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印本

印本

印本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鲁迅研究月刊、中国地方志等; 印本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春艳、兰婷、张永梅等。

印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98.10%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1.90%

总计:105篇

印本—发文趋势图

印本

-研究学者

  • 余春艳
  • 兰婷
  • 张永梅
  • 陈璐
  • 龚明德
  • ACRL
  • BOWKER
  • Judy Luther
  • Richard K. Johnson
  • 仲威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斌
    • 摘要: 旧方志的印本并不仅仅包括初印本及有明确标志的增刻本与递补重印本,还有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重印修订本.这种重印修订本对旧本大致有增、删、剜改、补注4种类型的改动.这种印本或并不被目录书著录,或误被当成其他印本的复本,往往为学界所忽略.在旧志整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这种印本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整理底本,制定科学的整理凡例.在目录编制与旧志影印方面,也应该对这种印本加以重视.
    • 张鸿鸣
    • 摘要: 罗振玉(1866-1940)辑印的《吉石庵丛书》是近代杂纂类丛书中价值较大的一种,内容涉及经学、史地、释道、金石、小说等诸方面,所收既有希见旧钞古刊,亦有碑版拓本,内容丰富,资料性强。约略言之,罗氏《吉石庵丛书》之特色可概括如下:一、多收中土佚书,重视希见版本。如其中所收敦煌所出道书残卷、日本古钞本《三藏法师表启》,均为人间不经见之书;北宋本《齐民要术》、宋刻本《庐山记》(有钞配)等书,均为国内已佚之版本。
    • 查屏球
    • 摘要: 元、白在传播效应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有意识利用石刻拓印、木板雕印等各种复制手段,提升传播效应.从九世纪中叶到十世纪末,书籍处于抄印并行阶段,印本生产以官方与寺院为主体,多为实用类或宗教类宣传品,文人别集以抄写为主,全集流传不广,文集的形态也不稳定.白居易在世时,流行于世的多为元和时形成的小集与元白唱和集,五十岁后的作品多不为人知.书籍生产商品化推进了印刷技术普及化,也带来了全集流行的时代,《白氏文集》初刊于宋初,是对多种抄本编辑的结果,固化了白集形态,与抄卷原始形态多有不同.印本降低了文集制作的成本,推动了私人全集的流行,改变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与阅读者的批评理念.
    • 冠华
    • 摘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印刷博物馆2021年6月6日开办专题展览,100余件印本实物和照片讲述百年间的印刷故事。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介绍,展览以“印本传思想,红色耀中华”为主题,挑选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实物、照片展出。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部分,展出了两本《共产党宣言》实物、革命根据地印刷车间照片等,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以书刊和印机为刀枪、弹药,传播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艰辛探索;新时代部分,展出了一批高质量图书实物、各地书店繁荣发展的场景照片,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图书出版市场欣欣向荣的状况,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10月31日。
    • 欧阳敏1; 范军2
    • 摘要: 雕版印刷术用于印制儒家经籍,其开端不晚于初唐,扩张于五代,而精于宋代。五代时期,冯道、毋昭裔等上层士人将雕印儒家经籍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推行,在当时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同时他们在雕印儒家经籍的过程中,对石刻文字及写本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至北宋中期,士大夫逐渐将雕版印刷术视为技术赋权的手段:官刻被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而对于民间出版,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态是:它可能重塑政治文化生态,造成知识的开放化和庸俗化,对朝堂政治的权威性造成威胁。无论如何,新媒介技术势必在政治公共化和审美大众化方面有更突出的偏向,人们对新媒介技术的心态基于此而产生分野。
    • 摘要: 一本书、一部手稿及一部印本的诞生,象征着知识从作者个人拥有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最终进入读者手中。与过去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比较,这种共享学问的方式——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在传播和保存知识的过程中倾向于鼓励一定程度的非人格化。书籍的印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因为它产生了大量相同的副本,以供广泛传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知识的非人格化,即它与其创造者的分离,上升到主导地位,原因在于印本本身实际上就意味着它最终到达藏书家和其他读者手中时,作者并不认识这些人,这些人彼此之间也互不相识,这些人希望根据自己的目的来利用印本中的观念和信息,完全可以用原作者想象不到的方式把书变成他们自己的。
    • 陳翀
    • 摘要: 室生寺舊藏藤原佐世撰《日本國見在書目録》,自江户末期發現以來,現已成爲我們研究宋前書籍最爲重要的文獻之一。然而,筆者在通過對原本調查及使用日本古典保存會1925年縮印本進行模寫時,發現海内外先賢們對於此本的鈔寫時間及體例之認識均存在着重大失誤。簡而言之,此次通過原本調查及相關史料查證.
    • 董岑仕
    • 摘要: 嘉慶年間,錢東垣、錢繹、金錫鬯、秦鑑、錢侗及陳詩庭以錢侗家藏的簡本《崇文總目》爲底本,勾稽群書,稽考類叙、解題佚文,試圖恢復《崇文總目》繁本面貌,撰成《崇文總目輯釋》(以下簡稱"《輯釋》")。《輯釋》梓行後,該本成爲清代至近代以來最爲通行的《崇文總目》版本,但對於《崇文總目輯釋》的底本來源、印本先後、編刊體例,尚多有晦暗不明處。以往學者雖關注到了今藏南京圖書館的錢大昕跋本《崇文總目》與《輯釋》有密切關係,但部分認識仍有不確之處①。《輯釋》與其他傳抄本《崇文總目》有怎樣的不同,這些不同,是源於錢東垣等輯校時的改動,抑或受制於所得底本的面貌?本文擬結合《崇文總目》清代傳本的源流考察,梳理錢大昕藏本《崇文總目》與《崇文總目輯釋》底本間的關係,分析《崇文總目輯釋》的編纂體例,以期爲更好地理解、利用《崇文總目》提供幫助。
    • 彭程
    • 摘要: 在读到《我与地坛》前后,我正醉心于阅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一个在出版社工作的友人赠送了一套新印本。之所以记得这些,是因为读着这篇作品时,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一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 李坤平
    • 摘要: 互联网产品极致思维可以说是近几年最火热的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上海开心印就是印刷行业那批最早“吃螃蟹”,最早探索“印刷+互联网”的企业。机遇与诱惑并存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能对自己选择的目标专注到极致,做好一件事往往是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所缺乏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