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孕期增重

孕期增重

孕期增重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94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江苏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二次学术年会等;孕期增重的相关文献由70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容、曾果、朱昊平等。

孕期增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18.3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63%

专利文献>

论文:894 占比:81.05%

总计:1103篇

孕期增重—发文趋势图

孕期增重

-研究学者

  • 周容
  • 曾果
  • 朱昊平
  • 李光辉
  • 汪之顼
  • 王素萍
  • 陈丹青
  • 代正燕
  • 夏玮
  • 张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亢云; 张娟娟; 李昭; 黄长芳; 曹引丽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我国析西北地区孕妇的不同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该地区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的适宜范围。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8年共12585例孕妇孕前、孕期及产后母儿的状况。按照孕前BMI将孕妇分为低体重组(BMI<18.50kg/m^(2))、体重正常组(BMI在18.50~23.90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4.00kg/m^(2)),了解各组的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纳入研究的孕妇中,孕前BMI<18.50kg/m^(2)、18.50~23.90kg/m^(2)及≥24.00kg/m^(2)的孕妇分别占11.87%、57.69%、30.44%。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的分娩方式及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脐带绕颈、胎盘前置、子痫、早产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450、40.550、82.910、15.380、11.390、30.870、11.220,P<0.05),3组总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1.33%、20.35%、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950,P<0.05)。孕前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最低时对应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分别是13~14kg(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7.60%)、13~14kg(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4.80%)及11~12kg(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3.30%);根据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低的3个对应的孕期体重增长,推荐的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分别是低体重组13~18kg、正常体重组13~18kg及超重肥胖组9~14kg。结论我国西北地区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孕妇的平均孕期体重增长均较高,建议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分别控制在13~18kg、13~18kg及9~14kg。
    • 贾音; 姜海利; 王慧丽
    • 摘要: 目的探讨我国单胎孕妇适宜的孕前BMI分类和孕期增重范围。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住院的的16977名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2/3的孕妇数据(11323例)进行参考值范围的计算,另外1/3的孕妇(5654例)用作参考值范围的评估。以具有良好妊娠结局孕妇的孕前BMI的第25和第75百分位数作为分类的临界点,将孕前BMI进行分类。对不同BMI分类的孕妇,使用百分位数法计算适宜的孕期增重范围,并比较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结果孕前BMI22.9 kg/m^(2)为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以及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孕期适宜增重为12.0~17.0、11.5~17.0和10.6~16.0 kg。结论本研究推荐孕前BMI为19.2~22.9 kg/m^(2)作为正常体重,对应的孕期增重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更适合我国孕产妇情况,可为临床医生对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参考。
    • 魏佳; 曾繁煜; 贾文妍; 孙翠珠; 孙霞; 邢艳菲; 孙静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纳入"东北区域母胎-儿童-青少年队列研究"且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进行规律产前检查的135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前BMI将其分为低体质量组(n=146)、正常体质量组(n=926)、超重组(n=228)及肥胖组(n=50)。收集孕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孕前体质量、分娩前体质量、早产原因等。比较不同BMI孕妇发生早产的情况,分析孕妇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早产的关系。结果肥胖组早产发生率高于低体质量组、超重组及正常体质量组;低体质量组、超重组早产发生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胎膜完整早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质量组治疗性早产发生率显著低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治疗性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低体质量组及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中、晚期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晚期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低体质量组及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及正常体质量组中的早产孕妇孕期增重显著小于足月生产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孕前BMI异常会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孕前将BMI调整至正常范围,孕期增重控制在适宜范围,可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优化母婴结局。
    • 张玉凤; 钟婉琳; 詹小凤
    • 摘要: 目的观察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对孕早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增重、血糖及血脂控制、母婴结局、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既往于我院仅接受常规健康指导的孕早期GDM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我院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的孕早期GDM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孕期增重情况、体重控制不佳率、血糖及血脂指标水平、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孕12~20、21~29、30~38周增重均少于对照组,体重控制不佳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TC、TG、LDL水平均显著降低,HDL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应用于孕早期GDM患者中,可减少孕期增重,降低体重控制不佳率,有效控制血糖与血脂指标水平,降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高稚; 杨兴华
    • 摘要: 目的探讨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北京某三甲医院2017—2021年4529例分娩产妇数据,根据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分组,利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组别之间小于胎龄儿及大于胎龄儿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相乘、相加模型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于新生儿体重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孕前体重偏低和孕期增重不足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8.20,95%CI:13.65~24.26;OR=1.45,95%CI:1.07~1.97),孕前肥胖、孕期增重过多是发生大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8.78,95%CI:6.84~11.28;OR=5.80,95%CI:4.44~7.58);孕前体重偏低和孕期增重不足对于发生小于胎龄儿相加模型有正向交互作用(RERI=14.62,95%CI:3.09~26.15,API=0.48,95%CI:0.26~0.70,SI=1.97,95%CI:1.27~3.07),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对于发生大于胎龄儿相加模型有正向交互作用(RERI=47.96,95%CI:22.40~73.52,API=0.65,95%CI:0.52~0.78,SI=2.93,95%CI:1.99~4.33)。结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均会影响新生儿体重,二者之间有交互作用。
    • 高稚; 杨兴华
    • 摘要: 目的:探讨产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2017-2021年4524例分娩产妇数据,通过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分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GDM影响因素,并通过相乘、相加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于GDM的发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孕前超重、孕前肥胖及孕期增重不足是GDM的危险因素(OR=1.46,95%CI 1.22~1.75;OR=2.17,95%CI 1.68~2.80;OR=1.74,95%CI 1.45~2.09),孕前体重偏低及孕期增重过多是GDM的保护因素(OR=0.67,95%CI 0.51~0.89;OR=0.83,95%CI 0.71~0.98);孕前体重标准-增重不足是GDM的危险因素(OR=1.95,95%CI 1.55~2.45),孕前超重-增重过多是GDM的保护因素(OR=0.54,95%CI 0.38~0.77);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显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于GDM无交互作用;结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均会影响GDM,二者之间无统计学交互作用。
    • 罗晶
    • 摘要: 目的:分析双胎孕妇受孕方式、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与妊娠并发症及母婴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212例,按照受孕方式、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分组,比较组间妊娠并发症与母婴结局及其相关性。结果:孕前体重与妊娠期高血压(r=0.952)、妊娠期糖尿病(r=0.806)、胎儿窘迫(r=0.825)、剖宫产率(r=0.838)呈高度正相关;孕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呈高度正相关(r=0.865);辅助生殖技术使用(受孕方式)与妊娠期高血压(r=0.583)、妊娠期糖尿病(r=0.622)、产后出血呈中度正相关(r=0.556);孕前体重与先兆流产/早产(r=-0.798)呈中度负相关;孕期增重与妊娠期高血压(r=0.644)、剖宫产率(r=0.629)呈中度正相关,与低体重儿出生率呈中度负相关(r=-0.613)。结论:双胎孕妇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孕前体重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孕期体重增加过快或不足,均可引起不同妊娠并发症与不良母婴结局增高。提示临床应针对高风险人群重点干预,保护并促进母婴健康。
    • 张双贤; 王慧
    • 摘要: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孕期增重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50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成体重不足组27例、标准体重组103例、超重肥胖组20例;依据孕期增重情况分成增重不足组24例、增重正常组71例、增重过多组55例,对比各组血糖水平与妊娠结局。结果:超重肥胖组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后1 h血糖高于标准体重组,标准体重组高于体重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标准体重组与增重正常组自然分娩率最高,超重肥胖组、增重过多组更容易发生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早产、产后出血,体重不足组、增重不足组容易发生低体重儿。结论:孕前超重、孕期增重均可影响G D M孕妇妊娠及结局。
    • 林燕玲; 陈宇清
    • 摘要: 目的:分析妊娠期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母儿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GDM孕妇1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孕前BMI分为三组,比较组间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孕晚期HbA1c水平、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体重、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NICU入住率等。依据2009年IOM发布的孕期增重推荐评估孕期增重情况。结果:超重及肥胖孕妇41例占20.60%;三组孕妇年龄、晚孕期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及肥胖Ⅲ组孕晚期HbA1c明显高于正常体重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期增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期增重不足者的比例随孕前BMI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增重过度者的比例随孕前BMI的升高呈升高趋势。三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新生儿体重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及肥胖Ⅲ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体重、大于胎龄儿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Ⅱ组及低体重Ⅰ组,正常体重Ⅱ组产后出血、新生儿体重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显著高于低体重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质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已成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 冯小月; 谢秋霞
    • 摘要: 目的探讨GDM患者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将于我院建卡产检并分娩诊断为GDM的产妇879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非GDM产妇14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孕期增重、合并症及妊娠结局。分析GDM患者孕前BMI与妊娠合并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GDM组孕前BMI高于非GDM组,且孕前超重/肥胖产妇比例均高于非GDM组;GDM组经产妇比例及既往剖宫产者均高于非GDM组(P<0.05)。GDM组内随孕前BMI的增大:经产妇比例上升,既往产次≥2次者占比明显上升,既往剖宫产者占比明显上升;孕期增重下降但分娩前体重仍上升,孕期增重适宜者下降,孕期增重过多者上升;合并HDP的发生率上升;经阴道分娩者下降,剖宫产者上升;新生儿体重上升,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均上升(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是GDM发生的重要因素,且引起其他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孕前BMI越大,孕期体重管理越困难。故孕前调整BMI至正常范围,孕期控制体重在适宜增重范围,对避免GDM及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