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2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47篇、会议论文205篇、专利文献399743篇;相关期刊803种,包括中国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房地产导刊等; 相关会议126种,包括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等;生态建筑的相关文献由5061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浩、余义耕、汪维等。

生态建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47 占比:1.00%

会议论文>

论文:20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99743 占比:98.95%

总计:403995篇

生态建筑—发文趋势图

生态建筑

-研究学者

  • 谢浩
  • 余义耕
  • 汪维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如竹
  • 王玮
  • 袁镔
  • 叶倩
  • 周浩明
  • 宋德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长安; 董芷含
    • 摘要: 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中,物质线性代谢问题长期被人们所忽略,重构健康和谐的城市物质循环系统则是缓解此问题的重要着手点。美国RTKL事务所设计的“闭环温室”(The Looper)创造性地将能量、水及养分等物质循环过程融入改造过的可移动驳船,利用船体本身的流动性特点,消纳和利用周边社区产生的代谢废物,为途经的社区生产食物和能量,也使周边居民能够了解并参与循环过程、促进社区交流。该文以此为例,解析其改善城市代谢、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以期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所启发。
    • 申延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脚步在不断加快,为了更好实现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规划是现阶段城市化进展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乡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到城乡规划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对生态效益进行重点的考虑。文章将针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运用展开相关的讨论分析。
    • 任欣
    • 摘要: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节能环保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办公建筑作为人员办公的基本场所,其持续使用会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问题。办公建筑的生态节能建设需要在满足日常办公的基础上进行节能设计。绿色、低碳、环保的办公建筑不仅可以营造优质的办公环境,而且可以使办公建筑的运行更加稳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 刘洪铭; 韩涛
    • 摘要: 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设计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具体情况来看,由于工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的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对经济发展、人居需求和生态环境进行平衡,确保建筑设计的生态价值得到体现,将是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鉴于此,从城乡规划设计及生态建筑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相关规划设计之中城乡状态研究不深入、资源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生态”为核心的城乡规划设计策略,以期对实际工作形成一定帮助。
    • 陈圆圆
    • 摘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就是能源的大量消耗,这时所出现的能源短缺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些能源消耗的因素中,村镇住宅占据绝大部分,所以加强村镇住宅的节能设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以此为背景,以实际案例分析目前我国村镇住宅节能的主要设计内容和方法,进而为我国村镇住宅的节能工程发展和能源节约工程开展提供一定的方向。
    • 朱雪岩
    •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师应有的设计思想本源和思考过程,分析了低碳建筑、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含义,从建筑设计界从业者容易忽视的角度指出低碳建筑设计中易忽视问题,以及进行低碳建筑设计时应该优先考虑的事项,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地落实低碳设计,希望能够为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滕尚杰; 邓云叶
    • 摘要: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求提高乡村竞争力的方法,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诸多概念的提出无一不是想提升乡村的经济硬实力和生态软实力。要达到这些目的有诸多方面需要考虑,但能确定的是,乡村的宜居性和生态性是其中的重要突破口。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已在我国逐渐发展,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其环保、实用等特点,并将其引入到生态乡村的规划中,为乡村住宅真正贴上“生态宜居”的标签,从而在助推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寻求保持乡村的生态属性。本文以生态建筑为出发点,以碳排放的控制为落脚点,阐述生态建筑与生态乡村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孙继国; 侯梅雪; 张崔潇
    • 摘要: 当今社会,人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并处理自然、社会、精神生态三者的关系。该文以生态建筑为联结纽带,从自然、社会、精神生态三个维度研究加塔利"三重生态学"与建筑设计美学的关联性,从建筑设计的范畴入手,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理论参考。
    • 段昕; 张曦元
    • 摘要: 文章通过对生态建筑的背景以及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基于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外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生态技术只能成为一种手段而不能成为设计的初衷。生态建筑的出发点应该在于回归本土、回归自然,并结合本土生态文化去发展,提出以健康为理念,对建筑进行设计或者改造,将使得建筑与人达到和谐的状态。回归自然的生态建筑必然是健康的建筑。
    • 潘鑫晨; 李智兴; 肖奕萱; 洪菊华; 蒋丽萍
    • 摘要: 生物学的共生是一种有意识的智化现象,如何利用生物学共生思想解读建筑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并探析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是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共生思想的内涵,提出适于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三种“正相关模式”,即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基于这三种共生模式解析了德国Baubotanik植物建筑的生物嫁接结构、德国BIQ住宅的生物能建筑立面、荷兰UF002-DeSchilde都市农场的微型生物圈系统。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共生视角,映射出更多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术探索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