘要: 目的:探讨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母乳喂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5月—8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就诊的230例哺乳期乳腺炎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母乳喂养效果量表、母乳喂养家庭支持问卷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母乳喂养效果的因素并进行排序,并用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母乳喂养效果的因素。结果:230例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得分为(14.37±2.98)分,母乳喂养有效率为24.3%,母乳喂养家庭支持得分为(3.18±0.51)分。随机森林算法显示,母乳喂养家庭支持、母乳喂养方式、文化程度为重要性排序前3位的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哺乳期乳腺炎史、母乳喂养家庭支持、母乳喂养方式是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较差,医护人员可从影响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的因素着手,鼓励家属给予哺乳期乳腺炎病人足够的家庭支持,提高母乳喂养效果。
    • 赵怡然; 张芳; 王彤; 孙小亮; 付洪涛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胎龄≤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VLBWI)住院期间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且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12例VLBWI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产儿液体奶组和母乳喂养组,每组56例。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前4周体格发育指标(体重增长、身长、头围),出生3、14d后实验室检测指标[白蛋白(albumin,AL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感染、喂养不耐受、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早产儿液体奶组第1、2、3、4周体重增长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生3d后及出生14d后两组ALB、BUN、AL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出生3d后比较,出生14d后两组ALB、ALP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住院期间感染、喂养不耐受、PNAC、NEC、高胆红素血症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强化母乳喂养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均能促使VLBWI体格发育,安全性较好,其中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对加快VLBWI体重增长具有更好的效果。
    • 姚璇; 钟丹妮
    • 摘要: 目的通过收集早产儿随访的生长发育指标、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喂养方式等数据,分析可能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34例早产儿,对其出生情况、住院资料及生后矫正12月龄内的Gesell发育量表发育商(DQ)和体格生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34例早产儿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者53例(39.6%),体格正常发育者81例(60.4%);②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重(OR=1.002,95%CI:1.001~1.082)、母亲患妊娠期糖尿病(OR=3.485,95%CI:1.141~10.645)、子痫(OR=7.540,95%CI:1.795~30.676)、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OR=5.755,95%CI:1.116~29.688)、新生儿喂养不耐受(OR=2.860,95%CI:1.073~7.624)是早产儿出院后发生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生期及出生后的并发症可能会影响出院时早产儿的体格生长发育,出院后的喂养方式也可能导致早产儿体格增长差异,临床上需予以重视,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喂养方案。
    • 王明丽; 黄岩; 边玉婷; 王芳; 刘元元
    • 摘要: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桥西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从石家庄市桥西区的5个幼儿园中选取1518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同时向监护人发放问卷,调查日常口腔保健的知识和行为情况。结果本次调查参与者1518例,患龋人数1175例,患龋率为77.40%,龋均为3.58,软垢指数为(0.67±0.48);女童患龋率与男童患龋率分别为78.64%和7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龋齿充填率为25.89%,乳磨牙窝沟封闭率为8.30%;3、4、5岁儿童患龋率依次为71.91%、78.05%、8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乳牙龋齿治疗意愿、孩子首次口腔检查时间、婴儿的喂养方式(0~6个月)、含氟牙膏选择、每天刷牙次数和睡前刷牙后进食情况是3~5岁儿童龋齿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3~5岁儿童乳牙患龋严重,应加强儿童和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的教育以及对儿童口腔保健行为的管理,从而降低患龋风险。
    • 董原; 李娜
    • 摘要: 错[牙合]畸形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的畸形,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本文通过对近年研究结果的分析,证实母乳喂养有助于减少非营养性吸吮习惯的养成,并推测出生后至少6个月的母乳喂养在减少奶瓶喂养时间的同时也能防止不良吮吸习惯的养成,从而降低儿童错[牙合]畸形发病风险。但喂养方式与儿童错[牙合]畸形发病风险的科学依据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相对匮乏,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探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