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国

家国

家国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3篇、专利文献4285篇;相关期刊667种,包括人生十六七、晚晴、歌曲等; 家国的相关文献由1336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吴越、孙仁宏等。

家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3 占比:22.90%

专利文献>

论文:4285 占比:77.10%

总计:5558篇

家国—发文趋势图

家国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吴越
  • 孙仁宏
  • 张铭媛
  • 班业新
  • 付云青
  • 张理平
  • 李鲁晶
  • 魏华
  • 丁天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包蕾
    • 摘要: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几代电影人对“都市”与“乡村”都投注了相当大的关注与感情,乡村是他们文学剧本主要的素材来源和灵魂所依。第五代电影作品由乡土而起,但其创作逐渐向都市回归、向古典回归。无论是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第五代电影通过多重视角和表现手法,丰富、延展了中华民族“乡土”与“家国”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意象,成为“文化自觉”的第一批知识分子。
    • 张宏斌
    • 摘要: 早期中国的真实形貌,从考古新材料和经典文本中可以得到有效验证。大量不同时段的文化遗址所展示的是华夏逐渐趋于一体的社会进程,而典籍文本的雅驯之言所表明的则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现实。从家国到天下一以贯之的逻辑,即是文化与政治的并重。"莫非王臣"划定了华夏的政治疆域,是家国的实践内容和实际体验;"能夏则大"则赋予了中国的文化属性,即三代因革损益所确立的政治与文化的文明体系是华夏族群长盛不衰的核心要素。偏废其一,则中国不足以成为中国。
    • 胡琴
    • 摘要: 班彪的《北征赋》和班昭的《东征赋》时空纵横交织,后者乃模仿前者而成,对前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时空记录上,班昭接受了班彪纪实的时空意识且有所创造;在时空安排上,班昭模仿班彪将旅途划分成三个地理空间,但对其中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整。就现实时空来看,班氏父女在旅途中思念家国,但班彪注重情感的强化,《北征赋》的时空分布比较均匀,而班昭注重情感的转变,《东征赋》的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就历史时空来看,班氏父女在赋中所列故实均与“德”有关,但班彪要求君臣修德以求国家安定,历史时空遍布《北征赋》的三个地理空间,而班昭要求自身修德以求生命“不朽”,历史时空仅出现在《东征赋》的第三个地理空间。
    • 令狐兆鹏
    • 摘要: 京剧《四郎探母》讲述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充满儿女情长;而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则讲述大义灭亲的故事,彰显民族大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两部戏剧在文艺界受到截然相反的评价。改革开放以前,《四郎探母》遭受批判,《三关排宴》则受到青睐;改革开放以后,《四郎探母》无论在大陆还是海外,都受到热烈追捧,而《三关排宴》则遭遇冷落。从两部戏的升沉遭际可以窥见意识形态从以斗争为中心到以和谐为中心的转变。《四郎探母》之所以长期受到海内外观众的欢迎,在于它更能表达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即对于小传统中的“情义”本位的渴求以及对和谐、大团圆的梦想。
    • 摘要: 2022年1月31日(除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如约而至,节目紧扣时代命题,以“声声时代回响岁岁家国守望”为主题词,以家国记忆、新春祝福为主线,以温暖、欢乐、向上为基调,与全国亿万听众网友一同体会声音里的年味,聆听奋进中的家国
    • 冯晓华
    • 摘要: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三部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聚焦和阐释了对家的渴望和对国之命运的淡淡忧伤,胡塞尼在“现实”与“虚构”中,在“他者”与“自我”之间,用温婉而又高超的艺术实践构建“迁就、抵抗、或杂糅”独特的阿拉伯情怀。文章在探究胡塞尼独特的文化实践和文学抒写方式时,拟用“隐喻艺术思维”视角来探究胡赛尼如何运用独特的“家国”群像意象达到感情与理性共振的高超艺术境界。
    • 刘训华
    • 摘要: 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五校中国留美生时间跨度近百年的21篇涉及教育、工作等话题的博士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专业与就业主题,运用新教育叙事方法,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探讨百年留美博士生专业与就业的情感取向。与一般认为留美生毕业后大都留美的观点不同,中国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家国情感实则更为强烈,去留问题往往取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业需求、职业选择以及国家情感等因素。远离故土,使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内在逻辑,尽管因时而异作出的选择不同,但专业报国、择业优先和服务祖国的内在逻辑始终贯穿其中。
    • 韦亮节
    • 摘要: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票房一路高歌,且出现叙事转向:“我”的形象在创作思维转变、主观视角叙事、电影风格多样化中得以塑造;家国形象也没有停留在过往抽象的“浅描”上,而是通过“拯救”主题、重现历史典型事件、创作上的文化自觉等得以“深描”;“我”与家国的互文主要通过叙事上的互嵌、二者的内在依存来实现。探讨“我”与家国,可促进主旋律电影在意识形态、艺术、商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 卞瑞
    • 摘要: 山水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心灵世界的理想家园,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具备独特表现形式的内在动因。朱正发的山水画传承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质,诗意的栖居,乡愁的寄托,万趣融合与神思凝发,乃至其最为根本的家国情怀,都一并在他的山水画中呈现了出来。他的山水画同时还蕴含着雄浑壮美的美学理想,通过作品的构图,以及笔墨与意境等具体展现出来。从画家以及作品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具体的艺术美学原理,在不袭蹈前人窠臼的理路下,论述新的观念与艺术精神。
    • 郭增强
    • 摘要: 21世纪以来中国家庭题材电影中“家”的文化空间包含家庭、家园、家国三个层面。家庭作为空间文化修辞,寄寓场所爱好,反映亲子关系,营造怀旧空间。家园作为城乡议题的文化镜像,包含乡村风景、城市风景、城乡流动景观三个方面。家国作为历史演变的文化寓言,其叙事具有社会化、符号化等特征。概言之,21世纪中国家庭题材电影中“家”的文化空间,与社会、城乡、国家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文化层面的互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