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加工性
切削加工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34331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热处理技术与装备、现代铸铁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军工配套材料论坛IV——2013中国军民两用高新材料技术交流会等;切削加工性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于超、王焱、鲍永杰等。
切削加工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34331篇
占比:99.99%
总计:1734475篇
切削加工性
-研究学者
- 于超
- 王焱
- 鲍永杰
- 王明海
- 马光锋
- 于爱兵
- 内田亨
- 刘战强
- 古可成
- 孙涛
- 林涵
- 齐德新
- 何永利
- 傅玉灿
- 刘苹
- 吉田敦彦
- 周勇
- 坂本浩一
- 家口浩
- 常兴
- 康文利
- 徐晟文
- 徐西鹏
- 李启东
- 李德艳
- 林树兴
- 王敏
- 王谦
- 福冈义晃
- 罗永祥
- 耿连福
- 袁跃峰
- 郭旭红
- 阿南吾郞
- 陈恕庸
- DU Shufang
- Ding Liquan
- Fan Zhijin
- F·维西瑙斯基
- Huang Hai’e
- Luo Guohua
- MA Lu
- SU Jian-yong
- XU Er-ling
- YANG Zhong-lin
- Zhang Fan
- 丁晖
- 丁礼权
- 丁紫阳
- 万宏强
-
-
秦录芳;
孙涛;
傅玉灿
-
-
摘要:
损伤容限型钛合金TC21广泛用于制造新型战机中重要的承力部件,但较差的切削加工性掣肘了其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提高。采用单因素切削试验法,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耐用度和已加工表面完整性等方面探讨TC21钛合金车削和正交车铣的切削加工性。结果表明,相对于车削,正交车铣通过铣刀的高速旋转和断续切削,可有效降低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在材料去除率大于车削的情况下,仍能获得优于车削的刀具耐用度和已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结果对于提高TC21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
-
米彦龙;
刘天亮;
张丽娜;
张益坤;
朱瑞灿
-
-
摘要:
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高温合金在发动机结构材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为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性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GH4169的切削加工性能较低,加工效率不高也一直制约着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发展,本文以航天产品涡轮盘为例从高温合金的材料特性、切削加工工艺以及刀具磨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预期为高效高质量加工高温合金提供参考。
-
-
-
YANG Zhong-lin;
SU Jian-yong;
MA Lu;
XU Er-ling
-
-
摘要:
介绍了空调压缩机铸件的结构及技术要求,详细阐述了该铸件的原生产工艺及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1)熔炼工序严格控制化学成分及石墨形态,防止出现白口倾向;(2)浇注工序严格控制浇注温度和浇注时间;(3)严格控制型砂水分,减少型砂水分的波动性,将型砂的湿压强度控制到一定程度,减少铸件的砂孔、气孔等缺陷;(4)改进模具设计,实现每个铸件等流量、等压力进铁液,将直浇道进行搭接,缓冲铁液对砂型的冲刷力,尽可能缩短浇道,减少铁液充型时的温度损失.生产结果显示:铸件的切削加工性能较好,品质稳定,市场不良率≤2.5%.
-
-
严国平1
-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机械加工工业不断发展,一些新型、高性能的工程材料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材料大都属于切削加工性很差的难切削材料,这就给切削加工带来了难题。为了使难切削材料的加工难题获得解决,除合理选择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切削用量及掌握操作技术等切削条件外,如何正确选择使用切削液也成为机械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
-
-
刘卫旗1
-
-
摘要:
一、冷冲模的材料选择冷冲模常用的材料主要有碳素钢、合金钢、硬质合金和铸铁等。(一)凸模、凹模、凸凹模的材料选择小型或形状简单的冷冲模的凸模、凹模、凸凹模,当生产批量较小时,常选用碳素工具钢,如T8A、T10A等,经淬火、低温回火,获得高硬度;当生产批量较大时,常选用合金工具钢,如Cr12、CrWM、9SiCr、9Mn2V等,经淬火、低温回火,获得高硬度;当大批量生产时,可采用硬质合金。
-
-
孙涛;
梁晋;
钟铃;
朱留宪;
李登万
-
-
摘要:
Using the radar-graph method,material machinability could be evaluat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However,there are still two key problems to be resolved,which is the index weight determining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solve the first question.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was used to process the weight of index,which was decided by the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weighting method.The optimiz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inimizing the total deviations between the original evaluation weight and the combination weight.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K contained the area vector and the perimeter vector of radar graph was defined to evaluate the material machinability quantitatively.The machinability examples of Ti6Al4V titanium alloy,AISI316L stainless steel,P20 plastic mould steel,20 steel and normalized 45 steel were provided finally.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feasibility,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ethod.%雷达图法可以对材料切削加工性进行定性评判和定量评价,但尚有指标赋权和有效评价这两个关键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对主、客观赋权法得到的指标权值分别处理,基于组合权值与原主、客观值之间的偏差综合最小的优化思想,得到各项指标的组合权值,解决了雷达图中指标赋权问题.定义了包含雷达图周长与面积特征向量的综合评价指数K,对材料切削加工性进行有效的定量评价.最后给出了Ti6Al4V钛合金、AISI316L不锈钢、P20塑模钢、20钢和正火45钢的材料切削加工性评价实例.应用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
-
俞牧知
-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对于金属材料也越来越看重,我国在全球范围来说,金属的运用以及出口都是属于排名前列的,国家对于金属材料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致力于金属行业的发展,这也就要求了要不断的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保障金属材料的性能.本文将对于金属材料工艺性能的四个方面:铸造性、锻造性、焊接性、切削加工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
-
-
孔金星
- 《第十四届切削与先进制造技术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切屑间的接触长度、切削力、切屑变形系数以及切屑形态等是衡量加工过程难易程度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被加工材料切削加工性能的技术指标.纯铁材料因其高塑性、高韧性,在国防工业以及航空航天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开展其切削加工性评价研究,对于提高纯铁零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的切削加工性是描述材料能够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一般在讨论切削加工性时往往以45钢(正火态)为基准,因此本文针对纯铁材料的切削加工性,通过与正火态45钢、10钢材料的切削性能对比,分析三种材料在直角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屑变形系数、刀-屑接触长度和切屑形态等参数,进而研究纯铁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
-
DU Shufang;
杜树芳
- 《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研究了一种时效硬化型渗氮齿轮钢20CrNi3Mn2A1及其深层离子渗氮工艺.为了满足大型重载高速齿轮的要求,采用520~540°C变温深层离子渗氮工艺,保证齿轮钢在空冷固溶处理状态下有良好切削加工性(硬度为283~332HB),深层离子渗氮处理后,表面硬度高,化合物层薄,硬度梯度好,表面下0.1mm处硬度大于900HV,0.4mm处硬度大于600HV,渗氮层深大于0.7mm,基体硬度为400~450HV,可用于制造大型重载高速精密齿轮,部分替代渗碳齿轮钢,省去渗碳和油淬工艺,简化工艺,减少畸变.
-
-
-
盆洪民
- 《军工配套材料论坛IV——2013中国军民两用高新材料技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针对航空航天、电子封装、汽车等工业领域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导热率、低热膨胀系数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论述了实验研究、解析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等3类方法在研究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3类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应用范围,以及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
-
-
盆洪民
- 《军工配套材料论坛IV——2013中国军民两用高新材料技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针对航空航天、电子封装、汽车等工业领域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导热率、低热膨胀系数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论述了实验研究、解析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等3类方法在研究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3类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应用范围,以及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
-
-
盆洪民
- 《军工配套材料论坛IV——2013中国军民两用高新材料技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针对航空航天、电子封装、汽车等工业领域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导热率、低热膨胀系数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论述了实验研究、解析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等3类方法在研究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3类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应用范围,以及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
-
-
盆洪民
- 《军工配套材料论坛IV——2013中国军民两用高新材料技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针对航空航天、电子封装、汽车等工业领域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导热率、低热膨胀系数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论述了实验研究、解析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等3类方法在研究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3类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应用范围,以及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
-
-
Luo Guohua;
罗国华;
Fan Zhijin;
范植金;
Huang Hai’e;
黄海娥;
Zhang Fan;
张帆;
Ding Liquan;
丁礼权
- 《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Formastor-F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一种含B 和N 的中碳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观察分析了在0.1~100°C/s 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相变组织,并测定了对应冷速的显微硬度,确定了试验钢的相变临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含硼和氮中碳钢CCT曲线与普通45 钢相似,但CCT曲线有向右、向下移动趋势,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等组织形成时间也有所延迟,马氏体开始形成温度没有变化,但转变临界冷却速度有下降趋势.冷却速度为0.1~3°C/s时,奥氏体转变产物主要为珠光体和铁素体,随冷速增加,铁素体含量减少;贝氏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为6°C/s,若冷速继续上升,钢中出现更多的贝氏体;冷却速度在10°C/s以上时,奥氏体快速进入无扩散转变,转变组织以马氏体为主.
-
-
Luo Guohua;
罗国华;
Fan Zhijin;
范植金;
Huang Hai’e;
黄海娥;
Zhang Fan;
张帆;
Ding Liquan;
丁礼权
- 《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Formastor-F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一种含B 和N 的中碳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观察分析了在0.1~100°C/s 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相变组织,并测定了对应冷速的显微硬度,确定了试验钢的相变临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含硼和氮中碳钢CCT曲线与普通45 钢相似,但CCT曲线有向右、向下移动趋势,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等组织形成时间也有所延迟,马氏体开始形成温度没有变化,但转变临界冷却速度有下降趋势.冷却速度为0.1~3°C/s时,奥氏体转变产物主要为珠光体和铁素体,随冷速增加,铁素体含量减少;贝氏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为6°C/s,若冷速继续上升,钢中出现更多的贝氏体;冷却速度在10°C/s以上时,奥氏体快速进入无扩散转变,转变组织以马氏体为主.
-
-
Luo Guohua;
罗国华;
Fan Zhijin;
范植金;
Huang Hai’e;
黄海娥;
Zhang Fan;
张帆;
Ding Liquan;
丁礼权
- 《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Formastor-F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一种含B 和N 的中碳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观察分析了在0.1~100°C/s 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相变组织,并测定了对应冷速的显微硬度,确定了试验钢的相变临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含硼和氮中碳钢CCT曲线与普通45 钢相似,但CCT曲线有向右、向下移动趋势,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等组织形成时间也有所延迟,马氏体开始形成温度没有变化,但转变临界冷却速度有下降趋势.冷却速度为0.1~3°C/s时,奥氏体转变产物主要为珠光体和铁素体,随冷速增加,铁素体含量减少;贝氏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为6°C/s,若冷速继续上升,钢中出现更多的贝氏体;冷却速度在10°C/s以上时,奥氏体快速进入无扩散转变,转变组织以马氏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