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土

乡土

乡土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建筑科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4篇、专利文献80篇;相关期刊1484种,包括文学教育、大众文艺、诗刊等; 乡土的相关文献由325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醒龙、刘东明、刘佩枫等。

乡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34 占比:97.35%

专利文献>

论文:80 占比:2.65%

总计:3014篇

乡土—发文趋势图

乡土

-研究学者

  • 刘醒龙
  • 刘东明
  • 刘佩枫
  • 吴晓东
  • 岳永逸
  • 应嘉骏
  • 张颖
  • 王发国
  • 钟江波
  • 陈红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林清华
    • 摘要: 电影在传播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制造着乌托邦.中国电影的逃避主义传统始于都市与乡土的意识形态置换,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地域的流动,在两岸三地不同的语境中发展不同的特质.在台湾电影中转换为空间流散与身份危机的互动,而在香港电影中则呈现为对传统文化与文以载道的反叛与疏离.三者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与心理土壤迥异的呈现方式,共同构成中国电影逃避主义传统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景观.
    • 司方维
    • 摘要: 师陀的《一片土》延续了五四时期文体互融的传统,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文体特征也与其行脚人的题材相互契合。行脚人"他"的身上有鲁迅式"过客"的深刻影响,但"他"流浪的起因是完满而非痛苦,与田汉笔下的流浪者更为相像。师陀在《一片土》中并未采用自然与社会对立的模式刻画乡土,对乡土景物人事的诗意描绘显现出京派的陶染,但"他"并不视乡土为灵魂的安宁土。因完满而跋涉,不因短暂的美好而停留,"他"的流浪不是自我与他者的对抗,而是在个体内部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迷惘与追寻。
    • 楚庆好
    • 摘要: 针对乡村学生劳动教育和实践锻炼不足的问题,探索一套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课程,培育具有建设家乡情怀的劳动创新者和创造者。
    • 包蕾
    • 摘要: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几代电影人对“都市”与“乡村”都投注了相当大的关注与感情,乡村是他们文学剧本主要的素材来源和灵魂所依。第五代电影作品由乡土而起,但其创作逐渐向都市回归、向古典回归。无论是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第五代电影通过多重视角和表现手法,丰富、延展了中华民族“乡土”与“家国”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意象,成为“文化自觉”的第一批知识分子。
    • 李晨光; 陶昱辰
    • 摘要: 微课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产物,乡土特色是微课程的内在性格,微课程是乡土教育腾飞的翅膀。以微课为基本单位的微课程开发,在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四要素中都应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以实现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学习方式变革。而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微课程和地方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对于完善我国课程体系、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 黄汉平; 李智; 刘汉波
    • 摘要: 张炜与阎连科都通过写作思考传统乡土遭遇现代性这一问题。张炜采用了重建乌托邦的叙事策略,他试图划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重塑道德乌托邦;阎连科则采用了解构乌托邦的叙事策略,演绎了乡土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种种荒诞。虽然二人使用的叙事策略不同,但本质上二人都陷入了一种简化操作、自我复制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令传统乡土与现代性关系的书写沦为顺应大众想象、迎合大众阅读口味的消费生产,反映出知识分子型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过程中把握自我定位的巨大难度。
    • 李小红; 贺婧洋
    • 摘要: 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最令人瞩目的社会转型发生在有着悠久农业社会形态和以儒释道兼容互补的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乡村,乡村遂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事原型和母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感应着中国乡土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动,乡土再次成为不同代际作家书写和关注的焦点。新世纪乡土长篇小说创作,作家往往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小说中凸显出一种多元化、复杂性的乡土历史叙事意向和构建立体、多面的乡村现实形象的努力。与独特的乡村经验的书写和乡村形象的塑造相一致,新世纪以来作家的乡土叙事在美学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作家在小说文本结构和语言上的匠心独运。
    • 唐小甜
    • 摘要: 唐小斌,一个带着些许“痴”性的赣南作家,其散文立足故土,以时间为纵,空间为横,向读者全方位展示龙南这片客家土地。以浓郁客家乡音为基调,以围屋、村庄为主要空间元素,以年少时光为特定时间维度是其乡土书写的主要标志,并以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 李碧雯
    • 摘要: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借助文学回看中国人从土地走向广袤世界的迁徙历史。该片从明暗线索的设置、群像访谈的选择和多元素材的镶嵌三个方面进行影像呈现,进而构建中国现代化历史长河中的集体记忆。导演贾樟柯用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形式思考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展现乡土社会形成的恋土情结的流变过程。这种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精神归乡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乡土经验的诗意表达。
    • 王新欣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乡土体验旅游逐渐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向,在农业经济背景下乡土体验旅游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为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做好乡土体验旅游管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针对乡土体验旅游管理还存在一些亟需处理的问题,这对我国乡土旅游业发展造成了阻碍,甚至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