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感受器瘤
化学感受器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982931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杂志、罕少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第五届学术年会等;化学感受器瘤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雷德林、刘彦普、毛天球等。
化学感受器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82931篇
占比:99.99%
总计:2983087篇
化学感受器瘤
-研究学者
- 雷德林
- 刘彦普
- 毛天球
- 等
- 严希令
- 刘鹰
- 卢全书
- 周康荣
- 周树夏
- 封兴华
- 徐光炜
- 徐萌
- 李积德
- 李绍森
- 杨兰
- 杨焕
- 林坚
- 王超
- 秦瑞峰
- 陈龙华
- 顾晓明
- 黄信华
- 黄永坚
- 黄福气
- 黄自理
- 丁昭岐
- 万正东
- 乔麟
- 于本霞
- 于洋
- 于费杰
- 付志辉
- 付维利
- 任俊英
- 任粉梅
- 伍前发
- 何彦津
- 何黎升
- 余云
- 余恩念
- 余永强
- 侯广昌
- 傅捷
- 元建鹏
- 冯晓源
- 冯洁
- 刘书岭
- 刘健
- 刘元令
- 刘兰忠
-
-
-
王科;
谢思宁;
郝淑煜;
王亮;
冯洁;
张力伟;
张俊廷;
吴震
-
-
摘要:
一般认为,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称为嗜铬细胞瘤(phaeochromocytoma,PCC),而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以外的嗜铬细胞肿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细胞瘤(paraganglioma,PGL),二者合成为PPGL[1].WHO将其起源的肿瘤归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而根据功能和嗜铬性的不同,PPGL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与交感系统密切相关、具有交感特性、嗜铬染色阳性者(分泌儿茶酚胺类递质),另一类为与副交感系统关系密切、具有副交感特性、嗜铬染色阴性者(不分泌儿茶酚胺类递质)[2,3].副神经节细胞瘤可起源于全身多处,其中,胸腹部嗜铬细胞起源的副神经节细胞瘤,常为儿茶酚胺分泌型,头颈部副神经节细胞瘤常起源于胚胎神经嵴组织的特殊神经化学感受器,如颈动脉体部、颈静脉、鼓室部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节,常为儿茶酚胺不分泌型,位于颈静脉孔区的副神经节细胞瘤,又称为颈静脉球瘤、化学感受器瘤、血管球瘤等[2,4].
-
-
-
杜莉;
刘默;
谢云丹;
吕庆杰
-
-
摘要:
鼓室体瘤是局限于鼓室内的起源于鼓室的舌咽神经鼓室支及迷走神经耳支的化学感受器瘤,起源于副神经节,也称为鼓室副神经节瘤,早期主要在鼓室内生长~。因其病变原发于中耳腔及鼓室而得名。而病变原发于颈静脉体者则称为颈静脉体瘤。两者均起源于副神经节,故又称副神经节瘤。此瘤在组织结构上属化学感受器瘤。该病临床上的典型表现为波动性耳鸣、耳闷感;有轻度传导性聋;局部检查,透过鼓膜可见鼓岬表面红色肿块,中耳CT显示鼓岬处有边缘光滑的软组织占位改变,乳突无破坏。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该病临床上比较少见,并且表现多样,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现报道我院3例鼓室体瘤病例临床资料。
-
-
-
-
-
张圃;
杨新杰;
王欣;
王莉;
雷德林
-
-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化学感受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追踪分析1例口腔舌部化学感受器瘤患者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特点,总结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结果:发生于口腔化学感受器瘤较发生于身体其它部位(颈动脉体)更容易表现出恶性生物学特性,恶性生物学行为主要表现为肿瘤浸润,包膜不清楚,手术后出现原位肿瘤复发及远处(肺部)转移.结论:对于口腔的化学感受器瘤应根据其临床特点结合细胞学特征确定生物学行为并做相应临床处理.%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lignant biological behavior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oral chemodectoma. Methods: Clinical data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case of oral chemodectoma pati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alignant biological behaviour was described. Results: Oral chemodectoma in the mouth was in malignan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an it occur in other body parts (carotid body), the malignant biological behaviour were mainly as follows; tumor infiltration, tumor capsular not clear, appear in situ tumor recurrence after resection and distance (lung) transfer.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biological behaviour clinical treatment of oral chemodectoma should be performed.
-
-
赵苏峰;
杨旭东;
唐恩溢;
黄晓峰;
刘长健
-
-
摘要: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中化学感受器的肿瘤,也称为化学感受器瘤或副神经节瘤;良性居多,恶性极为罕见[1]。我科于10年5月收治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现报告如下。
-
-
-
-
黄穗乔;
元建鹏;
钟镜联;
张嵘;
李勇;
梁碧玲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副神经节瘤又称球瘤、化学感受器瘤,是一种生长缓慢,血运丰富,来自于神经嵴下降物,非嗜铬细胞.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非功能性占大多数,功能性仅占1%~3%.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在头颈区仅占肿瘤的0.6%.在颅底区,根据其部位,分别又称为位于颈静脉孔的颈静脉球瘤和位于中耳的鼓室球瘤.颅底区的副神经节瘤位置隐蔽,产生症状复杂,主要包括搏动性耳鸣和Ⅸ~Ⅺ对颅神经损害、麻痹.尽管DSA,高分辨的CT在诊断颅底副神经节肿瘤具有重要作用,但MRI已经显示出诊断该类肿瘤的一些优势.对副神经节瘤的一些MR表现特点,已经有一些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将我们13年中遇到的20例颈静脉孔中耳区副神经节瘤的MR表现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该肿瘤MR征象的认识。
-
-
激扬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副神经节是一组特殊的化学感受器,可以位于肾上腺内和肾上腺外,青春期后主要位于颈动脉体(颈动脉分叉)、迷走神经体(颈段迷走神经)、颈静脉体和鼓室体等部位,因此,头颈部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最为好发的部位,其中以颈动脉体和颈静脉鼓室最为多见,但较易误为其他肿瘤.本组报告37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重点介绍其MR表现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
-
激扬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副神经节是一组特殊的化学感受器,可以位于肾上腺内和肾上腺外,青春期后主要位于颈动脉体(颈动脉分叉)、迷走神经体(颈段迷走神经)、颈静脉体和鼓室体等部位,因此,头颈部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最为好发的部位,其中以颈动脉体和颈静脉鼓室最为多见,但较易误为其他肿瘤.本组报告37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重点介绍其MR表现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
-
激扬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副神经节是一组特殊的化学感受器,可以位于肾上腺内和肾上腺外,青春期后主要位于颈动脉体(颈动脉分叉)、迷走神经体(颈段迷走神经)、颈静脉体和鼓室体等部位,因此,头颈部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最为好发的部位,其中以颈动脉体和颈静脉鼓室最为多见,但较易误为其他肿瘤.本组报告37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重点介绍其MR表现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
-
激扬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副神经节是一组特殊的化学感受器,可以位于肾上腺内和肾上腺外,青春期后主要位于颈动脉体(颈动脉分叉)、迷走神经体(颈段迷走神经)、颈静脉体和鼓室体等部位,因此,头颈部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最为好发的部位,其中以颈动脉体和颈静脉鼓室最为多见,但较易误为其他肿瘤.本组报告37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重点介绍其MR表现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
-
激扬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副神经节是一组特殊的化学感受器,可以位于肾上腺内和肾上腺外,青春期后主要位于颈动脉体(颈动脉分叉)、迷走神经体(颈段迷走神经)、颈静脉体和鼓室体等部位,因此,头颈部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最为好发的部位,其中以颈动脉体和颈静脉鼓室最为多见,但较易误为其他肿瘤.本组报告37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重点介绍其MR表现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
-
周建军;
周康荣;
陈祖望;
王建华;
曾蒙苏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为起源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副神经节瘤,组织学与颈静脉球瘤、嗜铬细胞瘤等非常类似.CBT罕见,诊断手段包括血管造影、CT、MRI和US,血管造影为该病诊断的金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 angiography)不仅提供可与DSA相媲美的血管造影图像,其原始平扫和增强的断面图像可以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和血供状况,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在行大范围颈动脉MDCTA研究时,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CBT病例,通过对其MDCTA及其原始断面图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DCTA在CBT诊断中的价值。
-
-
周建军;
周康荣;
陈祖望;
王建华;
曾蒙苏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为起源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副神经节瘤,组织学与颈静脉球瘤、嗜铬细胞瘤等非常类似.CBT罕见,诊断手段包括血管造影、CT、MRI和US,血管造影为该病诊断的金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 angiography)不仅提供可与DSA相媲美的血管造影图像,其原始平扫和增强的断面图像可以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和血供状况,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在行大范围颈动脉MDCTA研究时,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CBT病例,通过对其MDCTA及其原始断面图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DCTA在CBT诊断中的价值。
-
-
周建军;
周康荣;
陈祖望;
王建华;
曾蒙苏
- 《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为起源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副神经节瘤,组织学与颈静脉球瘤、嗜铬细胞瘤等非常类似.CBT罕见,诊断手段包括血管造影、CT、MRI和US,血管造影为该病诊断的金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 angiography)不仅提供可与DSA相媲美的血管造影图像,其原始平扫和增强的断面图像可以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和血供状况,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在行大范围颈动脉MDCTA研究时,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CBT病例,通过对其MDCTA及其原始断面图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DCTA在CBT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