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专利文献20361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山西教育:高中文科版、内蒙古教育等;
听课笔记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从、刘其平、李保伟等。
听课笔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361篇
占比:99.30%
总计:20504篇
听课笔记
-研究学者
- 王从
- 刘其平
- 李保伟
- 杨俊
- 王林清
- 覃亚潜
- 谷春安
- 陆芳
- 陈文海
- 陈白茹
- 韩晓辉
- 丁书舫
- 万斌
- 严僮伦
- 严华银
- 于铭松
- 于长春
- 付珊珊
- 何朝安
- 何畅
- 倪俊龙
- 倪凯颜
- 傅树京
- 冯焱
- 刘果
- 刘继忠
- 劉波1
- 劳柯
- 华四泉
- 华应龙
- 向守万
- 吕红蕾
- 吕赟
- 吴亚香
- 吴永峰
- 周振芳
- 唐隽菁
- 喻田田
- 奚芳
- 孙国平
- 孙秀莲
- 孟晓东
- 宋文敏
- 宋瑞斌
- 尤素敏
- 尹晓军
- 山红梅
- 崔欣
- 崔爱君
- 常永顺
-
-
傅树京
-
-
摘要:
形式主义是一种只重视形式而不重内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综观当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做法,例如:通过查看与学生谈话的次数考查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查数课堂上学生举手次数考查教师启发性教学的状况,通过查阅听课笔记厚度及字迹工整程度考查教师学科专业发展情况;上班打卡签到,只要有打卡签到的记录就行,是否存在代签、补签,签后到校是否有教育教学效率,这些都不管。
-
-
李朝平
-
-
摘要:
新近发现的1963年“人大文学进修班”上何其芳讲授《讲话》的听课笔记,披露了诸多关涉萧军、艾青、周扬等人的史料以及“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笔记显示,何其芳善于在互文性网络中深入地阐发微言大义,亦善结合时代语境拓展《讲话》精神的现实兼容性与理论效力,这也是其阐释《讲话》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何其芳的文学特质观、富于包容性的文学阶级观以及“局部生活”论等较为个性化的见解亦可藉此窥见一斑。
-
-
王敏(口述);
杨超(整理);
李锐(整理/图)
-
-
摘要:
2006年的夏天,从小就向往军营的我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放弃了其他单位抛来的“橄榄枝”,怀着教书育人的梦想加入了学院这个大家庭,成功实现由一名普通大学生到军校教员的转变。为了尽快适应环境,我积极向学院里的前辈们请教授课方法,光是听课笔记就记了十几本。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我终于第一次站上军校的讲台,顺利结束授课后,长舒一口气,但身旁走过的学员却冒出了一句喃咕:“高数有啥用啊,上战场靠这虚的笔杆子?”
-
-
朱元贞(整理);
范民娟(整理)
-
-
摘要:
傅聪先生因“新冠肺炎”溘然长逝,令我十分痛惜。从1980年起,傅聪先生经常到上海音乐学院讲学、上大师班课,并给本科、附中、附小的学生上课。二三十年来,我和上音附中同班同学、附小老师范民娟,曾有幸多次听傅聪先生的大师课,每每都感觉他对学生的点评精湛生动,常如拨云见日,深受触动,一直就想合作把听课笔记整理出来,以助教学。
-
-
-
白金声
-
-
摘要:
大疫宅家,闲来无事,几乎天天翻看听课笔记。40多年小学语文教研员生涯,100多本听课笔记,这就是我的财富。我听过几千节语文课,多数都是极普通教师上的。听课笔记中,有他们的学校,有他们的名字,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久远,这些教师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我都记不清了。尽管他们的教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但是,在我看来都是好课。何以言之?举三个教例。
-
-
-
贲友林
-
-
摘要:
听课笔记,不是简单地一“记”了事。听课,是为了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改进自己和他人的实践。记录,不仅原原本本地记录课堂实况,更要记录下在当时课堂场景中教师听课时生成的感受与想法。可以尝试用录音笔、录像机完整地采集信息,借助纸与笔记录听课过程中的思想火花。研究课堂笔记,是为了促进自己更好地认识课堂,理解教学。
-
-
朱建廉
-
-
摘要:
借助于“听课”而向履职伙伴学习与借鉴,尤其是向极富经验的履职伙伴学习与借鉴,是教师获取、积累、优化、提升职业技能以实现专业成长的极为重要的渠道或方式。富有成效的“听课行为”需要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而做规范化运行;设计并运用合适的“听课笔记”,对于规范和优化“听课行为”的运作以放大和增强其行为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