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悲秋

悲秋

悲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7篇、专利文献888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天府新论、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悲秋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庐隐、茅盾、何慧娟等。

悲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7 占比:25.69%

专利文献>

论文:888 占比:74.31%

总计:1195篇

悲秋—发文趋势图

悲秋

-研究学者

  • 庐隐
  • 茅盾
  • 何慧娟
  • 孙延庆
  • 孙绍振
  • 张冰晶
  • 张睿尔
  • 张若朴
  • 李敏
  • 李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玉红
    • 摘要: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与作者的情感形成映照,蕴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物哀美学的思想。本文以物哀美学的视角来对《故都的秋》中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秋之悲凉、词之细腻、情之真切三个层面来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与热爱。
    • 陶逸涵
    • 摘要: 《天净沙·秋思》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章,是我国古代悲秋题材中的名篇之一。作者马致远,虽然流传至今的作品不多,但是仅凭这一篇就足以傲视文坛。作为今天的解读者,很重要的一个收获就是可从这篇悲秋作品中,探寻到我国古代文人是如何书写秋意的。一、字里行间的秋意细数古代经典作品,可以发现悲秋作品非常丰富。
    • 摘要: 南京的秋天,极其绚丽多彩,但也是非常短暂的,倏忽之间就进入了难熬的冬日,每每让我们生出些许遗憾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有悲秋的传统,从《楚辞九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浸淫着浓浓的伤感气息。这是一个告别的季节,短短几天,我们就接连收到不好的消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法国伟大的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都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规律。坏消息固然让我们倍觉伤感,但我们终将被治愈,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秋风虽然萧瑟,但没有夏天的炎热,也没有冬日的酷寒,正是快意人生的好季节,喊上三五好友,畅谈人生,不醉不归,好不痛快!
    • 李香钻
    • 摘要: 踏月归家,行经一片小树林。秋风微凉,秋草遍地,我猛然间发觉:又一个四季在轮回么?在这样萧瑟的季节里,我不免有了悲秋的情怀。那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北京之秋,是真的属于我还是虚幻的记忆呢?那些温柔的顾盼和热烈的呼唤,是已经过去了还是未曾来过呢?生命里的一切挣扎和努力,到底是我该做的还是不该做的呢?我也曾有过“鲜衣怒马少年时”,也曾有过奋力追求理想的勇气,但如今,人到中年,面对困境却顿感无力,徒有焦虑。我脑海里突然闪过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词:“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人到中年,是否就像这匹胡马呢?
    • 摘要: [度秋有感]霜落似晶衣,露聚疑琼疑。空滞四面白,寒意八方起。自古何悲秋?秋寂引木朽。但若世无秋,何饮杯中酒?(137****5098)[相见欢]乘月色上西楼,望长安。万家灯火摇曳,树梢头。长安好,夜色清,几时重?试问此夜何时能再有?(136****5007)[临江仙]:信步山前道且长,寒露沾衣青乌鸣。我心归处凡尘净,风清云淡自逍遥!(18****9966)
    • 摘要: [度秋有感]霜落似晶衣,露聚疑琼疑。空滞四面白,寒意八方起。自古何悲秋?秋寂引木朽。但若世无秋,何饮杯中酒?(137****5098)[相见欢]乘月色上西楼,望长安。万家灯火摇曳,树梢头。长安好,夜色清,几时重?试问此夜何时能再有?(136****5007)[临江仙]:信步山前道且长,寒露沾衣青乌鸣。我心归处凡尘净,风清云淡自逍遥!(18****9966)
    • 金汐桢; 刘厚超(指导)
    • 摘要: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又一秋。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洋洋洒洒的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感慨从宋玉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缠眷春秋。自此,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人生情绪的晴雨表。少陵野老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把愁绪推向高潮。
    • 李淑菲
    • 摘要: 秋已至,夜里风渐凉。闽南的自然界难见到秋意,翠色无边,生机盎然,但细细琢磨,尚有一缕瑟瑟的秋风在心底悄然飘落。秋风伴随凉薄的气息从遥远的唐诗宋词走来,唐代杜甫的《登高》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于淼
    • 摘要: 本文将古代经典文赋《秋声赋》与现代名篇《秋天的况味》做比较阅读,从题旨、形式、意境三个维度比较两篇异同之处,分析如何在立意上超越史上悲秋之作,阐述两篇文章在形式上采用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段,最后却能形成相同浑成意境的缘由.
    • 茅盾
    • 摘要: 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罢。一般地说来,则为“游春”、“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而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我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