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抑制
反应抑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55759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中国特殊教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中国硅酸盐学会第八届水泥化学学术会议等;反应抑制的相关文献由50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苏弘、董选、郑东明等。
反应抑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5759篇
占比:99.95%
总计:255882篇
反应抑制
-研究学者
- 王苏弘
- 董选
- 郑东明
- 任艳玲
- 佐藤彰洋
- 余凤琼
- 青木祥宏
- 佡剑非
- 刘翔平
- 宋利春
- 杨斌让
- 汪凯
- 王玉凤
- 赵鑫
- 郭启勇
- 闫丁
- 陈杰
- 马岭
- D·A·西尔瓦
- D·V·苏布拉马尼安
- J·L·加拉赫尔
- J·张
- L·L·郭
- L·R·罗伯茨
- P·桑德贝里
- 三好大辅
- 亢清
- 冈村佳和
- 刘丽
- 刘伯平
- 刘冬柏
- 刘静如
- 卢再鸣
- 吉尔伯特·西尼罗
- 吉思-露西恩·穆丽瓦特
- 吉恩-米歇尔·鲍利
- 周成林
- 周玉娥2
- 唐爽
- 夜久英信
- 姜春明
- 孙洪赞
- 季卫东
- 守田和树
- 宣宾
- 岳玲
- 左千华
- 张帆
- 张微
- 张骏
-
-
毕妍;
李炬;
秦喆;
孙序鹏;
史冀龙;
郎健
-
-
摘要:
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Stop-Signal任务范式测评不同足球训练水平女大学生反应抑制能力的差异并探究其脑结构基础.34名被试按照足球训练水平分为对照组(CG)、业余组(AG)和专业组(PG),采用Stop-Signal任务评估反应抑制能力;基于体素形态学对T1结构像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并进行FDR校正;采用相关分析探究反应抑制能力和差异脑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CG相比,PG和AG的反应时分别缩短48和44 ms(P<0.05);PG、AG较CG的停止信号反应时分别减少116和96 ms(P<0.05),PG较AG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减少10 ms(P<0.05);PG(57%)抑制正确率显著高于CG(55%)(P<0.05).2)与CG相比,PG右侧小脑Crus1、丘脑、中央前后回及小脑蚓部Ⅷ,左侧小脑Crus1、苍白球、丘脑,灰质体积显著增大(P<0.05,FDR);PG较AG右侧梭状回、中央前回、左侧扣带中回灰质体积显著增大(P<0.001);AG较CG在双侧苍白球灰质体积显著增大(P<0.001).3)小脑蚓部Ⅷ灰质密度和反应时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r=-0.12);停止信号反应时与右侧丘脑(P<0.05,r=-0.41)、左侧苍白球(P<0.01,r=-0.49)呈显著负相关;抑制正确率与右侧梭状回(P<0.05,r=0.46)、左侧苍白球(P<0.01,r=0.47)呈显著正相关.长期足球训练显著提高女大学生反应抑制能力,且反应抑制能力与小脑蚓部Ⅷ、左侧苍白球、右侧丘脑、右侧梭状回灰质密度显著相关.推测长期足球训练通过诱导基底神经节、小脑灰质体积的变化来调节反应抑制能力的提升.因为本文采用了横断面研究,不能得出反应抑制和足球训练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后续还需要更多纵向对照研究,进一步确定因果关系.
-
-
陈健行;
厚皎皎;
王嘉仪;
巴彦;
赵旭东;
史靖宇
-
-
摘要:
目的探索精神病超高危群体的冲动与抑制特征及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在某大学9039名新生中筛查出17名精神病超高危个体,并招募了23名健康大学生设置对照,使用Go-Nogo反应抑制与风险决策的反向学习范式进行行为学测量,并使用问卷评估社会心理因素。结果提示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行为学任务中的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焦虑抑郁水平、神经质人格、冲动性、人际关系事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这些心理特征与反应抑制功能及冲动行为决策存在相关。结论精神病超高危大学生的冲动和抑制功能行为表现差,但受损尚不显著。神经质人格、冲动性、焦虑抑郁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与其冲动和抑制功能相关,提示这些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病前驱期认知功能损害存在潜在关联,是早期干预的重要靶点。
-
-
郭志华;
卢宏亮;
黄鹏;
朱霞
-
-
摘要: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恰当的或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前辅助运动区的功能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对健康人群使用tDCS刺激相应脑区从而影响反应抑制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主要研究结果不一致。阐明tDCS影响反应抑制具体的神经机制、减少tDCS研究的异质性、探索更有效的tDCS刺激方式和确定tDCS效果的年龄依赖性差异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
梁健宁;
顾雨婷;
周晨;
王丽君;
杨娟;
朱国辉;
黄光影;
王毅;
王艳郁
-
-
摘要: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外显及内隐情绪面孔反应抑制的特点及其与快感缺失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面孔停止信号任务测评38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在外显和内隐条件下的反应抑制能力。采用Chapman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量表(CSAS&CPAS)评估快感缺失水平,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患者抑郁程度。采用混合模型方差分析组内和组间的差异。结果:在外显任务中,抑郁症组的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大于正常对照组[(296.2±10.3)msvs.(242.1±10.1)ms,P<0.001],而成功抑制率(PI)[(0.51±0.01)vs.(0.55±0.01)]、停止信号延迟时间(SSD)[(246.5±13.4)msvs.(311.4±13.0)ms]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在内隐任务中,抑郁症组的SSRT大于正常对照组[(292.4±10.8)msvs.(230.2±10.5)ms,P<0.001],而PI[(0.52±0.01)vs.(0.55±0.01)]、SSD[(266.9±13.7)msvs.(324.4±13.3)ms]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组外显中性(r=0.38)和悲伤(r=0.36)、内隐中性(r=0.43)和悲伤(r=0.39)面孔的SSRT与快感缺失得分呈正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外显和内隐情绪反应抑制存在缺损,并可能与其快感缺失的严重程度有关。
-
-
范雪晴
-
-
摘要:
个体会随外部刺激而产生反射性反应,这也是现代许多人生产生活的直接反应,在一般直接的反射性反应之外,人类还可以根据任务、行为要求,抑制神经反应,从而按要求实现正确反应.其中,对此进行的典型性反应抑制实验研究包括手动抑制方面经典的停止信号任务、Go/Nogo任务、双选择oddball任务等,及眼动抑制的反向眼跳任务等.眼部抑制实验具有指标更丰富、反应因素污染更低等优势.从认知神经机制上来看,额叶、基底神经节都在手动和眼动抑制中发挥重要的节点作用,对大脑额下回、额叶眼区、上丘等神经区的研究,则揭示了这些部位与手动、眼动抑制的密切关系.
-
-
杨艾
-
-
摘要:
问题性网络使用者存在低抑制控制的特征。本研究把抑制控制细分为两个成分(冲突控制、行为抑制),通过在线实验技术,采用Flanker任务和Stop-Signal任务,探讨问题性网络使用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抑制控制特点。结果表明,问题性网络使用者相较健康控制组具有低反应抑制的特点,但冲突控制差异不显著。这体现了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性因素对问题性网络使用者行为的影响。
-
-
-
-
摘要:
日本玉川大学大脑科学研究所和神户大学人类发展与环境研究生院的研究团队选取了214名年龄在26~69岁之间的参与者,以考察童年运动与晚年认知功能,以及神经结构网络、皮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来评估这些人在童年期间的运动,还考察了他们的认知功能(如反应抑制),并对其大脑进行了磁共振成像扫描。
-
-
蔡磊;
朱文礼
-
-
摘要: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冲动行为评估. 方法:200例ADHD患儿按症状分为注意缺陷组(IA组)和冲动组(IP组),同时期10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评估儿童行为方式,Go/No-go任务评估反应抑制功能. 结果:①3组在CBCL中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显示IP组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总分大于IA组和对照组(P均<0.01);②3组在No-go反应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显示IP组和IA组No-go反应时长于对照组(P均<0.05);③IP组3个月内冲动次数与CBCL总分与社交退缩、焦虑/抑郁、睡眠问题、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因子分及No-go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或P<0.01);No-go错误数与CBCL中破坏行为呈正相关(P<0.05);④线性回归显示No-go错误数是IP组冲动行为影响因子(P<0.05). 结论:ADHD儿童存在反应抑制功能损伤;冲动型ADHD患儿较注意缺陷型ADHD患儿具有更高的冲动性,其冲动行为与反应抑制密切相关.
-
-
杨群;
张积家;
范丛慧
-
-
摘要:
词汇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汉语中,歧义词的种类繁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在不同加工时间条件下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抑制效应。结果发现,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出现了语境促进效应,但在短时加工条件下,汉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显著大于维吾尔族大学生,在长时加工条件下,两个民族的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并无显著差异。在短时加工条件下,仅汉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在长时加工条件下,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随着加工时间增加,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均可以达到与汉族大学生相近的水平。
-
-
于晓辉;
宋涛;
刘如岚;
侯晓利
-
-
摘要: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的差异.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和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共6个中英文数据库,系统收集了1988年8月至2020年2月关于ADHD儿童和青少年反应抑制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所有信号停止任务中停止信号反应时间(stop-signal-reaction time,SSRT)的有关数据.按照纽卡斯尔-渥太华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的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篇文献,包括ADHD病例826例,对照组574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具有轻度异质性(x2=47.18,P=0.02,I2=3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为55.77,95%CI为(48.36,6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76,P<0.00001).亚组分析提示各亚组的ADHD患儿和对照组间SSRT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gger's检验提示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ADHD患儿反应抑制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反应抑制能力不足可能是ADHD患儿行为、情绪管理不良的主要原因.
-
-
王新伟;
侯莉娟
- 《第八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 2016年
-
摘要:
本研究旨在观察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执行反应抑制时的大脑激活区域和激活水平差异,探讨反应抑制的中枢调控机制以及运动员训练与其大脑神经结构变化的可能关系.20名被试者进行反应抑制任务的同时通过fMRI采集其脑部活动图像,对获得的激活图像同行为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寻找反应抑制活动的核心区域.结果显示,大脑执行反应抑制动作时,主要体现在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中央前回(Medial Frontal Gyrus)以及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等脑区的明显激活,且运动员激活水平小于普通大学生.结论:本研究发现反应抑制中枢主要位于大脑额叶的额中回和额下回皮质.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在与普通大学生做出相当反应的同时相关脑激活区域较少,提示长期运动训练可能提高神经系统在外界复杂环境下的调控能力.
-
-
陆颖之;
周成林
- 《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网球运动具有竞赛场地视野宽广,相持时间长,技术打法多变等特性.网球运动员反应抑制控制能力对于修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动作,减少攻防的失误率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采用信号停止任务,通过控制停止信号出现的概率,诱发网球运动员执行反应抑制任务时的策略运用,采集反应时和准确率等行为数据,分析运动员反应抑制执行中的准备策略特征.研究表明,网球运动员在抑制成功率中表现出的优势是源于其较强的抑制能力,而不是其反应速度的减慢。同时,在面对不同抑制信号先验概率的条件下,网球运动员的策略运用更为平均和分配合理。
-
-
张炳蔚;
许晶
- 《第三届脑成像与脑电研究与应用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冲突监控(conflict monitoring)和反应抑制(response inhibition)是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认知心理过程.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患者存在明显的冲突监控和反应抑制异常.PD患者存在对威胁性信息加工偏向,提示PD患者大脑对疾病/死亡等威胁性信息可能存在特异性的加工异常.由此,本研究采用情绪背景下的Go/Nogo任务和ERP技术对PD患者的在情绪背景下的抑制控制机制进行探讨.
-
-
孙国晓;
张力为
- 《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 2013年
-
摘要:
焦虑对操作表现的影响一直是运动心理学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已有许多理论,本文检验了竞赛特质焦虑降低抑制功能的加工效能而对操作成绩影响不大的假设,使用《赛前情绪量表》选取竞赛特质焦虑高、低分组运动员,完成对抑制功能具有良好代表性的反向眼跳任务。并且对在压力情境下继续检验竞赛特质焦虑降低抑制功能的加工效能而对操作成绩影响不大的假设。使用《赛前情绪量表》选取竞赛特质焦虑高、低分组运动员,在压力和非压力情境下完成反向眼跳任务进行研究分析,结论表明,竞赛特质焦虑对加工效能的影响大于对操作成绩的影响;竞赛特质焦虑降低抑制功能的加工效能。因此,加工效能和注意控制理论适用于解释竞技运动领域焦虑与操作表现的关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