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1729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解剖学杂志、护理与康复、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6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等;颈静脉孔的相关文献由490位作者贡献,包括袁贤瑞、刘庆、张明广等。

颈静脉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1729 占比:99.91%

总计:171879篇

颈静脉孔—发文趋势图

颈静脉孔

-研究学者

  • 袁贤瑞
  • 刘庆
  • 张明广
  • 于春江
  • 侯文仲
  • 徐启武
  • 冯国栋
  • 姜晓丹
  • 惠旭辉
  • 田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海; 姜梦达; 任继亮; 袁瑛; 陶晓峰
    •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MRI)对颈静脉孔区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病例证实6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9例,副神经节瘤18例,脑膜瘤8例,软骨肉瘤8例,转移瘤5例,中耳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术前患者均行MRI扫描包括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取0、1000s/mm^(2))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DCE-MRI参数。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DCE-MRI相关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良性肿瘤的ADC显著低于软骨肉瘤(P<0.0001)但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P=0.03)。良性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为Ⅰ、Ⅱ或Ⅲ型,其中Ⅲ型均为副神经节瘤。恶性肿瘤TIC曲线除软骨肉瘤为Ⅰ型外,均为Ⅱ型。良性肿瘤、软骨肉瘤、其它恶性肿瘤三组间TIC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良、恶性肿瘤的最大强化率和流出速率有显著差异(P=0.0002和P=0.04)。结论颈静脉孔区良、恶性性肿瘤的ADC值、最大强化率和流出速率有显著差异。软骨肉瘤(高ADC值、Ⅰ型曲线)和副神经节瘤(Ⅲ型曲线)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WI和DCE-MRI有助于颈静脉孔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殷慧康; 黄家富; 叶黛西; 宣璐璐; 耿承军
    • 摘要: 目的观察三维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序列显示颈静脉孔区脑神经病变的价值。方法纳入22例静脉孔区脑神经病变患者,包括脑膜癌病10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梅毒、脑膜瘤、脊索瘤及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癌各1例,分析其常规平扫序列、增强扫描及3D-BRAVO增强序列图像,对薄层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对比观察各序列显示静脉孔区脑神经病变的效果。结果常规平扫及增强MRI仅能显示低位脑神经的脑池段。颈静脉孔内静脉丛在增强序列3D-BRAVO中强化明显,其内走行的神经呈线状低信号,与静脉丛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评估病变对神经的压迫和浸润程度。结论增强序列3D-BRAVO可清晰显示颈静脉孔区病变压迫、浸润和累及神经情况。
    • 吕正超; 吴海莺; 徐显鑫; 黄旻昊; 赵凯; 赵宁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异物经颈静脉孔致非火器性颅脑穿通伤(PBI)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1例异物颈静脉孔刺入左侧小脑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儿女,3岁,进食时摔倒致筷子插入咽部,家人自行拔除大部分异物(不完整),伤后患儿出现咽痛、头痛、恶心、呕吐.颅脑CT、MRI、CTA检查示,左侧小脑局限水肿,筷子经口腔-去侧咽侧壁-颅底-颈静脉孔-去侧小脑.于全麻条件下经左侧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将异物完全取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发生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 对于经颈静脉孔致非火器类颅脑贯通伤患者,早期完善影像学检查,严谨手术操作,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 木合达斯·买买提; 李学记; 孔建新
    • 摘要: 颈静脉孔位置较深且隐蔽,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堪称"颅底第一孔".该区肿瘤多以良性或低度恶性常见,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迄今为止,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仍是神经外科中治疗的一大难题,相关手术入路与方法仍存在许多弊端.文章综述颈静脉孔区相关解剖学研究及手术入路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手术入路的利弊得失,以期为进一步临床解剖研究或改良手术入路提供参考.
    • 邬小平; 张巧莹; 裴彩侠; 张宏; 马鸣岳; 高明; 杨想春; 郭华
    • 摘要: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不同肿瘤类型及其CT和MR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和CT/MRI特点,包括病灶周围骨质破坏、病灶密度与MRI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点,及病灶的位置、大小和边界.结果:(1)病变类型:副神经节瘤18例、神经鞘瘤10例、内淋巴囊肿瘤5例、神经纤维瘤3例、脑膜瘤3例、软骨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浆细胞瘤1例及骨化性纤维粘液样瘤1例.统计结果显示,颈静脉孔区常见肿瘤为副神经节瘤、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及内淋巴囊肿瘤.(2)常见肿瘤的CT与MRI特点:①副神经节瘤位于颈静脉孔的血管部,可见典型的"胡椒盐征"及骨质破坏;②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位于颈静脉孔前内侧部,压迫性骨质吸收,边缘较清晰;③脑膜瘤常呈宽基底紧贴颅骨,可见典型的"脑膜尾征";④内淋巴囊肿瘤位于岩骨后缘,T1WI可伴有高信号;⑤软骨肉瘤以岩枕裂为中心,伴钙化.结论:颈静脉孔区不同类型肿瘤有一定特征性,CT与MRI结合应用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
    • 陶晓刚; 魏新亭; 薛亚轲; 杨凤东; 王晓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的临床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JF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改良Samii分型将肿瘤分为A~D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B1型采用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5例B2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联合经颈静脉突入路,3例B3型采用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4例C型采用颈外侧入路,8例D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联合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所有患者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采用House-Brackmann (H-B)分级评估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3例.围手术期脑神经并发症主要包括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8例,面神经麻痹加重2例,无颅内血肿、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9)个月(12~70个月).术后12个月,mRS为0~1分者16例,2分9例,3分3例.至末次随访,3例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肿瘤均无进展;25例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遗留部分后组脑神经麻痹患者5例,H-B分级大于Ⅲ级的面神经麻痹患者3例.结论 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遵循颅底手术微创化的理念,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张立芹; 赵杨; 田旭; 高志强; 冯国栋
    • 摘要: 目的 总结肿瘤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切除术中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对面神经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对不同处理方式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总结.结果 共纳入30例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Fisch分型为C1型3例,C2型6例,C2De1型2例,C2Di1型2例,C3De1型7例,C3Di1型5例,C3Di2型3例,C4De1型1例,C4Di1型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22例,Ⅲ级2例,Ⅳ级3例,V级2例,Ⅵ级1例.经术后MRI检查证实,30例患者肿瘤均彻底切除.术后中位随访886 d,均未见复发.肿瘤未触及面神经15例,术中均行面神经前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3例,Ⅲ级2例.肿瘤部分粘连面神经2例,术中均成功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1例.肿瘤包绕面神经13例,其中1例术中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术后HB分级Ⅲ级;余12例术中均未能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3例同期或分期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2例,余9例未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均为Ⅵ级.结论 对于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若病变未累及面神经,单纯对面神经进行游离、移位,对其功能的影响较小;若面神经被肿瘤包绕,则很难将其从肿瘤中分离,术后发生面瘫的可能性较大.
    • 张明山; 于春江; 张宏伟; 谷春雨; 王浩然; 曲彦明; 宁威海; 孙鹏; 曹建平; 闫长祥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骨入路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骨2例,岩骨内8例,岩骨-颈部12例,颅内-岩骨-颈部14例.手术入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入路(12例)、经岩枕入路(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 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 经岩骨入路手术对侵犯岩骨及颈部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郭雨竹; 张卓; 金雪梅; 金光玉
    • 摘要: cqvip:女性患儿,16岁,右耳间断性疼痛伴听力下降,偶有搏动性耳鸣8个月;既往体健。专科检查:右侧外耳道下近鼓膜处暗红色肿物向外隆起,无搏动。电测听检查结果为右耳传导性聋、左耳平均听阈25 dB;声导抗测试显示双耳呈A型曲线。颞部CT:右侧颈静脉孔区为中心的大范围骨质破坏,累及右侧枕骨、斜坡、颞骨岩部、乳突及外耳道后壁。
    • 孙慧颖; 高志强; 田旭; 赵杨; 魏兴梅; 奥登苏日塔; 于姝婷; 宋雯洁; 冯国栋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特点及与神经的毗邻关系.方法 统计分析30例颅骨标本中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静脉窦开口的位置、数量、最长径及其与颅神经的关系.结果 全部标本均可观察到岩下窦开口,60%(18/30)为多个开口,90%(27/30)有一较大开口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壁,且与第IX、X、XI颅神经关系密切.60%(18/30)标本中可见后髁导静脉的开口,94.4%(17/18)为单个开口,常位于颈静脉球底壁或静脉球与乙状窦交界处.颈静脉球内侧壁可见数量不等的边缘窦、枕窦及岩骨穿支静脉的开口.结论 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存在多个静脉窦的开口,行此区手术时应充分止血并仔细检查各个开口,避免肿瘤残留,处理前内侧岩下窦开口时应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后组颅神经(IX、X、XI).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