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利奥塔

利奥塔

利奥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8618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现代哲学、开放时代、浙江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等;利奥塔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冠君、杜立、石德金等。

利奥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8618 占比:99.77%

总计:98847篇

利奥塔—发文趋势图

利奥塔

-研究学者

  • 刘冠君
  • 杜立
  • 石德金
  • 袁铎
  • 万荣英
  • 炎冰
  • 王嘉军
  • 王宾
  • 莫伟民
  • 邵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晖; 杜立
    • 摘要: 事件是利奥塔一切后现代思想的理论来源,他始终尝试通过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瞬间性特征揭开后现代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就“事件”与时间观而言,利奥塔借鉴了亚里士多德、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时间思想,结合事件的当下性和瞬间性特征提出一种非线性时间观;就“事件”与哲学观而言,利奥塔在力比多哲学和差异哲学中都对事件的发生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事件发生场所的差异;就“事件”与语用观而言,利奥塔推崇一种独特的“衔接法则”、语言“指标”和表达“处境”,提出语句−事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必然的连接法则;就“事件”与艺术观而言,利奥塔提出事件的艺术表达体现为一种不可表现性和反视觉的艺术感受。对利奥塔而言,所有的批评性作品都始于对事件概念的分析。
    • 王依娜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后,叙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后现代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视角的基础上,逐步转向了后现代叙事分析。助推这一转向的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重写现代性"不仅为后现代叙事提供了一个建构性的分析视角,还为后现代叙事塑造了一种具体性、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准则。
    • 王佳
    • 摘要: 理性问题是贯穿西方哲学史的重大问题,后现代主义哲学使得传统中在理性主导下不受重视的个体性、相对性、多样性、丰富性等价值重回人们的视野,利奥塔、福柯就是这一时期哲学家的重要代表。利奥塔的"异识"说提出了元叙事崩溃之后后现代科学知识确立合法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重新反思知识分子的作用,并提出"语位链接",在赋予事件无限意义的同时,重新赋予了主体自由。福柯一方面以知识类型的划分为出发点,提出"人的死亡"命题,另一方面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关心自己",再次展现了主体通过转向自身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 马骁远
    • 摘要: 胡塞尔继承了康德的超越论哲学,在批判心理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认识批判,发展出了现象学反思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利奥塔用于解读康德美学中的审美反思,批判现代宏大叙事。通过现象学的视角,首先,审美反思是先验的反思,具有“启发性”特征,即确保感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奠基性并限制诸认识能力的使用范围,防止超越性知识的出现;其次,审美反思具有“自指性”特征,是与反思性判断力相关的审美感觉,它保证了反思的内在性和批判的纯粹性,防止知识能力与超越性对象形成直接联系。这种认识批判为知识找到了明见性的基础,同时为后现代的崇高美学和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 徐金德
    • 摘要: 瑞士画家让·艾蒂安·利奥塔尔于1702年12月22日出生在日内瓦,1723年去巴黎拜师学艺,3年后离开画室,独立谋生。1736年之后,旅居罗马、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直到1778年回乡定居,1789年6月12日在日内瓦离世。图1是他1744年的自画像,为乌菲兹美术馆藏品。巧克力姑娘首次展现利奥塔尔绘画的邮票是“巧克力姑娘”,刷色呈巧克力色(图2)。
    • 田正想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结合美术作品对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了解,对阿多诺的否定性文学、利奥塔美学理论与“崇高”美学理论结合艺术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能掌握所学美学理论知识,掌握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达到美学理论学习的目的,从而真正掌握美学的核心内涵。
    • 刘晨晔; 杜立
    • 摘要: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电影艺术与传统叙事电影的表现形式不同,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其理论来源为利奥塔自身理论体系中的一系列后现代思想,并借用阿多诺的焰火艺术寻求一种在电影内部绽放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借鉴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确定了"异电影"对应的力比多装置,最后选取两种极端的电影形式去打破传统叙事中的能量平衡,达到一种眩晕效果.应该说,利奥塔的"异电影"为现代电影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 苗文宇
    • 摘要: 如今,部分学者对于"美"的讨论热度有所降低,反而更关注"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这种共时性的演变绝非偶然,而是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崇高对于自我生存的价值.利奥塔站在解构主义的立场上,引入"后现代"一词,以打破宏大叙事的牢笼,通过对崇高与崇高感的论述,使人们在震惊与虚无的不确定性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 杜立
    • 摘要: 利奥塔的崇高是后现代崇高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崇高思想是在其解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在元叙事危机中解构同一性、在语言游戏中解构规则、在非线性时间中解构必然.基于这种解构思想,崇高在后现代也发生转向,成为非人、断裂和梦幻的崇高,从而逐渐走上"崇高之死"的道路.那么,要挽救后现代崇高必须打破后现代主义的束缚进行自我救赎,即实现崇高与后现代主体、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文化的可通约性,实现崇高范畴的全新演绎.
    • 王晓翔; 杜立
    • 摘要: 后现代崇高可以理解为传统崇高的后现代转向,利奥塔作为后现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崇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后现代崇高的佐证.在利奥塔的后现代哲学中,解构是贯穿其思想的中心线索,可总结为三个方面:在元叙事危机中解构同一性、在语言游戏中解构规则、在非线性时间中解构必然.基于这种解构思想,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极力推崇不可表现之物,在对康德崇高美学的批判继承中推崇否定性呈现,将先锋艺术作为后现代崇高的载体.从利奥塔的崇高美学中可以看出后现代崇高不同于古典崇高,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美学发生了明显转向,其美学形式和美学意味都与现代美学的方向大相径庭.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之一,也深受其影响.后现代崇高在后现代美学的浪潮下也几乎成为被后工业同化的产物,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非人性、断裂性和梦幻性.作为后现代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是在对康德崇高理论基础上批判继承而来,进而阐释了他对崇高新的认识,并由此确立了崇高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其崇高思想对分析后现代崇高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