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静脉孔区

颈静脉孔区

颈静脉孔区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10380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广东康复科学学术大会暨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第四届科主任论坛、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暨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专家委员会2010年北京神经外科年会、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等;颈静脉孔区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万经海、吴震、张俊廷等。

颈静脉孔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0380 占比:99.96%

总计:210455篇

颈静脉孔区—发文趋势图

颈静脉孔区

-研究学者

  • 万经海
  • 吴震
  • 张俊廷
  • 钱海鹏
  • 付万新
  • 吴跃煌
  • 唐平章
  • 夏纯
  • 康春华
  • 廖振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桂兰; 罗亚平
    • 摘要: 患者 女,55岁,主诉右耳渐进性听力下降1年半。患者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听力下降,呈渐进性,无耳鸣、耳痛或耳溢液。时有头晕,常持续1~2 h,头晕时测血压稍高,血压最高130/100 mmHg(1 mmHg=0.133 kPa),自服降压药后头晕可缓解。1年前晨起出现明显头晕,不能睁眼,伴恶心呕吐,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半年前自觉右耳听力下降加重,当地医院予口服药物治疗半个月,症状无改善。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入本院,入院体格检查见右侧鼓膜向外膨隆,呈灰红色。CT检查示右侧颈静脉孔区软组织占位,大小2.1 cm×1.7 cm,内见点状钙化,周围颅骨骨质密度不均匀(图1A,1B)。增强MRI示右侧颈静脉孔区软组织占位,轻度强化(图1C)。查血及24 h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均低于正常值下限。既往史:高血压2年。
    • 李雅丹; 杨美玲; 冯建萍
    • 摘要: 目的总结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手术治疗的23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结果术后14例新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其中2例行气管切开术,4例留置胃管或鼻肠管;4例原有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无加重;1例术后8 d突发心率、血压下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术后并发症较多,需细致观察,认真护理,多数效果良好。
    • 薛玉斌; 张文阳; 刘强; 夏寅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颞下窝A型径路在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中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27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副神经节瘤15例,神经鞘瘤11例,软骨肉瘤1例.术前行常规颞骨CT、增强MRI检查,并根据情况选择血管造影和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所有患者均采用颞下窝A型径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分型均在Fisch分型C1型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波动性耳鸣、听力下降及声音嘶哑等后组颅神经受损表现.2例患者为二次手术,25例患者为初次手术.肿瘤全切率为(92.6%).15例副神经节瘤患者,术中向前移位面神经,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1年HB分级Ⅱ级7例、III级6例、IV级2例.12例其它类型肿瘤患者,术中保留面神经骨桥,术后均未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脑脊液耳漏、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偏瘫、死亡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颞下窝A型径路在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中具有显著优势,此径路能够实现肿瘤的完整暴露,并且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如硬脑膜、面神经、颈内动脉、后组颅神经等.
    • 李雪芳
    • 摘要: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Jugular foramen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JFDAVF)患者在接受血管拴塞治疗的过程中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56例JFDAVF患者,按照入院编号奇偶性分为对照组28例,观察组28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和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85.7%,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JFDAVF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 赖鹏飞; 洪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9年10月9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全切或部分切除术,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手术入路方式.结果 9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中5例行肿瘤全切术,3例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术,1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其中6例进行远外侧手术入路,2例选择后方入路,1例为前方入路.9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5.38 d,术后1例出现脑神经受损,1例面神经受损,1例脑脊液漏.结论 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应首选手术治疗,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利于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 何洁; 万经海; 赵兵; 钱海鹏
    • 摘要: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5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MRI和DSA影像资料。结果神经鞘瘤16例(含恶性1例),神经纤维瘤2例,颈静脉球瘤2例,脑膜瘤2例,纤维肉瘤、软骨肉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软骨样脊索瘤各1例。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边界清楚多伴有囊变;颈静脉球瘤可见典型的"胡椒盐征";脑膜瘤可见典型的"脑膜尾征";纤维肉瘤、软骨肉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和软骨样脊索瘤常见骨质破坏和瘤内钙化,软骨源性肿瘤T2WI可见特征性高信号。结论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表现多样,部分征象具有特征性,术前影像学评估能提高临床诊断能力,为外科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
    • 林婷
    • 摘要: 总结我院1例颈静脉孔区透明细胞型软骨肉瘤患者影像学诊断,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对患者病情进行定位、诊断、分型,比较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探讨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对于诊断颈静脉孔区透明细胞型软骨肉瘤的准确性及优势.
    • 袁伟; 张明山; 梁紹栋; 李洪哲
    • 摘要: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手术治疗的44例JFSs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3例,远外侧入路3例,颞下窝A型入路2例,颈前入路1例,颈-乳突联合入路2例,乙状窦后-岩骨联合入路2例,乙状窦后-颈前联合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16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后组颅神经近期和远期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3%(19/44)和28%(11/39)。出院时KPS评分[(71.6±13.9)分]较术前[(75.9±12.7)]显著降低(P<0.05)。39例随访5~85个月,平均(47.1±20.7)个月;肿瘤复发3例;随访KPS评分[(82.3±14.1)]较出院时显著增高(P<0.05)。结论手术治疗JFSs近期后组颅神经症状可能加重,远期效果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