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向遗传

反向遗传

反向遗传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0351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会议等;反向遗传的相关文献由45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秀梵、M·弗兰蒂、P·道米策等。

反向遗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0351 占比:99.54%

总计:20446篇

反向遗传—发文趋势图

反向遗传

-研究学者

  • 刘秀梵
  • M·弗兰蒂
  • P·道米策
  • P·马森
  • 刘春国
  • 张文俊
  • 王笑梅
  • 祁小乐
  • 蒋文明
  • 高玉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原耀贤; 李舜; 何威; 李康健; 马春全; 李守军; 马骏
    • 摘要: H3N2犬流感病毒(H3N2 CIV)是流感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新形成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多地的犬中广泛流行。PB1-F2蛋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毒力因子,并可能与流感病毒的跨宿主传播相关。为探究PB1-F2长度的改变对H3N2 CIV的影响,本研究分别构建了包含H3N2 CIV各基因节段的重组质粒及携带M1R(PB1-F2的aa1由M突变为R)及S^(11)Stop(PB1-F2 aa11由S突变为终止氨基酸序列)突变的重组质粒pHW-PB1-F2-M1R和pHW-PB1-F2-S^(11)Stop,并均经测序鉴定。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分别拯救了如下3株重组病毒:表达90个氨基酸PB1-F2的重组亲本病毒rH3N2;不表达PB1-F2的重组病毒rH3N2-M1R;仅表达11个氨基酸PB1-F2的重组病毒rH3N2-S^(11)Stop。将这3株重组病毒利用MDCK细胞传代后分别对其8个基因节段经PCR扩增及测序以鉴定其遗传稳定性。测序鉴定结果显示,3株重组病毒均正确构建,且不同代次之间各重组病毒的基因序列及各突变位点均相同,表明本研究构建的重组病毒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将表达PB1、PB1-F2-M1R及PB1-F2-S^(11)Stop的重组质粒分别与重组质粒PB2、PA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PolI-Luci-NP及海肾荧光素酶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48 h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并比较3株重组病毒的聚合酶活性;测定3株重组病毒感染MDCK细胞后不同时间的TCID50以绘制病毒的生长曲线;将3株重组病毒均以106TCID50/50μL经鼻腔感染小鼠,分析各重组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用以评价PB1-F2长度改变对H3N2 CIV的影响。结果显示,rH3N2-S^(11)Stop的聚合酶活性与rH3N2相比无明显变化,而rH3N2-M1R的聚合酶活性则显著高于rH3N2(P<0.05);rH3N2-M1R和rH3N2-S^(11)Stop在MDCK细胞中的复制效率显著高于rH3N2(P<0.05),且rH3N2-M1R的复制效率要高于rH3N2-S^(11)Stop。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重组病毒后的小鼠表现被毛粗乱、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3株重组病毒均对小鼠体质量有轻微影响,并对小鼠肺脏均造成了轻微病理损伤,但三者对小鼠体质量及肺脏的影响差别不明显。本实验结果首次证实,PB1-F2的不表达能够提高H3N2 CIV的转录效果,且PB1-F2长度的改变能够提高H3N2 CIV在细胞中的复制效率,但对病毒在小鼠中致病性的影响较小。本研究初步探究了PB1-F2长度的改变对H3N2 CIV的影响,为该病毒致病机制及其感染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 刘旭; 常德; 王俊锋
    • 摘要: 筛选和鉴定功能基因是研究各种生物学表型发生分子机制的关键步骤,也是人类后基因组时代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传统遗传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表达谱差异、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等基于正向遗传学的筛选方法和cDNA文库、RNA干扰、CRISPR/Cas9技术、插入突变、模式生物等基于反向遗传学的筛选策略已被应用于筛选和鉴定功能基因,各种技术方法均具备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但可相互结合使用,发挥各自优点。
    • 罗钰雯; 夏静; 李念灵; 李永新; 申玉玺; 李淑芸; 陈雯; 樊顺怡; 崔敏; 黄勇
    • 摘要: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vRNA 5′端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具有多样性,突变发生时,该位点失去与聚合酶的结合能力或结合能力减弱,阻碍多聚腺苷酸化过程,影响病毒mRNA的转录过程。为探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5′端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处5个或6个连续的尿嘧啶(U_(5)或U_(6))碱基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一株四川分离株A/Chicken/China/Sichuan/CQY/2014(H9N2)为骨架的反向遗传系统构建突变株。结果显示,含U_(5)的H9N2突变株(rCQYU_(5)-H9N2)的血凝效价、TCID_(50)和EID_(50)滴度均高于含U_(5)的H9N2突变株(rCQYU6-H9N2),但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表明H9N2 NA基因5′端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U_(5)或U_(6)结构均不影响病毒的拯救,但U_(5)有助于提高病毒在鸡胚与细胞中的复制滴度。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理等研究提供参考。
    • 陈俊蓉; 周桂全; 韦显凯; 金硕; 李晓宁; 罗廷荣
    • 摘要: 为探究狂犬病毒P和M基因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弱毒疫苗株rRC-HL为骨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将广西街毒株GX01和GX074的P和M基因分别组合替换rRC-HL株相应的基因进行联合突变,拯救获得重组突变体,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RT-PCR对重组突变体鉴定,测定多步生长曲线将亲本弱毒株和重组突变体进行生长特性的比较。结果显示,重组突变体rRC-HL(01P-074M)、rRC-HL(074P-01M)与亲本弱毒株rRC-HL在BSR/T7-9细胞中生长趋势较为相似,但在24、48、96h的病毒滴度均低于亲本毒株;与亲本强毒株CX01、GX074及标准强毒株CVS-11比较,重组突变体病毒滴度明显增高,说明狂犬病毒P和M基因影响病毒的复制。
    • 刘宏梽; 吴耀棠
    • 摘要: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最重要的禽病毒病原体之一,在全球家禽业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毒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根据最近提出的NDV分类标准,目前有20多种独特的基因型。NDV常被用作重要的疫苗载体,用于开发针对特定病原体的二价疫苗,在实际中NDV载体比常规的全病毒疫苗更安全、更有效。另外,在这篇综述中还列举了NDV作为抗多种家畜经济上重要病毒的疫苗的潜力,以及探讨NDV载体疫苗的一些发展以及此类疫苗在兽医和人医中的潜在用途。
    • 赵永强; 吴艳虹; 韦韬; 丛丽; 岳志刚; 肖家美; 邵西群
    • 摘要: 细小病毒感染的动物宿主广泛,包括猫科、犬科、猪科、牛科、鸭科和鼬科等动物,是动物的一种重要病原.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是在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构建感染性克隆,通过DNA重组、定点突变、插入、缺失等遗传修饰手段创造突变体,并研究突变体所造成的表型效应,从而研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论文对ssDNA细小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细小病毒同科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平台的建立提供参考.
    • 李占鸿; 宋子昂; 李卓然; 杨振兴; 李华春; 杨恒
    • 摘要: [背景]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侵染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基因重配可引起病毒的快速变异.[目的]通过我国强致病性BTV-16型毒株与弱致病性BTV-4型毒株间Seg-2与Seg-6基因节段的重配,探讨病毒基因重配与表型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全长cD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获取BTV-16/V158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病毒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通过RT-PCR、体外转录与细胞转染等方法建立BTV反向遗传体系并获取基因重配病毒;通过蚀斑分析、增殖曲线分析与血清中和试验,比较亲本毒株与基因重配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获取的BTV-16/V158毒株基因组大小为19 186bp,与中国和印度BTV-16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将表达BTVVP1、VP3与NS2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细胞,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将BTV的7种真核表达质粒与基因组ssRNA共转染BHK-21细胞,成功拯救出与亲本毒株生物学特性一致的病毒;将BTV-16/V158毒株的Seg-2与Seg-6替换为BTV-4/YTS4毒株的对应基因节段,拯救出基因重配病毒BTV-16/V158-RG(BTV-4/S2,S6);与亲本病毒相比较,基因重配病毒在BHK-21细胞上形成的蚀斑变小,增殖能力减弱,血清型由BTV-16型转化为BTV-4型.[结论]建立了我国流行BTV-16型毒株的反向遗传体系,BTV Seg-2与Seg-6的基因重配可引起病毒在细胞上增殖能力的改变与血清型改变.研究结果为BTV基因重配致病毒变异与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 刘云霞; 仇微红; 叶贺佳; 许芬芬; 梁昭平
    • 摘要: 目的: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新城疫病毒基因Ⅶ NP、P和L3个辅助质粒,为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反向遗传的拯救提供基础。方法:提取尿囊液病毒RNA,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NP、P和L片段,并连接至克隆栽体,通过电泳、酶切验证以及测序后连接至辅助质粒载体pCI-neo。结果成功获取NP、P和L3个目的基因,测序结果与预期一致;成功构建pCI-NP、pCI-P和pCI-L3个辅助质粒。结论:本文成功构建的3条辅助质粒为后期NDV Ⅶ反向遗传的构建提供基础。
    • 许彤; 刘乐乐; 田莉; 赵忠欣; 燕丽娜; 杨松涛; 郑学星; 郑文文
    • 摘要: 目的研制一种可同时预防棘球蚴病与狂犬病的重组活载体疫苗。方法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将细粒棘球蚴Eg95基因ORF区插入狂犬病病毒弱毒SAD株基因组的假基因区,得到全长感染性克隆,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拯救获得重组狂犬病病毒SAD-EG95株。结果重组病毒SAD-EG95株经RT-PCR与免疫荧光鉴定,表明重组病毒基因组中包含细粒棘球蚴Eg95基因,且能表达EG95蛋白。该重组病毒能在BHK-21和NA细胞中复制,病毒生长曲线与亲本株SAD差异较小,且传代稳定性良好,能在小鼠模型中诱导产生狂犬病病毒和细粒棘球蚴特异性保护抗体。结论成功构建表达细粒棘球蚴EG95蛋白的重组狂犬病病毒,为进一步研制预防狂犬病和细粒棘球蚴的二联疫苗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