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品格
人文品格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9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北方论丛、东疆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14年年会、“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人文品格的相关文献由143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孝祥、傅守祥、庄伟杰等。
人文品格
-研究学者
- 唐孝祥
- 傅守祥
- 庄伟杰
- 李艳柳
- 杜依然
- 束鹏邺
- 王志清
- 邢建昌
- 陈勇
- 丁洪卓(图)
- 万素
- 中午
- 乔世伟
- 付宁
- 任桂园
- 伍漓恋
- 何志宏
- 侯杰
- 修俊雅
- 傅志泉
- 冯惠城
- 刘晓晔
- 刘朝霞
- 刘瑞锋
- 刘砚群
- 刘铁芳
- 刘锡诚
- 包静娟
- 卢同根1
- 叶希武
- 吉彩霞
- 吴升红
- 吴小平
- 吴龙芳
- 周汝英
- 周飞
- 唐贝
- 唐雪凝
- 姜有荣
- 孙文清
- 孙群
- 孙自见
- 崔毅
- 张君昌
- 张怀满
- 张春鄂
- 张晓旺
- 张晓芳
- 张永健
- 张秀华
-
-
邹世毅
-
-
摘要:
刘京仪的《左公训女》《黄河与月神》《秦觞》三剧,有着个性鲜活的美学品格.三剧共同呈现出的美学人文品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人尊崇、依靠、注重,本质是对世事守善、守信、守正,途径是对人文历史补苴、绣缀、美饰.三剧一起彰显出来的美学精神品格,主要体现在向根归化、向外潜移、向死超越的三个境界.
-
-
焦兴涛
-
-
摘要:
作为一种通过占有公共空间来呈现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经历了从重视美化功能到关注公众价值观的变化。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地理决定了城市雕塑的主题,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城市雕塑的美学和人文品格。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决定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我们对城市的期盼和希望毫无例外地投射在城市雕塑上。
-
-
-
叶希武
-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也有独特的经济基础,还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大别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多元文化在此交融,进而形成大别山地域文化,积淀了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塑造了大别山人鲜明独特的人文性格。在革命斗争中,大别山人爱国自强、开拓创新、勇敢无畏等人文品格,成为坚持红旗不倒、火种不灭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别山区这种多元并存的区域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大别山革命的内生动力,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
-
吉彩霞
-
-
摘要:
语文作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既是一门语言技能,同样也是构建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在职高语文教育中,我们应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着重对学生语文专业能力和语文学课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主体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发挥职高语文学课教学效益,实现学生人文品格的全面发展.
-
-
唐孝祥;
邝雅星
-
-
摘要:
"永州八景"是永州城市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湖湘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运用风景园林史学和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永州八景"发展历程、自然环境、人文活动等方面的基础上,从景观要素、人文品格、审美联想3个方面探讨"永州八景"的审美文化特征,以期进一步挖掘永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永州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特色建设提供参考.
-
-
卢同根1
-
-
摘要:
连云港,无论是从6000年前的''''少昊之国'''',4000年前的''''羲和之国'''',2300年前的秦皇东巡、徐福东渡,还是《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文学巨著的惊世神韵,都证明了她无疑是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然而,在这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始终离不开一个白色元素,那就是淮盐。
-
-
陈韩星
-
-
摘要:
韩愈参加进士考试,历四次才中;三次参加博学鸿辞科试,均以失败而告终。曹松《南海旅次》“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这两句诗似乎很能概括韩愈当时的心情。但在这种时候,他自我期许更高。韩愈凭什么“自我期许更高”呢?这就要说到韩愈的潜质,说到他的人文品格了。首先,他是一个充满自信、勇于进取的人;其次,韩愈具有超群的智慧和旷达真挚的良好品格;第三,韩愈还有一个突出的人文品格,那就是幽默。就是这个屡试不第的韩愈,以他优秀的人文品格和人生格局,最终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们现在的教育和高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
-
-
-
傅守祥
-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上的、单一模式的"发展主义"对人类社会来说是祸而非福.现代化追求与全球化深入的偏颇损害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崇信现代化的中国因历史的负债而不可避免地"纠枉过正",一再损耗着原本厚实与多样的中华文化,使其文化生态日趋恶化,其内在品质与精神影响力大幅度下降.文化是一个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要想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整体复兴作为拱卫、没有文化的深度活力进行反哺是难以为继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当代中国,要努力通过制度实践和科学发展,更好地协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共构"关系,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对历史负责的政治智慧彻底解放文化创造力、践行文化正义,以有效释放文化"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