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射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地质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84010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云南地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岩矿测试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2014年武警黄金第三总队学术交流会、2014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学术研讨会等;发射光谱法的相关文献由80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升迁、李慧芝、于爱民等。

发射光谱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84010 占比:99.82%

总计:184340篇

发射光谱法—发文趋势图

发射光谱法

-研究学者

  • 刘升迁
  • 李慧芝
  • 于爱民
  • 杨婷
  • 方金东
  • 翟殿棠
  • 金钦汉
  • 刘江斌
  • 周剑
  • 孙慧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井鑫; 戴家瑜; 刘铁新; 帅涛; 陈翔
    • 摘要: 采用发射光谱法对氢原子钟电离泡内氢等离子体进行了诊断,选取电离泡的不同位置点,分析了电离源线圈电压、频率、氢气流量等参数与电离泡内氢特征峰的光谱强度及氢钟振荡信号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电离泡内氢等离子体主要呈现H_(α)、H_(β)、H_(γ)三个特征峰,且光强依次减弱,随电离源参数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电离泡顶部中心点光强最强,与侧面相差不大,且其顶部光强由中心延径向减小。电离泡光强与氢钟振荡信号均可使氢钟正常工作时,电离源参数和控制氢气流量的镍提纯器电流针对现有设计均给出了最优参考值,控制一定范围内电离源频率的可调电容状态对光强与振荡信号均无影响。
    • 杨昆; 陈雷; 程凡翀; 裴欢; 刘桂铭; 王保怀; 曾文
    • 摘要: 为了解Ar添加对空气滑动弧等离子体的影响,在放电频率f=10 kHz、空气流量q=15 L·min^(-1)、1 atm下进行了Ar体积流量q_(Ar)对空气-Ar滑动弧放电的影响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q_(Ar)及调压器电压U_(调)下空气等离子体的活性粒子种类、电子密度及振动温度。结果表明,滑动弧等离子体区的主要活性粒子为OH、N_(2)的第二正带系、Hα、O原子、ArⅠ及ArⅡ原子,其中O原子及ArⅠ、ArⅡ原子的相对光谱强度明显较强;随着q_(Ar)的增大,O(777.4 nm)的相对光谱强度先缓慢增长、再快速增大到极大值、随后缓慢减小并趋于稳定,O(777.4 nm)的相对光谱强度在1580~6650 a.u.之间变化;随U_(调)增大,O(777.4 nm)的相对光谱强度增大,且电压对其影响受q_(Ar)的影响:在高q_(Ar)(4~6 L·min^(-1))工况下,O(777.4 nm)的相对光谱强度变化趋势较大;Ar的加入使OH(313.4 nm)相对光谱强度有明显增加,OH(313.4 nm)相对光谱强度在235~311 a.u.之间变化;随着q_(Ar)的增大,OH(313.4 nm)相对光谱强度先增大再减小并趋于稳定。在较低U(100 V)工况下,OH(313.4 nm)的相对光谱强度随q_(Ar)变化不明显;而随着U_(调)增大,OH(313.4 nm)的相对光谱强度随q_(Ar)变化明显:在低q_(Ar)(0~4 L·min^(-1))工况下,OH(313.4 nm)的相对光谱强度随q_(Ar)增大而明显增大。利用Hα谱线做高斯拟合进行电子密度分析计算,得到电子密度在1.15~2.04×10^(17)cm^(-3)之间。空气流量一定,Ar的加入能显著增加电子密度:在q_(Ar)为0~4 L·min^(-1)工况下,电子密度增长趋势明显,随着q_(Ar)的继续增大,在较低U_(调)(100~120 V)工况下,电子密度先增大再减小并趋于稳定;在较高U_(调)(140~160 V)工况下,电子密度先增大再缓慢增大并趋于稳定。U_(调)变化也会对电子密度造成影响,电子密度随U_(调)增大而增大,且随U_(调)增大,电子密度增长趋势变快。
    • 刘攀; 李景滨; 张健豪; 张毅; 常国梁; 何鹏飞; 张斌彬; 张欣耀
    • 摘要: 熔炼焊剂、烧结焊剂等焊接药剂由多种硅酸盐、碳酸盐、氧化物、氟化物、铁合金、金属粉等无机物及有机物经熔炼、烧结、粘结或混合制成,在钢铁和镍基合金的熔化焊接过程中起到造渣、脱氧、造气、稳弧、合金化等作用,广泛应用于船舶、海工、能源、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领域。磷是焊接药剂及钢铁材料的有害元素,引发冷脆,降低熔敷金属和焊缝的力学性能。准确和快速地测定磷含量对焊接药剂的性能评价、质量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超声辅助盐酸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焊接药剂中磷的方法,并优化确定了射频功率、雾化气流量、辅助气流量、等离子体气流量与分析谱线等仪器参数。确定的工作参数如下,射频功率:1.2 kW,雾化气流量:0.75 L·min^(-1),辅助气流量:1.0 L·min^(-1),等离子体气流量:12 L·min^(-1),选择P 213.617 nm为分析谱线。称取0.5 g试样,于20 mL盐酸中超声浸取30 min;加入2 mL硝酸,加热煮沸溶液,冷却后定容至100 mL,干过滤取滤液待测。以20 mL盐酸和2 mL硝酸为基体配制系列校准曲线溶液,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9。方法定量限为0.0012%。按实验方法测定磷含量为0.003%~0.03%的实际样品和标准样品,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的测定值或标准样品的认定值相符,相对标准偏差(n=6~10)不大于8%,加标回收率为93%~110%。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可行,适用于焊接药剂中磷的快速检验。
    • 刘攀; 李治亚; 杜米芳; 高灵清; 李景滨
    • 摘要: 该文研究氢化物发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非合金钢(碳素钢)和低合金钢中微量砷的分析方法,考察高频功率、雾化压力、辅助气流量、泵速等仪器工作条件与消解用酸及用量、硼氢化钠浓度对光谱强度的影响,并讨论王水、铁基体、共存离子对测定结果的背景干扰与消除方法.确定的最佳工作条件为:高频功率为1350 W,雾化压力为22 psi(1 psi=6.895 kPa),辅助气流量为0.5 L/min,泵速为100 r/min.称取0.500 g试样,采用15 mL盐酸和5 mL硝酸加热消解制备待测试液,并加入硫脲—抗坏血酸混合溶液做掩蔽剂.将待测溶液和硼氢化钠溶液(2%)导入氢化物发生器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选用As 189.04 nm分析谱线,采用基体匹配法消除背景干扰,以铁基体溶液建立系列校准曲线,其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方法的定量限为0.00012%.按实验方法测定钢铁合成样品与有证标准样品,测定结果与理论值或认定值相符.
    • 宋鹏; 李政楷; 陈雷; 王晓放; 隆武强; 曾文
    • 摘要: 为了加快低温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工程化进程,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在放电频率10 kHz,一个大气压条件下产生了稳定的氦气等离子体射流.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的电压电流波形可以发现单纯增加氦气体积流量只能小幅的增加电流脉冲幅值,而对放电时间、电流脉冲数的影响不大.增加放电峰值电压时电流脉冲幅值会得到较大幅度增加.通过发射光谱法对大气压氦气等离子射流的活性粒子种类、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中的主要活性粒子为HeⅠ原子、N2第二正带系、N2+的第一负带系、羟基(OH),H原子的巴尔末线系(Hα 和Hβ)与O原子,这表明虽然该试验中使用的氦气纯度已达99.99%,但其中仍残留有少量的空气,同时放电时大气中的空气会被卷吸到放电空间发生电离.还可以发现,主要活性粒子的相对光谱强度随氦气体积流量的增加及放电峰值电压的增大均呈现上涨的趋势.选用HeⅠ原子的的四条谱线对不同试验工况下的电子激发温度进行了计算,得到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子激发温度在3500~6300 K之间,电子激发温度随放电峰值电压与氦气体积流量的增大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反向电场的存在,某些峰值电压可能会出现电子激发温度下降的情况;根据Stark展宽原理对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子密度进行了计算,发现电子密度的数量级可达1015 cm-3,同时增大峰值电压与氦气体积流量均可有效的提高射流中的电子密度.这些参数的研究对氦气等离子体射流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曲帅杰; 郭朝乾; 代明江; 杨昭; 林松盛; 王迪; 田甜; 石倩
    • 摘要: 物理气相沉积作为制备表面防护薄膜的重要方法,一直是表面薄膜领域研究重点,而物理气相沉积中等离子体作为直接影响薄膜性能的关键因素,其参数的表征对优化沉积工艺和提高薄膜性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概述了常用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及其发展,包括电弧离子镀、磁控溅射和电弧磁控复合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历程。归纳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等离子体参数表征方法——Langmuir探针法、汤姆逊散射法、微波干涉法和发射光谱法,阐明了这些表征方法诊断等离子体参数的原理,分析了不同表征方法的优缺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常用物理气相沉积中等离子体参数表征相关研究的发展和现状作了综合论述和总结,分别整理了电弧离子镀和磁控溅射中等离子体参数诊断的发展历程和近期研究。两种物理气相沉积方法最常用的等离子体参数表征方法都是Langmuir探针法和发射光谱法,早期的研究侧重于探索等离子体瞬态参数和薄膜结构性能的关系。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早期诊断方法不断与新技术融合,研究方向也逐渐偏向于研究等离子体参数的时间变化和优化薄膜工艺、性能评价方法。最后分析了当前物理气相沉积中等离子体参数表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了等离子体参数未来的研究趋势。
    • 李政楷; 陈雷; 王美琪; 宋鹏; 杨昆; 曾文
    • 摘要: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氩气/空气等离子体射流内的电子输运过程及化学反应过程,通过针-环式介质阻挡等离子体发生器在放电频率10 kHz,一个大气压条件下对氩气/空气混合气进行电离并产生了稳定的等离子体射流.通过发射光谱法对不同峰值电压下氩气/空气等离子体射流的活性粒子种类、电子激发温度及振动温度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射流中的主要活性粒子为N2的第二正带系、A rⅠ原子以及少量的氧原子,其中N2的第二正带系的相对光谱强度最强、最清晰,在本试验的发射光谱中没有发现N2+的第一负带系谱线,这说明在氩气/空气等离子体射流中几乎没有电子能量高于18.76 eV的自由电子.利用A rⅠ原子激发能差较大的5条谱线做最小二乘线性拟合对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子激发温度进行了计算,得到大气压氩气/空气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子激发温度在7000~11000 K之间.随峰值电压的增大,电子激发温度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这说明电子激发温度并不总是随峰值电压的增长单调变化的.通过N2的第二正带系对等离子体振动温度进行了诊断,发现大气压氩气/空气等离子体射流振动温度在3000~4500 K之间,其随峰值电压的增大而减小,这意味着虽然峰值电压的提高可有效提高自由电子的动能,但当电子动能较大时自由电子与氮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将会缩短,进而二者之间的碰撞能量转移截面将会减小,从而导致等离子体振动温度的降低.
    • 温世杰; 陈绯宇
    • 摘要: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镧铁合金中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稀土杂质元素.镧铁合金试料在硝酸介质中,以近似基体匹配法校正基体对测定的影响,直接以氩等离子体光源激发,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光谱测定.为选择合适的分析线,先根据光谱波长表预选几条强度大,激发电位低的谱线,然后对此谱线进行轮廓扫描,从而选出一条背景平坦,信背比大,基体及共存元素干扰少或无干扰的谱线作为分析线.用基体匹配法配制标准溶液,根据产品标准XB/T 407—2020指标,以铁(85%)与镧(15%)配制成混合基体,配制6个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曲线绘制.该方法适用于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含量在0.005%~0.25%的分析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n=11)在0.74%~2.58%之间,用标准加入法对方法的回收率进行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1.75%与107.75%之间,能满足产品测定要求.
    • 胡大伟; 苑经纬; 刘桁宇; 陈刚; 徐崇
    • 摘要: 高压复合绝缘子在运行时端部产生电晕放电,造成绝缘子端部电荷累积,生成等离子体团,随着绝缘子运行条件恶化,可能导致端部等离子体团的参数不断变化,缩短了有效绝缘距离.对此部分等离子体的参数进行诊断研判,设计并完成了复合绝缘子人工污秽试验,通过调节人工污室运行参数模拟绝缘子实际运行状况,用朗缪尔探针法和发射光谱法完成对绝缘子单个状态下端部电晕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参数诊断.试验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为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有效诊断方法,诊断结果基本相符;电晕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的参数与绝缘子运行状态之间具有趋势性对应关系.试验结果对绝缘子闪络过程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 张琳
    • 摘要: 在化学探析工作当中采集的地球化学样品的样品数量较大而分析的项目也较多,少量的地球样品中元素的含量更是低,甚至在一份化学样品中含有多种多样的元素.因此对地球化学样品的探析方式要求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并且能够满足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原子发射光谱法在近5年来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它是利用激发源自发出的辐射形成的光谱与标准光谱比较来对混合物进行定性检测的分析方法.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因为不同的元素原子产生的是不同波长的谱线,可以根据光谱图中的特征谱线,判断是否有某种元素的存在.其次,在样品的定量分析上,也可以根据原子发射光谱谱线的强度进行.本文将对发射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的银铜锡等金属元素的方法进行比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