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41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9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78818篇;相关期刊597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16次全国犬业科技学术研讨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等;迷走神经的相关文献由326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森、张树龙、石德光等。

迷走神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9 占比:1.53%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8818 占比:98.41%

总计:80092篇

迷走神经—发文趋势图

迷走神经

-研究学者

  • 胡森
  • 张树龙
  • 石德光
  • 赵庆彦
  • 李建国
  • 江洪
  • 姜小国
  • 廖永乐
  • 李志青
  • 杨延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1电针驱动迷走-肾上腺轴抗炎的神经解剖学机制被发现哈佛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在脓毒血症的小鼠模型上电针刺激其后肢“足三里”穴位(ST36),可激活PROKR2-Cre标记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这组神经元可以调节迷走神经-肾上腺反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为电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位发挥全身抗炎效果找到了现代神经解剖学的基础。
    • Liu S; Wang Z; Su Y; 刘风雨(译)
    • 摘要: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治疗疾病的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202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发表在《Neuron》的研究成果,揭示低强度电针(electro acupuncture,0.5 mA,10 Hz)小鼠后肢穴位(如足三里ST 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而电针腹部穴位(如天枢ST25)却不能诱导出此作用。躯体区域特异性(穴位特异性)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是什么?
    • 王雳; 张念; 曹冰冰; 彭发平; 付南燕
    • 摘要: 目的: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并探讨其与F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40例作为FD组,4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交感神经功能检测(卧立位血压差、握力试验血压差)和迷走副交感神经功能检测(卧立位心率变化值、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评估两组受试者自主神经功能,并评价FD发病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FD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生率(77.5%)高于对照组正常人(15%)(P<0.05);FD组患者卧立位血压差(27.30±5.40)显著高于正常人(24.28±3.02)(P<0.05),握力试验血压差(7.42±2.50)和卧立位心率变化值(0.98±0.69)低于正常人(13.66±3.02和1.05±0.63)(均P<0.05);此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阳性的患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可能性更高,比值比(OR)为19.519(95%CI:6.230-61.147)。自主神经功能预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AUC为0.958,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75和0.900。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发病存在相关性。
    • 艾磊; 叶强; 李森; 刘凌
    • 摘要: 目的:观察小级别跆拳道运动员在体重控制期间自主神经功能与体重的变化关系,探讨自主神经功能在风险管控中的价值与应用方法。方法:在运动员实时机能综合诊断技术平台数据库中,回顾14名优秀跆拳道小级别运动员在减控体重期间自主神经功能与代谢指标的变化,其中男子6人,女子8人,样本总数95例。以自主神经功能指标为主要观察对象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根≥1”为公因子提取原则,并用方差最大正交方法进行因子旋转,用因子得分的方式完成对原始数据的统一量纲化处理,并作为原始变量用于后续的回归分析中。应用逐步筛选回归分析法建立最优或最合适的体重回归模型,采用F检验、R^(2)、DW自相关检验和残差观察,验证自主神经机能与体重间相关依赖关系为因果关系。结果:1)通过因子分析(KMO值为0.9,Bartlett值为0.00),观察维度降为3个公共因子,即迷走神经因子(权重62%)、无氧代谢因子(18%)和交感神经因子(11%),其中迷走神经因子为综合评价的主控因素;2)根据逐步回归分析(R^(2)=0.447,DW=1.295,P=0.00,VIF≈1),相对最大摄氧(beta=0.504)、迷走神经因子(beta=0.314)、无氧代谢因子(beta=0.217)是体重的自变量,检验达随机标准。结论:1)迷走神经作为公共因子影响体重变化,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带来的体重下降应是安全合理的;2)体重控制过程中可通过迷走神经作为观察窗口,依据迷走神经功能的变化及时检出风险因素和行为。
    • 郭春蕾; 马跃; 何家恺; 孙继飞; 王智; 王磊; 张金铃; 方继良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术(taVNS)治疗轻度认知障碍(MCI)的脑功能机制。方法及设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双盲试验,拟纳入MCI患者40例,随机分为taVNS组和假taVNS组各20例,并同期招募20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MCI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周期为24周,且在入组和出组时均行一次静息态fMRI检查和认知量表评估。预期结果:taVNS组、假taVNS组在脑功能上存在差异,且差异与治疗前后的认知量表评分降低相关。验证taVNS通过调控“前岛叶-楔前叶-背外侧前额叶”环路改善MCI症状的假说。
    • 张世科; 何慧
    • 摘要: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对轻中度产后抑郁症(PPD)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轻中度P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予盐酸文拉法辛胶囊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耳穴贴压联合耳迷走神经电刺激。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抑郁自评量表(SD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并统计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33/35),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26/3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AMD-17、SDS、EPD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HAMD-17、SDS、EP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GQOLI-74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以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可以明显降低轻中度PPD患者产后抑郁状态,改善其睡眠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世泉
    • 摘要: 经上呼吸道气管插管必然对声带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甚至顶撞,拔除气管插管后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发声费力以及饮水呛咳,从而被诊断为杓状软骨脱位或声带麻痹。前者直接由气管插管机械性损伤造成,后者则与支配声带肌的喉返神经受损有关,而喉部的喉返神经均被喉组织紧密包裹,并非裸露在喉腔表层,且支配声带肌的是喉返神经末梢,加之全麻气管插管大都复合应用肌肉松弛剂,并在完全消除声带肌的张力下实施插管。此外,气管导管尖端在导管的右侧,插管时其管尖极易触及或碰撞右侧声带,其所致声带麻痹也应以右侧为多才是,但临床上则是以左侧声带麻痹多见,故气管插管与喉返神经不存在直接碰撞关系,其因果关系未必成立。然而,除喉返神经与伴随迷走神经干的喉返神经损伤可产生声带麻痹外,蹊跷的是其他声带麻痹大都发生在腹腔脏器手术患者中,而腹腔脏器均伴有迷走神经支配。因此,笔者推测:极少数人体可能存在着喉返神经跨越性变异,即部分喉返神经并非在主动脉弓或右锁骨下动脉处完全返回,而是跟随迷走神经直至延伸至腹腔脏器,一旦某一脏器的迷走神经被病变侵蚀或该脏器的迷走神经与脏器同时被手术切除,其伴随的喉返神经则不能返回支配声带肌的运动功能,故受累声带产生麻痹。临床上也很自然地认为声带麻痹是由气管插管所引起,若形成医患纠纷,而行气管插管的麻醉医师则理所当然成为背锅的责任方。笔者经大量声带麻痹案例分析,且用充分的论据论证了气管插管与声带麻痹无因果关系,推断出全麻术毕出现的声带麻痹或其他不明原因性声带麻痹有可能与跨越性变异喉返神经受到侵蚀或损伤有关。
    • 吴楠; 王渊; 王强; 杨海永; 哈萨克斯坦YAROV Abdulrakhim; 乔海法; 袁伟
    •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不断升高的临床发病率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临床目前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多不理想,且存在服药周期长、不良反应大、撤药综合征显著等不足。目前,采用传统中医药方法治疗抑郁症虽已有所进展,但仍处在探索阶段,其中针刺耳迷走神经可以有效缓解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得到了相关临床研究的证实。现通过查找和整理相关文献研究,从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来探讨针刺耳迷走神经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陈素艳; 李森林; 常晓彤
    • 摘要: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乃至全球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同时由于对糖尿病的认知、治疗和控制情况欠佳,导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攀升。虽然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但是多项研究已表明慢性炎症是重要因素之一,控制炎症可能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迷走神经-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是一条神经系统对全身炎症调控的神经-免疫调节通路,与传统抗炎通路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直接的特点,能控制炎症并有效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及神经的损伤。本文对迷走神经-胆碱能抗炎通路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展立芬; 邢博文; 覃思敏; 谢云方; 江钰; 伍萍香; 刘未艾; 石海斌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公孙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悬尾不动时间、心率变异性(HRV)及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为双穴配伍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6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和模型储备组(55只),空白组正常饲养,模型储备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FD模型,造模成功后取5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内关穴组、公孙穴组、内关+公孙穴组和西药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内关穴组行束缚捆绑+电针内关穴30 min+0.9%氯化钠注射液2 mL/100 g灌服干预,公孙穴组行束缚捆绑+电针公孙穴30 min+0.9%氯化钠注射液2 mL/100 g灌服干预,内关+公孙穴组行束缚捆绑+电针内关、公孙穴30 min+0.9%氯化钠注射液2 mL/100 g灌服干预,西药组予束缚捆绑30 min+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溶液0.95 mg/kg、枸橼酸莫沙必利溶液1.32 mg/kg灌服干预。各组均干预21 d。比较各组大鼠悬尾不动时间,HRV频域指标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HF及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HF降低(P<0.05),LF/HF比值升高(P<0.05),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HF均升高(P<0.05),LF/HF比值均降低(P<0.05),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内关穴组相比,公孙穴组悬尾不动时间增加(P<0.05),内关+公孙穴组及西药组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公孙穴组、内关+公孙穴组及西药组HF、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升高(P<0.05),LF/HF比值均降低(P<0.05)。与公孙穴相比,内关+公孙穴组及西药组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HF均升高(P<0.05),公孙穴组LF/HF比值升高(P<0.05),内关+公孙穴组和西药组LF/HF比值均降低(P<0.05),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升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内关+公孙穴组悬尾不动时间缩短(P<0.05)。结论电针内关、公孙穴能够改善FD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其中在改善程度上,双穴联用优于使用单穴,在单穴使用中,公孙穴的改善趋势优于内关穴。电针内关、公孙穴能够改善FD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和迷走神经张力,在改善程度上,双穴合用的作用优于单穴,在单穴使用中,内关穴较公孙穴稍具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