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固定方法

内固定方法

内固定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0709169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中国保健、浙江临床医学、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第十一届上海市区县骨科学术交流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等;内固定方法的相关文献由657位作者贡献,包括茹江英、项良丰、付常见等。

内固定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709169 占比:100.00%

总计:10709456篇

内固定方法—发文趋势图

内固定方法

-研究学者

  • 茹江英
  • 项良丰
  • 付常见
  • 倪海平
  • 刘宏亮
  • 刘璠
  • 刘超
  • 包光辉
  • 周勃志
  • 廉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聂文忠; 李晓萱; 曾嘉艺; 石常强
    • 摘要: 背景: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一般都需进行腰椎固定融合术,单侧内固定和双侧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两种主要的内固定方法.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究骨水泥注入前后不同固定方式对腰椎的影响.方法:选择"数字航天人"国家973项目的CT数据中的L1-S段共计632张,层间距为0.625 mm.利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 10.0读入扫描得到的DICOM文件重建下腰椎L1-S的模型.运用UG、MIMICS等软件建立L3-5正常、单纯融合器单侧固定和双侧内固定、融合器-骨水泥灌注单侧固定和双侧内固定的5种人体腰椎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5种模型在模拟人体腰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L3-4椎体关节活动度、L3-4纤维环最大应力、L3-4髓核内压、L4下终板应力峰值、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力峰值.结果 与结论:①相较于正常模型,单纯融合器放置组单侧固定在后伸状态下纤维环压力增加54%;后伸时,单纯融合器单侧固定时纤维环压力最大;融合器-骨水泥灌注组双侧内固定比单纯融合器双侧固定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髓核内压分别降低了2%,7%,3%,3%;融合器-骨水泥灌注组双侧内固定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比单侧的椎弓根应力减少了8%,3%,3%,5%;②结论:在有融合器支撑的情况下,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稳定性上差距并不大,置入融合器注入骨水泥后可以基本保证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 聂文忠; 李晓萱; 曾嘉艺; 石常强
    • 摘要: 背景: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一般都需进行腰椎固定融合术,单侧内固定和双侧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两种主要的内固定方法。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究骨水泥注入前后不同固定方式对腰椎的影响。方法:选择"数字航天人"国家973项目的CT数据中的L1-S段共计632张,层间距为0.625 mm。利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 10.0读入扫描得到的DICOM文件重建下腰椎L_1-S的模型。运用UG、MIMICS等软件建立L3-5正常、单纯融合器单侧固定和双侧内固定、融合器-骨水泥灌注单侧固定和双侧内固定的5种人体腰椎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5种模型在模拟人体腰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L_(3-4)椎体关节活动度、L_(3-4)纤维环最大应力、L_(3-4)髓核内压、L_4下终板应力峰值、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力峰值。结果与结论:(1)相较于正常模型,单纯融合器放置组单侧固定在后伸状态下纤维环压力增加54%;后伸时,单纯融合器单侧固定时纤维环压力最大;融合器-骨水泥灌注组双侧内固定比单纯融合器双侧固定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髓核内压分别降低了2%,7%,3%,3%;融合器-骨水泥灌注组双侧内固定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比单侧的椎弓根应力减少了8%,3%,3%,5%;(2)结论:在有融合器支撑的情况下,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稳定性上差距并不大,置入融合器注入骨水泥后可以基本保证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 袁国伟; 叶发华; 江政晃; 刘建明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保留旋前方肌的内固定方法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82例根据不同保留旋前方肌的内固定方法分为观察组(改良式Henry入路旋前方肌下置钢板,n=35)和对照组(Henry入路旋前方肌下骨膜外置插钢板,n=47)。两组术后均随访1年,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随访1年的腕关节活动度与Gartland-Werley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1年的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尺偏度、旋后度、旋前度等腕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同期Gartland-Werle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治疗安全性良好。结论:改良式Henry入路旋前方肌下置钢板可更有效促进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愈合及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 牟明辉
    •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月我院所接收治疗的髌骨下极骨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骸骨爪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给予患者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how缝合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86.96%)(P<0.05).结论:对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给予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how缝合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得到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刘剑
    • 摘要: 目的 分析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 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采取随机盲选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入我院内固定治疗的30例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划分为2组,各组平均为15例;其中,对照组实行粗丝线缝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行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则显著比对照组更少,2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研究价值(P<0.05).②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2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研究价值(P<0.05).结论 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实行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骨折恢复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 梁清峙; 钟振波; 苏财有
    • 摘要: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和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的情况以及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总时间.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出现例数为1例,对照组为6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相差较大,组间数据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方法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方法的效果更高,对患者的积极影响较大,创伤更小,要积极推广.
    • 任致良
    • 摘要: 目的 对比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4例.给予实验组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给予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时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不明显,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实验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及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骨折愈合、负重时间等方面相比,优劣势相当,但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年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更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