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元散曲

元散曲

元散曲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4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2225篇;相关期刊279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唐都学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元散曲的相关文献由34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义山、崔凤珍、李元洛等。

元散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0.9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225 占比:99.03%

总计:42639篇

元散曲—发文趋势图

元散曲

-研究学者

  • 赵义山
  • 崔凤珍
  • 李元洛
  • 杨东甫
  • 梁扬
  • 云峰
  • 郑雅宁
  • 周雪根
  • 张晶
  • 曹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岩
    • 摘要: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在元散曲家笔下,刘邦形象的一些方面得到了展现,在肯定刘邦功业的基础上,暴露了他德行上的问题以及屠杀功臣的事实。元散曲家将散曲中的刘邦形象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他们选取的这些角度实际上蕴含着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对统治者的质疑、对功名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向往。
    • 何莉
    • 摘要: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怀古代表作,天历二年,正值关中遭遇大旱,作者本已赋闲在家,但仍然“受命于危难之间”,前去关中赈灾,该首元散曲即是作者在赈灾途中有感而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一共创作了九首怀古散曲,分别为《潼关怀古》《咸阳怀古》《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未央怀古》《骊山怀古(二首)》《洛阳怀古》.
    • 崔凤珍
    • 摘要: 元代文人特有的审美精神和善于创新的积极进取意识给中原文化增添了勃勃生机,对于他们的文学创作影响也较大,尤其是元散曲,甚至从当时北方各民族的文化精神中汲取了充足的养料,生长并获得发展,最终成为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元代独特的文化精神赋予散曲以独特的风格,使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本文试从元代文化土壤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角度,探讨时代背景与散曲创作的相互作用.
    • 沈小娴(文/摄影)
    • 摘要: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爱杀江南!”元散曲大家张养浩的这首《水仙子·咏江南》,道出了江南的无尽风情。
    • 肖晶
    • 摘要: 每个文学文本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字向另一种文字的转译,更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当前,古典优秀作品英译,具有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但由于“文化图式缺失”现象的客观存在,翻译中对于典故、文学意象、民间俗习俗语以及与文学传统、宗教文化、地理文化等相关文化含量大的部分很难进行翻译。本文从对乔吉作品英译的分析,来探析其中的翻译痛点,以及其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效果。
    • 王亚男
    • 摘要: 现可见的4部元人散曲选本《阳春白雪》《乐府新声》《乐府群玉》《太平乐府》,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元人对当朝散曲文学发展的认知,也为后代认识散曲文体和元散曲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元代的散曲选家们具有明确的史学意识,他们不仅在大的文学发展谱系中定位了散曲文体的位置,更在特定的盛衰之时期用选本形式完成了对本朝散曲文学发展阶段的梳理.在编纂体例上,选家们明辨曲体,通过清晰的作品分类,书写了他们对元代清唱的北曲乐府体系的认知.选家们又以他们认可的作家作品为典范,建构出一系列名家阵容,总体上呈现了元代散曲文坛创作的基本格局.
    • 王硕
    • 摘要: 元散曲中拥有大量的隐居与乐闲作品,可以用“闲适”来概括这类散曲的精神特点.隐居田园,生活清闲安逸,远离尘世是非,可以尽享闲居之乐.乐学陶渊明,无意功名富贵,追求心的淡泊与身的闲适,安享任意适情的生活乐趣.饮酒娱欢,忘却世间忧愁,“懒云窝”中沉醉,追求“适意”的人生.渔樵互为知音,评古论今,道出世间真理,历史兴亡不必羡慕,清闲快活才是人生真谛.“闲适”的生活趣味成为新的价值取向,是元代文人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 刘艳芳
    • 摘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的悲秋名作。而关于这支散曲的意象选择、意象排列、意象内涵却一直缺乏深入有力的分析。本文通过细读曲词,发现马致远在每句的意象选择上,往往保持感情基调的一致性;而在句与句之间又形成一种“哀—乐—哀”的情感循环,从而把曲词的情感最终指向了哀,而这种哀的情感又和马致远的生平相结合,散发出元代文人阶层浓重的失意情调。
    • 刘艳芳
    • 摘要: 中国古代的诗词,历来有悲秋的传统。早在战国时期,宋玉就曾在《九辨》中感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1]到了唐代则出现了杜甫《秋兴八首》这样的悲秋名篇,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曾在"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环境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2]可见,悲秋的佳作在唐宋时期可谓代不乏人。而这种传统到了元散曲中焕发出一股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 郭真如
    • 摘要: 元代散曲,是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集合了诗、舞、歌、乐等,以俗趣为基础,并充分结合我国当时的民族音乐,具有诙谐幽默、活泼等特点,完全不同于我国敦厚婉丽的传统文学诗歌,另外,这也反映了元代文人的艺术审美特点。元代散曲变幻莫测,不拘一格,这是新的诗歌形式,提升了诗歌的内涵,促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