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吴钩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专利文献15781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文史知识、国家人文历史、星星:上旬刊等;
吴钩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倪俊宇、汗漫、王开林等。
吴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781篇
占比:99.06%
总计:15931篇
吴钩
-研究学者
- 倪俊宇
- 汗漫
- 王开林
- 蒋声
- 三度君
- 九遥
- 习习
- 于树泉
- 云海
- 介子平
- 何大草
- 何平
- 何广华
- 何明圆
- 余显斌
- 兰伟峰
- 冯根良
- 冯错
- 刘兵(指导)
- 刘军
- 刘娅琳
- 刘斯翰
- 刘桐君
- 刘汉广
- 刘艳芳
- 华发生
- 南帆
- 卢波
- 古言
- 叶叶
- 吕宕
- 吴钩
- 周光宝
- 唐燕飞
- 夏颐
- 天下有雪
- 姜尚志
- 孔令建
- 孙亚玲
- 孙士东
- 安一凡(指导)
- 宋宏志
- 宋羽
- 小椴
- 建安
- 张丽华
- 张宗原
- 张峪铭
- 张志岳
- 张涛
-
-
刘娅琳;
刘兵(指导)
-
-
摘要:
漫溯千秋,孔子的车马轿轿,碾过九州大地;屈原的衣冠飘然,激起四海波澜。有信马持缰的诗人,披越甲长戟,吴钩一弯斩明月,杯酒一壶映霜雪;有克己奉公的文臣,宁鸣死不默生,孤竹一竿挑社稷,寒钟一座守河山。乱世的歌哭和盛世的颂曲皆从他们笔下倾泻而出,不管何时何地是何境遇,于国于家的情怀都是时代永恒的命题。家国情怀,是玉门关外的折柳一曲,是长安城下的啼血杜鹃,是辗转午夜的狼烟烽火,是遥遥入梦的铁马冰河。
-
-
温世浩
-
-
摘要:
吴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一种兵器——宝刀,外形似剑而曲,产于吴地,故称吴钩。吴钩中所蕴含的尚武精神,使其在诗词中一再被赞咏,并成为一沖独特的意象。有的用它来表达任侠精神,如李白的“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卢殷的“楚兰不佩佩吴钩,带酒城头别旧游”.
-
-
-
刘艳芳
-
-
摘要:
中国古代的诗词,历来有悲秋的传统。早在战国时期,宋玉就曾在《九辨》中感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1]到了唐代则出现了杜甫《秋兴八首》这样的悲秋名篇,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曾在"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环境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2]可见,悲秋的佳作在唐宋时期可谓代不乏人。而这种传统到了元散曲中焕发出一股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
-
黄丽娟
-
-
摘要:
优秀的传记往往以点带面,通过讲述一个人的生平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种思想等,进而带给读者丰富、深刻的启发以及精神上的润泽。传主其实只是一个窗口。吴钩的《宋仁宗:时代共治》做到了。在回答"我为什么要为宋仁宗立传?"时,吴钩首先说明了宋仁宗在历史上的定位:在位时间很长,而存在感极低。
-
-
郭金蓉;
安一凡(指导)
-
-
摘要:
大和泱泱,其水汤汤,我国华夏国魂无疆。星河辉映,长河不息,我泱泱华夏,星火莹莹。观乎今日我中国少年,当举爱国旗帜,肩挑大梁;立乎今日我少年中国,激流飘荡,扬帆远航。少年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从夏商周,直到元明清,有多少英雄风范?
-
-
郑晓童
-
-
摘要: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的一生惊天而又沉默,他是谁?他来了。
-
-
-
-
余显斌
-
-
摘要:
唐朝,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朝代,很多读书人走出书斋,挥别双亲,挥别故园,骑着马走向边塞,希望立功沙场;或坐一只船,扯一帆风,走向长安,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因此,李白被召,高歌“大笑三声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贺一生不得意,故园听雨,窗下听虫,心却走向了关塞,走向了沙场,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