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79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冬季世界史论坛、2018长城学术研讨会等;农耕民族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绍东、毛佑全、马未都等。

农耕民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16.3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079 占比:83.51%

总计:1292篇

农耕民族—发文趋势图

农耕民族

-研究学者

  • 王绍东
  • 毛佑全
  • 马未都
  • 史建群
  • 唐明华
  • 徐敏
  • 杜鹏
  • 杨树元
  • 杨瑾
  • 栾钧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靳宝
    • 摘要: 群山作屏、大河开道,西山与永定河本就是一 个山川合一的整体,哺育了北京城,也孕育了古都 文化。西山是太行山余脉之一,与北京小平原北 部的军都山、东北部的燕山山脉,共同形成了北京 湾三面环山的地理骨架,是北京城的天然屏障。 而西山因与永定河浑然一体,使得西山永定河流 域自古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杂 居区和中原农业经济、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经济、 游牧文化的交错带。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 史背景下,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同文化间 的碰撞与交流,成就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鲜明 特色。
    • 霍加冕
    • 摘要: 不久前蒙古国总统访华向中国捐贈3万只羊,这不仅实实在在地刷了一波好感,还引起中国网友热议。在其他国家都向中国捐赠医疗物品的时候,蒙古国为什么会送羊?羊在蒙古国是珍宝。在游牧民族为主的蒙古国,牛、山羊、绵羊、马、骆驼(草原五畜)被称为“五种珍珠”。羊占据蒙古国五大牲畜数量之首,有6000多万只。此外,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在老百姓心目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可以说,羊和马,在蒙古国是硬通货。作为游牧民族,畜牧业一直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农耕民族讲究“五谷丰登”,蒙古国牧民则希望“五畜兴旺”。
    • 唐吟方
    • 摘要: 在望城,我两次去了秦石蛟的华夏剪纸博物馆。那天的雨不小,我和采风团的作家艺术家们涌进了这栋陈旧的楼里,一大帮人呼呼地上楼竟有些拥挤。五层的剪纸馆,整个三层陈列着秦石蛟收集的百余年来的按剪法、地域、时间分类的剪纸。我走了一圈,还是喜欢六七十年代的剪纸,透着一种农耕民族的纯朴美好。为我们导览的秦求是博物馆创办人秦石蛟的孙女。秦求的讲解整合了剪纸走过的漫长一百年,为百年中国剪纸排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从历史到剪纸馆的作品,剪纸的前世今生和艺术史一样,有着自己的起伏波澜和流派样式。
    • 苗岚
    • 摘要: 布谷鸟鹧鸪——鹧鸪——在乡村白茫茫的晨雾之中,这是对农人们的声声呼唤,意思是说:快起来呀,春天来了,赶快趁着好墒情点瓜种豆了呀。几千年来,它们一直在唐诗宋词里这么叫着,叫来了一个农耕民族的繁衍和富足。唐诗宋词中的"鹧鸪"一词,是根据鸟叫的声音而取下的名字,鹧鸪鸟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布谷鸟。请侧耳倾听,"鹧鸪""布谷",只不过是象声词不同罢了。
    • 徐敏
    • 摘要: 《草原帝国》是一部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社会的碰撞交融史。我们甚少从草原民族的角度,从其发源地欧亚草原出发,来更为客观公正地理解游牧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事实上,自上古斯基泰人、匈奴人始,直到成吉思汗蒙古人时代,各大草原帝国在欧亚大草原上骤起瞬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模式造就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大相径庭的社会文明。这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产生冲突的根源,但也正是这些无休止的碰撞、撕扯、重塑、交融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进程。
    • 张学智
    • 摘要: 哲学既然是人对自然、社会及人本身的活动成果的反思,那么中国先民面对的自然、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提供给他的反思内容也会不同。中国先民是农耕民族,他面对的首先是“天”这一包含万类的总体:日月星辰的运行,阴阳四时的变化,草木枯荣的规律,畜禽蕃长的原因,所以他习惯于现象地、实际地考虑问题。
    • 徐敏
    • 摘要: 《草原帝国》是一部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社会的碰撞交融史.我们甚少从草原民族的角度,从其发源地欧亚草原出发,来更为客观公正地理解游牧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事实上,自上古斯基泰人、匈奴人始,直到成吉思汗蒙古人时代,各大草原帝国在欧亚大草原上骤起瞬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模式造就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大相径庭的社会文明.这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产生冲突的根源,但也正是这些无休止的碰撞、撕扯、重塑、交融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进程.
    • 葛忠雨
    • 摘要: 在中国古代版图上,存在着两种无论生活方式还是宗教信仰都截然不同的两个文明——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和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长城以南就不用介绍了,我们今天课本里学到的王朝历史,主体就是长城以南的农耕民族。而在长城以北,则居住着几乎是农耕民族的死对头——汉代以前,游牧民族以匈奴人为主,汉以后,则陆续有契丹、回鹘、女贞、蒙古等游牧民族。
    • 武凤珠
    • 摘要: 在青海发源、于山东入海,黄河水奔流激荡,孕育出璀璨厚重的华夏文明;东至辽宁、西抵新疆,雄伟长城蜿蜒万里,构建起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和平秩序,记录下春秋战国至明清2000多年历史中金戈铁马的纵横驰骋;北起北京、南达浙江,大运河水面波光闪动,沿线港口、民俗与城镇中,不乏千年河水冲积下的文化沉淀与精神传承;翻越雪山、穿越草地,路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跨越15个省区市,数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线路,是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见证。
    • 胡阿祥
    • 摘要: 若从创造与传承文化的“人”、生长与培育文化的“地”两方面立论,“文化自信”重要之源必然是因“人”而异常丰富、因“地”而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以汉族文化、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又是怎样的文化呢?最重要的当推以下四点:一是天命观念。天命观念的产生与农业有关。农耕民族是靠天吃饭的,于是人们敬天畏天,求天保佑。然而天象多变,天命无常,于是由农业的敬畏天神,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