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佛造像

佛造像

佛造像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雕塑、信息与知识传播、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16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佛教文化、敦煌研究、丝绸之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22届(云南)年会等;佛造像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金申、周麟麟、张小册等。

佛造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17.8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16 占比:82.01%

总计:995篇

佛造像—发文趋势图

佛造像

-研究学者

  • 金申
  • 周麟麟
  • 张小册
  • 李倩倩
  • 贺世哲
  • 马清林
  • 魏书亚
  • 任强
  • 刘鹏
  • 戴东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恒浩
    • 摘要: 佛造像在我国经过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洗礼,其造型语言在佛造像上逐渐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方式,走向属于我国特有的佛造像艺术。本文以山西平遥双林寺为例,通过佛像造型中的面相与服饰方面赏析,探索我国明清时期寺庙雕塑在视觉艺术造型领域中的鉴赏方法与欣赏基础。
    • 王继伟
    • 摘要: 合水地区宋、金时期佛教遗存丰富,石窟寺、石造像数量众多,雕凿精美,风格独特。造像内容题材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力士、飞天、世俗供养人等;造像风格生动、写实,表现出极强的世俗化倾向,部分造像通体施重彩,装饰华丽;造像内容题材,风格特征、雕凿技法等除受陕北、华北地区的影响外,还开创出了独特的时代地域特征,反映了合水先民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 于俊鸽
    • 摘要: 龙门石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地域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龙门石窟造像技术的变革,其线条、造型、超现实的意象美以及艺术与大自然的融合都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次研究详细分析了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 徐忠雨; 武新华
    • 摘要: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前后。石窟分内窟、外窟两部分,外窟的南、北两壁上现存造像龛106座,造像156身。造像内容以单尊结跏趺坐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土地三侍等组合。通过分析石窟内现有的71条造像题记,可知石窟是一处由都保正侯进发起,僧人惠开引导,侯进下辖保丁及乡里作为从众而建造的民间性公共佛堂,供养人身份包括基层管理者、僧侣和普通民众三类。普通民众中,女性供养人群体的地位较为突出。千佛洞石窟造像题材多样,年代明确,是研究武安地区北宋佛教发展及石窟艺术的珍贵材料。同时,石窟题记可与北宋保甲法相互印证,填补了武安地区关于保甲法的文献资料空白。
    • 牛永芳
    • 摘要: 林旺响堂石窟位于河北省涉县固新镇林旺村东3公里处梁岭山脚的岩壁上,始建于北齐末年(约570-577),续刻于隋开皇七年(587)。窟内有多尊佛造像,窟门两侧有隋开皇七年(587)摩崖记事碑一通和北齐至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摩崖题记五处。石窟保存基本完好,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江思宇
    • 摘要: 汉画像砖是我国瑰丽的艺术作品,其在墓室中具有的独特空间属性,在经过林峤先生创造性以佛造像艺术转变后,产生了重构,使汉画像砖更具空间妙趣.文章分别从空间位置、绘画平面、观看方式三个方面对汉砖佛造像艺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林峤先生使绘有佛像的汉画像砖成了具有独立空间位置的准建筑形式;通过结合多样的绘画平面进行创作,让观者产生了"游"的观看方式;最终使汉砖佛造像艺术更具空间之妙.这正是林峤先生在艺术创作中通达到虚静之心后,与物进入了心与物冥的境界自然而生的结果.
    • 汪苡恝
    • 摘要: 1996年10月,在青州博物馆南侧建筑工地上,发现一处佛造像的大型窖藏,出土了大批佛教造像。发掘地表面积约六十平方米,深度可达三米半左右。最早造像纪年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其中的北齐“薄衣贴体”式造像,风格独特,被学术界称为“青州样式”。这次考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备受学术界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基于前人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调查,重点以青州龙兴寺佛造像的开相、形体结构、背光纹饰等多方面为切入点,就其艺术风格的鉴赏和鉴定方法加以探讨。
    • 胡朝辉
    • 摘要: 今年的除夕夜,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第100件归国的流失文物,亮相春晚。它面庞丰腴,颔首微笑,无人不为之动容。而早在十年前,已有两尊流失海外的天龙山唐代菩萨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现在,如果您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佛造像展",便能一睹来自千年前大唐的最美风姿。
    • 江思宇
    • 摘要: 汉画像砖是我国瑰丽的艺术作品,其在墓室中具有的独特空间属性,在经过林峤先生创造性以佛造像艺术转变后,产生了重构,使汉画像砖更具空间妙趣。文章分别从空间位置、绘画平面、观看方式三个方面对汉砖佛造像艺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林峤先生使绘有佛像的汉画像砖成了具有独立空间位置的准建筑形式;通过结合多样的绘画平面进行创作,让观者产生了"游"的观看方式;最终使汉砖佛造像艺术更具空间之妙。这正是林峤先生在艺术创作中通达到虚静之心后,与物进入了心与物冥的境界自然而生的结果。
    • 秦欣欣
    • 摘要: 佛教传入中原大地后,佛教文化与艺术随之传入,并与中原文化交汇融合,在各个朝代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创造了灿烂的佛教文化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混乱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更是各族文化相互碰撞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发展繁荣,各式佛造像层出不穷,风格特征多变,成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发展的第一个大繁荣时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