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臂
动力臂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专利文献151105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国残疾人、中国电化教育、数理天地:初中版等;
动力臂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建平、不公告发明人、闫振东等。
动力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1105篇
占比:99.89%
总计:151269篇
动力臂
-研究学者
- 吴建平
- 不公告发明人
- 闫振东
- 俞小敏
- 刘万东
- 刘亚纯
- 刘会勇
- 刘培军
- 刘海波
- 同华杰
- 吕海剑
- 吴景泉
- 宋义臣
- 尤忍堂
- 张凯良
- 张学豪
- 张明勇
- 张艳军
- 张跃民
- 张骞
- 彭文锋
- 方成
- 朱磊
- 李勇
- 李恩
- 李锋
- 李霖
- 杨国栋
- 林笔花
- 梁自泽
- 段晓红
- 汪晗
- 潘焕炎
- 王少坤
- 王强
- 王照伦
- 王金伟
- 秦威
- 章翔
- 艾家贵
- 蔡伟
- 许亚平
- 许燕中
- 谢家裕
- 谭民
- 谷丰
- 赵刚
- 赵国栋
- 赵青
- 路士超
-
-
赵传
-
-
摘要:
力臂是杠杆的重要概念,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课本是通过一张图片和两句话来呈现此内容的,两句话分别是"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和"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如图1所示.
-
-
王静
-
-
摘要: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由此,他说出了“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的豪言壮语.地球的质量大约是6×1024 kg,人产生的推力约为588 N,我们设想要撬起地球这个庞然大物,又找到了合适的支点,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所用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为1023∶1.当然要找到这样长的杠杆确实非常困难,但这个想象中的实验包含了科学家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只要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足够大,动力与阻力之比也就足够小,这样使用杠杆也就最省力,即使用的力最小.那么在杠杆平衡时,什么情况下动力最小呢?根据杠杆平衡原理:F1L1=F2L2.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动力臂越大,动力越小,动力臂最大时,动力最小.那么,什么情况下动力臂最长呢?
-
-
孙金霞
-
-
摘要:
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杠杆,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省距离,有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我们带来方便。那么,什么情况下应用杠杆可以用最小的力呢?一、动力作用点固定动力作用点固定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_1l_1=F_2l_2,当阻力F_2与阻力臂l_2的大小确定(即乘积一定)时,l_1最大时F_1最小,因此动力要与杠杆垂直,动力臂最大,动力最小。
-
-
王伦宇
-
-
摘要:
简单机械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常链接力学其他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杠杆1.杠杆五要素分别是:(1)支点,即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即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即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即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即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2.研究杠杆平衡:(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
-
魏波
-
-
摘要:
疫情期间国家提出"停课不停学",网络授课对于习惯讲台黑板的教师是一大挑战。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进行新授课——理解"滑轮的实质是杠杆"简直太难了。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学生实验突破,最终笔者带着学生用橡皮泥自制滑轮,认识滑轮的结构和实质。滑轮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杠杆的变形,知道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
-
-
-
马芳1
-
-
摘要:
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充当知识的灌输者,只是教给学生纯粹的知识,而不是学习技巧,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不能一味遵循原始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学会创新,利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
琚有义1
-
-
摘要:
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他讲的是杠杆原理,即支点确定后,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等于杠杆受到的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这说明,动力臂越长,就越省力,就能达到以较小的力撬动大物体的目的。人生也如杠杆。
-
-
杨婷婷1
-
-
摘要:
杠杆问题是我们生活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器、机械。初中物理关于杠杆的动态变化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中考试题中的难点,并在中考中占有一定比例。一、最小力问题例1(2018年山西省中考题)如下图甲所示,用一根细绳将杠杆AOB在O点悬挂起来,B处挂一重物G,在杠杆上施加最小动力F,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请你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
-
郑青岳
-
-
摘要:
时代的变迁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理解这一教学目标为什么没有因此而离开人们的视线,而始终处于人们关注的焦点?科学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科学教学而言,理解目标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一、有助于对事物的感知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一书中写道:'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