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
家园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54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43篇、专利文献20篇;相关期刊2128种,包括社区、山东教育:幼教版、精神文明导刊等;
家园的相关文献由4951位作者贡献,包括邸乃庸、张伟、娄海波等。
家园
-研究学者
- 邸乃庸
- 张伟
- 娄海波
- 廖晓义
- 张勇
- 李进胜
- 闫薇
- 佚名
- 卢铿
- 彭兆荣
- 徐华江
- 李军
- 李宁
- 牟礼忠
- 王庆琳
- 王梅
- 西门
- 赵亚亮
- 于士瑞
- 刘万平
- 刘毅
- 刘浩军
- 刘艳
- 卞瑞鹤
- 史柏年
- 叶君
- 司金
- 向煜
- 姜楠
- 安宁
- 帕尔哈德
- 张华
- 张宇翔
- 张抗抗
- 张敏
- 张莉
- 徐刚
- 徐绍史
- 无1
- 本刊评论员
- 李丹
- 李宝华
- 李静
- 李鹏展
- 檀国柱
- 沈孝辉
- 王丽
- 王小波
- 王德明
- 王玉田
-
-
张嘉欣
- 《电影新作》
| 2020年
-
摘要:
华裔导演王子逸执导的影片《别告诉她》,取材自一段真实的家庭故事.影片虽然建立在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上,却并没有将两者的文化差异作为影片讨论的核心问题,而是进一步讨论了其差异之中的共性——共通的“家园”和个人在家园之中的情感体验.导演对于家园的建构,无论是在物质形态上,还是在家园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家园延伸出的个体意识上,都通过电影语言诠释了出来.
-
-
杜兴雨;
苏蕊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流散性书写是美华作家文学创作中独特的文艺景观,这不仅是作者主体性的流露,也能折射出他们为解构强势话语所做的积极尝试.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和《小小小小的火》中分别讲述了美华族群在中西文化交汇中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边缘人在美国传统社区不断抗争的生活境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小小小的火》中关于边缘人价值取向的一系列书写,正是对《无声告白》中美华族群生存困境的跨时空回应.不同的故事情节构建与人物精神塑造能让读者清晰感受作者打破二元对立、强调杂糅身份和追求文化共生的思想环绕,展现了新时期美华作家突破族裔藩篱的世界主义创作理念.这一思想为消解族裔人群的异邦流散症候、在故土之外建构家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
豆耀君
-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教师日记》是丰子恺的日记体随笔,从1938年10月24日至1939年6月24日,历时8个月,是丰子恺执教广西桂林两江师范学校和浙江大学宜山时期的两段生活记录,但日记内容不以其教学生活为主,主要是他的逃难流亡经历。这里以丰子恺家园情怀为切入视角,探寻抗战时期的丰子恺在痛失承载其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家园缘缘堂后,在流亡途中如何重建理想与心灵深处更具象征意义的“缘缘堂”精神之家。
-
-
-
-
霍尔格·马格尔;
董菁;
钱玲燕
- 《国际城市规划》
| 2020年
-
摘要:
关于德国城乡生活等值化的讨论备受瞩目.德国巴伐利亚州凭借其空间公平性模型提出了基于伦理基础的科学提案,特别是着力加强受危害乡村地区的发展.现今,重中之重在于承诺之后是否采取了连贯的客观上可理解且可评估的行动,从而使人们能更好地体味乐趣丛生的乡村生活,而非对乡村失望或逃离乡村.如此,该政策才可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时代符合人们心中所期许的对减速空间与共鸣空间的需求,因为这些空间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乡村管理与发展将成为推动社会潜力的手段.
-
-
-
-
彭兆荣
- 《青海民族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当今的“景观”从一个专业词语迅速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中,景观的基本形制是主-客相兼相融,都与“我”的视觉感受有关.由于中西方的文明背景不同,即便是类型相同的景观,也弥漫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因子.“家”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衬托着不同文明、文化底色,中国的乡土景观范式独特.“国家”景观作为一种近代产生的景观类型,成为人们政治认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就“我—家—国”的景观属性进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