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家族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7563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父母必读、祝您健康、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全国妊娠糖尿病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流行病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专题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师承峰会暨妇科分会第18次学术年会等;糖尿病家族史的相关文献由354位作者贡献,包括侯丽辉、孟小钰、寇丽辉等。
糖尿病家族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563篇
占比:99.00%
总计:17741篇
糖尿病家族史
-研究学者
- 侯丽辉
- 孟小钰
- 寇丽辉
- 刘丽萍
- 包玉倩
- 吴丽玲
- 吴剑之
- 周健
- 张家乐
- 徐芳
- 徐静
- 李青
- 杨丽娟
- 杨明功
- 林怡
- 洪逸莲
- 王佑民
- 王建华
- 王颖
- 王颜刚
- 菲琳
- 袁中平
- 贾伟平
- 郝松莉
- 陆俊茜
- 陈明卫
- 陈海冰
- 陈绍业
- 顾雪疆
- Beihl DA Liese AD Haffner SM
- Couper
- D.
- Elsurer R
- Frank B. Hu MD PhD
- HONG Xin
- J.
- James B. Meigs MD MPH
- JoAnn E. Manson MD DrPH
- John J Nolan
- Klein
- LI Jiequan
- LIANG Yaqiong
- Mohamed
- Nader Rifai PhD
- Ostlund I
- Q.
- R.
- Simsek H
- T.
- Tatar G
-
-
刘洋;
樊天云;
封淼
-
-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孕妇产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M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收治的90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分娩均随访1年,按照产后T2MD发展状况分为转归异常组与转归正常组。记录所有孕妇一般资料,分析GDM孕妇产后发展为T2MD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90例孕妇中,有39例孕妇发展为T2MD,占43.33%,51例孕妇未发展为T2MD,占56.67%;将GDM孕妇产后发展为T2MD的孕妇纳入转归异常组,将产后未发展为T2MD的孕妇纳入转归正常组;转归正常组年龄、孕期BMI、糖尿病家族史、喂养方式、产后锻炼时间与转归异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8 kg/m^(2))、有糖尿病家族史、非母乳喂养、产后锻炼时间短均为GDM孕妇产后发展为T2MD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GDM孕妇产后发展为T2MD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喂养方式、产后锻炼时间,临床应根据孕妇情况,孕期积极控制BMI,产后提升母乳喂养率,加强产后锻炼,以降低产后T2MD发生率。
-
-
蔡娟娟;
陆晨;
蒋易容;
邹庆玲
-
-
摘要: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发生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1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TDM,分为PTDM组(247例)和非PTDM组(284例)。收集我院2016—2020年接受肾移植患者相关临床信息,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2组间PTDM风险因素差异水平;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到多因素分析;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风险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糖尿病家族史、体质量指数(BMI)、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类型、术前餐后2 h血糖是肾移植受者发生PTD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表明,联合糖尿病家族史、BMI、CNI类型、术前餐后2 h血糖危险因素,预测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19(0.859~0.98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0、0.833,截断值为0.683(P<0.05)。结论糖尿病家族史、BMI、CNI类型、术前餐后2 h血糖是经过肾移植手术患者发生PTDM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糖尿病家族史、BMI、CNI类型、术前餐后2 h血糖等指标可以提高PTDM的预测效能。
-
-
赵弘;
杨立
-
-
摘要:
对于终末期肾病而言,肾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肾移植患者术后受到诸如免疫抑制剂、感染、急性排斥反应等可干预因素及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及基因多态性等不可干预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生肾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ion diabetes mellitus,PTDM)[1-3]。PTDM最早在1964年首次在肾移植受者中发现[4],是器官移植后新诊断的糖尿病,属于实体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之一[5],对移植肾及受者的心血管均会造成不良影响[6]。
-
-
杨晓倩
-
-
摘要: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而首次发生的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以下因素会增加孕妇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1)孕妇因素,包括年龄过大(超过35岁)、妊娠之前体重超出正常范围、身材矮小、孕妇本人是低出生体重儿等;(2)家族史,如孕妇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母系遗传。
-
-
周金嫦
-
-
摘要: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接收的产检孕妇11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并发糖尿病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30例和非妊娠期糖尿病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_般资料、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单因素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对单因素显著的危险因素采取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患者的孕前超重率为40.00%、肥胖率为16.67%,孕期体质量过高增长率为56.67%,合并糖尿病家族史率60.00%,均显著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的14.46%、13.25%、24.10%、2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超重、孕前肥胖、孕期体质量过高增长、合并糖尿病家族史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与年龄、孕次、产次无明显关系,合并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体质量增长过高则为引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需重视对该类孕妇的监护及体质量控制,保证母婴健康。
-
-
-
-
摘要:
糖尿病与一些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年龄≥40岁,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防范糖尿病?哪些人群更需注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判断看“三多一少”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家还是采用的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标准。症状上主要是“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还有消瘦。
-
-
李钦俦
-
-
摘要:
遗传因素Ⅰ型糖尿病均由遗传而来,但发生率只占糖尿病中的5%左右。糖尿病中的90%以上为Ⅱ型糖尿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要格外小心。超重和肥胖人群专家研究指出,超重和肥胖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因而,血糖会增高,遂酿成糖尿病。饮食因素长期胡吃海喝,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胰腺超负荷分泌胰岛素,引起功能减退,遂酿成糖尿病。
-
-
马丽红;
张婕
-
-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家族史、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06 ~2019-06孕妇182例,根据是否并发GDM分为GDM组54例、非GDM组128例,对孕妇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影响GDM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孕前BMI、孕前运动、睡眠质量、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增重与GDM发生有关(P<0.05),年龄≥35岁、孕前BMI≥24kg/m2、文化程度低、孕期增重≥25kg是孕妇发生GDM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运动>3次/周、睡眠质量好是孕妇发生GDM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孕前BMI、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增重、孕前运动、睡眠质量是影响GDM的相关因素,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GDM知识,指导孕前孕妇合理健康生活,以改善妊娠结局.
-
-
邹明江
-
-
摘要:
糖尿病属于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发生缺陷,或者其他生物作用遭到损伤,也可能是两者共同引起的。如高血糖长期存在,会对组织尤其是心脏、眼睛、血管等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其发生功能障碍。1糖尿病的病因1型糖尿病以及2型糖尿病存在的遗传异质性非常明显,糖尿病具备家族发病倾向,25%-50%的患者存在糖尿病家族史。
-
-
徐西英
-
-
摘要:
目的 探讨我院老年人糖尿病流行病学情况,为临床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4月门诊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98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有关检查,根据《DM流行病学调查操作指南》的方法 与要求,编写有关调查问卷,统计患者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糖尿病家族史及居住环境等,并完成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198例门诊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60~70岁、71~80岁,分别为55.56%和34.34%;198例患者中,男120例60.61%,女78例39.39%,不同性别老年糖尿病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中,城市人口126例63.64;农村患者72例36.36%.入组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教育程度分布较广,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小学、初中及高中,分别占:33.83%、31.82%和14.14%.结论 我院老年糖尿病发生率较高,且与年龄无关,农村发生率呈年轻化趋势,多与患者受教育程度有关,且患者发病伴有家族史.
-
-
-
HONG Xin;
洪忻;
LI Jiequan;
李解权;
WANG Zhiyong;
王志勇;
LIANG Yaqiong;
梁亚琼;
YANG Huafeng;
杨华风;
XU Fei;
徐斐
- 《第十三届流行病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专题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南京社区居民糖尿病家族史和肥胖对高血糖发病的联合作用.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京市2个主城区7个社区年满30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开展基线调查,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共3376名,剔除已确诊的高血糖患者(476例),将2900例非高血糖的人群作为本研究的基线样本,3年后对非高血糖人群进行随访调查.按基线调查时糖尿病家族史与肥胖状况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估计发生高血糖的风险比(HR)及其95%CI. 结果:3年后共随访2093名,随访率为72.2%.高血糖3年累计发病率为7.5%(95%CI=6.4,8.7%).无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组、无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组、有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组、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组高血糖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6.4%、7.5%、9.8%、13.3%,以无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组最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组最高.进一步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无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组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组、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组发生高血糖的其HR值(95%CI)分别为1.63(1.02~2.60)和2.37(1.36~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有糖尿病家族史/有肥胖组发生高血糖危险性最高. 结论:糖尿病家族史和肥胖共存显著增加高血糖发病风险,提示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控制体重有利于高血糖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