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后入路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91030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解剖与临床、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中国西南神经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第三届韩-中神经肿瘤双边学术交流会议等;乙状窦后入路的相关文献由589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国汉、卢亦成、吴小军等。
乙状窦后入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1030篇
占比:99.92%
总计:191191篇
乙状窦后入路
-研究学者
- 胡国汉
- 卢亦成
- 吴小军
- 夏咏本
- 徐兆水
- 李爱民
- 汤可
- 刘希光
- 周青
- 陈覃
- 鲍耀东
- 刘策
- 周敬安
- 王芳
- 秦尚振
- 赵亚群
- 骆纯
- 关建
- 姚国杰
- 张振海
- 张磊
- 徐国政
- 李俊
- 李新宇
- 殷善开
- 熊永忠
- 王宁
- 王辉
- 蒋健
- 陈菊祥
- 龚杰
- 丁学华
- 严勇
- 于春江
- 于炎冰
- 何海勇
- 倪红斌
- 党瑞山
- 冉启山
- 刘桂彪
- 刘洪泉
- 刘环海
- 刘科峰
- 吴臣义
- 周文科
- 唐林卡
- 姚天春
- 姜智南
- 孟春艳
- 廖建春
-
-
陆万流;
李廷阳;
叶静;
农胜德;
韦维;
李忠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大中型听神经瘤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10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的108例大中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根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其中Ⅰ~Ⅱ为正常,Ⅲ~Ⅵ级为异常。结果 108例中,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正常74例,异常3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肿瘤囊性变、面神经与肿瘤重度黏连是术后面神经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大中型听神经瘤,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主要和肿瘤大小、肿瘤囊性变、面神经与肿瘤黏连程度有关,临床需引起重视。
-
-
方军超;
杨晋生;
范波
-
-
摘要:
目的统计分析中国近20年来听神经瘤外科治疗临床文献,为合理选择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等4个国内权威数据库,检索从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内听神经瘤手术文献。纳入包含听神经瘤具体治疗方式的期刊文献。排除手术方式交代不清、同一单位或时间重复文献。统计分析内容:文献来源的区域分布;文献期刊源分布、引用频次及其排行;手术例数及手术入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067篇,符合纳入标准258篇,发表文献排名前三地区为北京、江苏、广东,期刊为《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被引用频次前三的文献为“听神经瘤切除面神经保留技术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与面神经保护”。文献病例总数10469例: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病例数3674例,手术方式主要为乙状窦后入路;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例数6795例,主要术式为乙状窦后入路、颅中窝入路、迷路入路等手术方式。10469例手术患者中,死亡患者152例(1.45%);并发症依次为后组脑神经麻痹、颅内感染、颅内血肿、脑脊液漏、肺部感染、皮下积液、无菌性脑膜炎等。结论近20年来,我国在听神经瘤领域的研究有所创新,发表的文献在国际上占有一定地位,治疗策略也随着技术进步和对疾病认识程度的加深不断发生变化。
-
-
汤宏杰;
庄星星;
聂耳;
郭庆;
蒋中;
冯力
-
-
摘要: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8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80例)和验证组(78例),随机种子为20210528,利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筛选此入路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据偏回归系数(b值)对危险因素赋值,构建感染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建模组数据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并对患者进行风险评分,验证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硬脑膜剪开前未予过氧化氢冲洗、内镜联合显微镜的手术方式、静脉窦破裂、手术时间≥3.5 h是此入路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评分模型相应分值分别为6、6、6、5及4分,得分20~27分为高风险患者。建模组AUC为0.896(95%CI:0.840~0.952,P0.05),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结论该研究所构建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后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用于筛选此入路术后颅内感染高危人群。
-
-
任毅;
侯涛;
彭璐;
黄巧;
廖行伟;
黄展荣;
朱子昂;
尹时华
-
-
摘要:
听神经瘤是起源于第Ⅷ对脑神经的良性肿瘤,约占所有小脑脑桥角肿瘤的85%~92%[1-2]。其治疗以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而手术以经迷路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和中颅窝入路为主,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和中颅窝入路手术是保留患者听力和面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2]。位于内听道的听神经瘤由于面神经、听神经受累程度大,难以在保留面神经与听神经功能的情况下完全切除肿瘤,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
-
孙晓宇;
白杨;
林军;
李心宁;
张启岩;
杨秀宝;
冯思哲
-
-
摘要: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经验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全程神经内镜下切除肿瘤。评价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结局。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20~300 min,中位时间180 min;住院时间7~10 d,平均8.5 d。完全切除22例(95.6%),次全切除1例(4.4%)。术后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20例,Ⅱ级2例,Ⅲ级1例。所有患者中,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5例,症状减轻6例,颅神经损害同术前2例,所有患者面神经解剖保留。随访结果:无后组颅神经障碍;出现永久面神经损害1例;出现三叉神经障碍1例和面神经障碍1例,半年后完全恢复。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无迟发性颅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神经内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血管神经的牵拉,提高肿瘤的全切率。
-
-
章程;
徐洁
-
-
摘要:
目的 应用改良半侧卧位,在有效暴露手术野的同时,减少乙状窦后入路术中体位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间,由同组医生完成的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半侧卧位(n=21),对照组采用侧俯卧位的(n=21).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野质量评分、气道压力的变化、体位摆放耗时及术后肩颈酸痛麻木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野质量评分为(4.381 0±0.589 59)分,对照组为(4.428 6±0.597 61)分,两组比较并无明显区别(P=0.796).观察组患者气道压力的变化(1.80±0.789)cmH2O(1cmH2O=98Pa)、体位摆放耗时(6.1±2.283)min,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0±0.527)cmH2O、(11.1±3.725)min],均P<0.05;两组患者肩颈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半侧卧位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更利于手术医生操作,保证患者舒适与安全,减少因手术体位引起的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
吕正超;
吴海莺;
徐显鑫;
黄旻昊;
赵凯;
赵宁辉
-
-
摘要:
目的 探讨异物经颈静脉孔致非火器性颅脑穿通伤(PBI)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1例异物颈静脉孔刺入左侧小脑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儿女,3岁,进食时摔倒致筷子插入咽部,家人自行拔除大部分异物(不完整),伤后患儿出现咽痛、头痛、恶心、呕吐.颅脑CT、MRI、CTA检查示,左侧小脑局限水肿,筷子经口腔-去侧咽侧壁-颅底-颈静脉孔-去侧小脑.于全麻条件下经左侧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将异物完全取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发生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 对于经颈静脉孔致非火器类颅脑贯通伤患者,早期完善影像学检查,严谨手术操作,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
-
杨吉鹏;
邱翔;
李晓瞳;
李琛;
李朝晖;
胡红超;
陈晓雷;
徐兴华;
孙晓枫
-
-
摘要:
目的 评价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开颅辅助方法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45例,听神经瘤33例,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5例),术前完善颞骨CT、MRV等影像学检查,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颅骨与静脉窦3D模型,于颅骨表面标记关键孔位置并测量关键孔与星点与二腹肌沟上末端的距离,根据两组距离确定术中关键孔的位置.为对照组中患者开颅时术者根据影像学结果 经验性的定位关键孔.结果 观察组20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关键孔均可显露横窦-乙状窦结合处的内侧缘,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例手术均实现单骨孔骨瓣形成,无1例损伤静脉窦,开颅时间缩短,颅骨缺损减少,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应用3DSlicer软件可有效辅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关键孔的精准定位,有利于保护静脉窦与减少颅骨缺损.
-
-
岳振宇;
刘展;
王艮卫;
陶胜忠;
常克亮
-
-
摘要:
目的 探讨3D-Slicer软件在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中的术前应用,为精准手术提供较好的辅助手段.方法 收集2018-2019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手术患者,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重建静脉窦、颅骨及皮肤等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结果 根据三维重建结果 设计手术入路均成功以最佳位置找到肿瘤,并成功保护静脉窦及脑组织.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3D重建图像与术中实际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3D-Slicer软件可为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手术提供客观、准确定位,帮助理解血管神经位置,避免手术路径偏航,提高手术成功率.
-
-
魏宜功;
周焜;
邓小鹏;
陈光唐;
王诚;
刘窗溪
-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两种开颅术式治疗脑神经疾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脑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三叉神经痛65例,面肌痉挛7例,舌咽神经痛2例,中间神经痛1例.常规开颅组38例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瓣开颅暴露所需结构后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还纳骨瓣;改良锁孔组37例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钻孔后咬骨钳扩大骨窗2.5 cm×3.0 cm暴露所需结构后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毕不用恢复骨瓣.分析两种术式开颅的操作时间、手术风险、手术医师掌握程度、暴露所需血管减压的术野、经济效益、术后并发症等,随访2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 2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常规开颅组面肌痉挛复发1例,有效率97.4%(37/38),改良锁孔组有效率100%(37/37),2组有效率、术式暴露的术野、术后疼痛缓解率、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式的操作时间、手术风险、手术医师掌握程度、经济效益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锁孔术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的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医师易掌握,降低了费用,且能有效避免导静脉、乙状窦被牵拉或铣刀损伤所致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开颅方法.
-
-
-
豆少利;
姜雪
-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侧俯卧位在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以50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例,均采用改良侧俯卧位进行摆放.包括体位安置前准备、手术体位护理、术后对比.结果:改良体位使手术中病灶的暴露更加充分,同时更利于术中麻醉科对气道和脑血流的管理要求,也避免了手术时间过长对病人造成的皮肤损伤.结论:所有患者体位所有患者手术经过顺利,安置效果满意,无一例手术体位并发症发生.
-
-
王诚;
卓志平;
田军;
饶正西
- 《第三届中国西南神经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13例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岩斜区肿瘤采用乙状窦前入路或乙状窦后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总结分析手术及预后情况以及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康复出院12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岩斜区肿瘤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在手术路径及空间的暴露方面优于乙状窦后入路,但开颅较乙状窦后入路复杂,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