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粒棘球蚴

细粒棘球蚴

细粒棘球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5087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2第四届中国兽药大会等;细粒棘球蚴的相关文献由85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巍、温浩、吴向未等。

细粒棘球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5087 占比:99.72%

总计:115409篇

细粒棘球蚴—发文趋势图

细粒棘球蚴

-研究学者

  • 赵巍
  • 温浩
  • 吴向未
  • 王娅娜
  • 李宗吉
  • 陈雪玲
  • 丁剑冰
  • 师志云
  • 丁淑琴
  • 彭心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俞晓凡; 姜慧娇; 谭小武; 吴向未
    • 摘要: 背景:泡状棘球蚴病与细粒棘球蚴病在体内的生长方式不同,泡状棘球蚴病呈浸润性生长,可侵袭组织血管、胆管;细粒棘球蚴病具有纤维性外囊壁包裹病变,对组织呈压迫性生长.两种棘球蚴病对血管侵袭、血管形成产生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究两种棘球蚴绦虫原头节对内皮祖细胞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提取、培养、鉴定C57BL/6小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提取两种棘球蚴绦虫原头节;将两种棘球蚴绦虫原头节分别与内皮祖细胞共培养24,48,60 h,ELISA检测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内皮祖细胞中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缺氧诱导因子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结论:①泡状棘球蚴组共培养60 h时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水平明显高于细粒棘球蚴组(P0.05);④结果表明,泡状棘球蚴促进血管生成,细粒棘球蚴对血管生成影响小.
    • 梁学奇; 牛建华; 周慧; 武杰; 习羽; 何家赓; 秦乐; 陈雪玲; 吴向未; 孙凡
    • 摘要: 背景:目前,国内外有关细粒棘球蚴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报道很少,细粒棘球蚴与干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培养1,2,3 d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Notch-1,Jagged-1,Hes-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细胞增殖明显(P<0.05);与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相比,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胞增殖上调(P<0.05);②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及mRNA表达: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低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高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高于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P<0.05);③结果 表明,细粒棘球蚴可通过Notch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这一现象可能为细粒棘球蚴外囊的形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从而解释细粒棘球蚴感染宿主后如何获得免疫逃逸,甚至可能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打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 王会品; 李欣; 孙世珺
    • 摘要: 目的建立检测新疆喀什地区羊肝组织中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提高包虫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羊肝组织内获取棘球蚴囊,将囊内容物离心沉淀提取DNA,以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cytochrome b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引物设计考虑简并碱基。结果建立的简并引物q-PCR法特异性好,与常见的宿主动物(羊、驴和犬)基因组无交叉扩增现象,与肝内的常见寄生虫(肝片吸虫和莫尼茨绦虫)基因组无交叉扩增。梯度稀释的基因组DNA:10 ng、1 ng、100 pg、10 pg进行qPCR实验均能得到标准的S型曲线。PCR体系R^(2)=0.984,效率:92.6%,符合qPCR的相关要求。结论线粒体基因组的cytochrome b基因分析是棘球蚴病诊断和分型的有力工具。喀什地区首次应用简并引物q-PCR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为下一步对该地区进行包虫病分子流行病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 贺飞明; 董丹; 陈宇婷; 蔺珂; 廖原; 吴向未; 陈雪玲
    • 摘要: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通过成核促进因子Wiskott-Aldrich综合征蛋白(WASP),肌动蛋白相关蛋白(Arp)2/3复合体和肌动蛋白丝(F-actin)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离C57BL/6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分为对照组(Control),囊液(2.0 mg·mL^(-1))处理24 h组,囊液处理48 h组,囊液处理96 h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WASP,Arp2的蛋白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观察Arp2和F-actin蛋白表达及Arp2与F-actin的共定位与细胞骨架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囊液处理48 h和96 h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降低(P<0.01);WASP,Ar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rp2,F-actin平均荧光强度下降,Arp2与F-actin共定位程度下降,细胞伪足伸出不明显。结论 细粒棘球蚴囊液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与WASP、Arp2/3复合体和F-actin共同参与的细胞骨架异常重排有关。
    • 杨晨晨; 田居灵; 魏琴; 姜涛
    • 摘要: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棘球蚴感染免疫损伤中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2个组:对照组(40只)、模型组(40只)。采用原头蚴腹腔注射制备细粒棘球蚴感染模型,腹腔接种后2 d、8 d、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每组取8只小鼠行内眦静脉取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试剂盒(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取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PD-1、PD-L1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腹部未见异常。模型组小鼠腹部出现明显膨隆,腹腔中有包囊。对照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6个月时肝脏有大片肝细胞坏死变性,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肝组织PD-1、PD-L1表达均呈阴性,模型组小鼠3个月时肝脏开始出现明显PD-1表达的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肝损伤区域,6个月时小鼠PD-1的表达主要集中于肝坏死区域周围,可见明显增多的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2 d和8 d时均可见PD-L1表达的大量阳性细胞,1个月肝脏PD-L1呈低表达,3个月开始表达又升高。模型组小鼠TNF-α在感染2 d时高于对照组(t=15.587,P<0.05),后开始下降,从3个月开始时TNF-α升高,至6个月时达高峰,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17A在感染8 d时高于对照组(t=0.067,P<0.05),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至6个月时达高峰,IL-6在感染2 d开始即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达高峰。结论IL-6、TNF-α、IL-17A参与了细粒棘球蚴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细粒棘球感染模型小鼠肝脏出现高表达的PD-1/PD-L1,随着时间延长,PD-1表达逐渐增强,尤其是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PD-L1高表达,PD-1、PD-L1在感染前期、中期就开始发挥负调节作用,可进一步促进棘球蚴组织在体内迅速生长,参与肝脏的损伤作用。在细粒棘球蚴感染早、中期,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将有助于抗棘球蚴感染。
    • 冯叶叶; 许军英; 逯君霞; 侯隽; 王良海; 吴向未; 陈雪玲(指导)
    • 摘要: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STAT6的表达介导其极化的机制。方法:使用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处理巨噬细胞系Raw264.7,以未加EgCF组作为对照组,qRT-PCR、ELISA、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M1、M2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细粒棘球蚴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使用EgCF处理巨噬细胞,并在实验组加入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抑制剂,以未加抑制剂组及DMSO组作为对照组,qRT-PCR、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STAT6、M1、M2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细粒棘球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STAT6的表达,介导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结果:EgCF促进STAT6和M2相关因子的表达(P<0.05),抑制M1相关因子的表达(P<0.05)。STAT6抑制剂可抑制Raw264.7细胞中STAT6和M2相关因子表达,并上调M1相关因子表达。结论:EgCF通过促进STAT6的表达介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 张春霞; 李鑫; 欧兰欣; 叶碧锦; 李波; 王红彩; 张浩吉; 唐文强; 王海峰; 黄福强
    • 摘要: 棘球蚴病是人或动物感染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即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根据感染寄生虫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泡型棘球蚴病和囊型棘球蚴病。临床所用药物,如阿苯达唑、吡喹酮、奥苯达唑等治愈率不高,副作用大,且可能出现耐药性等潜在风险,而疫苗具有安全、无残留、动物无休药期等优点。因此,研制有效的棘球蚴病疫苗对畜牧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目前,疫苗抗原的研发成果中已出现了较为成熟的Eg95抗原,以及大量亟待证明的候选抗原如EgA31、EgM、EgTpx、P29及TSP3等。利用这些抗原制成的不同种类的疫苗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仅如此,在使用疫苗进行预防的同时,对易感动物进行准确甄别尤其是早期甄别在防控棘球蚴病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目前,诊断试剂的研发也有大量候选抗原如AgB、Ag5以及Eg95-5等可供选择。论文将对疫苗和诊断候选抗原进行汇总、讨论,以期为该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 王勃; 陈瑞花; 王昆; 李志强; 魏琴; 姜涛; 张春
    • 摘要: 目的探究G蛋白偶联受体97(GPR97)、人抗原R(HuR)和脑信号蛋白3A(Sema3A)蛋白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门静脉注射法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C57BL/6小鼠模型,在感染第2周和第8周时采集小鼠肝脏标本,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GPR97、HuR和Sema3A表达情况。结果感染第2周时,小鼠肝组织结构完整、肝索排列整齐、少量纤维细胞增生,有肉芽肿形成和成型纤维化包囊;感染第8周时,小鼠部分干细胞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有炎性病灶且包囊空泡化、外囊外膜层纤维化组织增生且致密;与感染2周时比较,感染第8周时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内囊生发层细胞、外囊外膜层细胞,周围肝组织细胞的GPR97、HuR和Sema3A蛋白表达免疫评分均升高(P<0.05)。结论GPR97、HuR和Sema3A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第2周和第8周的肝脏空泡化包囊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可能参与感染相关炎症反应。
    • 蔺珂; 孟瑾; 贺飞明; 廖原; 吴向未; 陈雪玲; 侯隽
    • 摘要: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培养小鼠巨噬细胞,分为四组处理:对照、囊液(2.15 mg·mL^(-1))、LPS(1μg^(-1) mL^(-1))以及LPS+囊液。刺激5 h后,qRT-PCR检测TNF-α、IL-6和IL^(-1)0的表达;刺激1 h后,免疫印迹法检测STAT3和p-STAT3的蛋白水平。结果囊液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IL-6和TNF-α的mRNA表达,却明显促进IL^(-1)0的表达。进一步发现囊液能促进STAT3信号的活化水平,而当使用STAT3的抑制剂S3I-201后,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同时回升了TNF-α的表达。结论细粒棘球蚴囊液能抑制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IL^(-1)0/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此过程。
    • 桂显伟; 吴向未; 姜慧娇; 武杰; 梁学奇; 徐小丹; 王二强; 邹海亮; 陈贺捷; 陈雪玲
    • 摘要: 背景:细粒棘球蚴与泡状棘球蚴的生长方式不同,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肝泡状棘球蚴病呈浸润性生长,不能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棘球蚴病纤维钙化囊壁的形成,但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钙化特征不同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比较2种棘球绦虫原头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的作用,初步探讨2种棘球蚴钙化灶差异的形成机制.方法:提取、培养、鉴定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共培养1,4,7 d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微量酶标法检测成骨标记物碱性磷酸酶活性,RT-qPCR检测BMP2和RUNX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MP2、RUNX2和P-Smad1/5/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0.05).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和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 d的BMP2、RUNX2、P-Smad1/5/8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0.05).③RT-qPCR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BMP2、RUN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4,7 d的BMP2、RUN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0.05).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RUN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棘球绦虫原头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通过上调BMP-Smad1/5/8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因子碱性磷酸酶和RUNX2的表达,共培养后期泡状棘球蚴促钙化作用明显减弱,细粒棘球蚴促钙化作用保持不变,提示该机制可能与2种棘球蚴生长方式不同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