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26181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等;鹦鹉热衣原体的相关文献由686位作者贡献,包括邱昌庆、何诚、端青等。
鹦鹉热衣原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6181篇
占比:99.89%
总计:226426篇
鹦鹉热衣原体
-研究学者
- 邱昌庆
- 何诚
- 端青
- 周继章
- 朱虹
- 段跃进
- 何君
- 张浩杰
- 帅永玉
- 曹小安
- 王琼秋
- 刘少蓉
- 李敏
- 谢琴
- 高双娣
- 高强
- 刘向伟
- 宫晓炜
- 张国珍
- 檀华
- 王艺晖
- 程淑敏
- 蔺国珍
- 郑福英
- 于永慧
- 但琨
- 刘杉杉
- 吴移谋
- 宋立华
- 宋竹青
- 张强
- 张秀香
- 李强
- 李继祥
- 李英才
- 杨学军
- 杨秀环
- 段跃强
- 王川
- 王庆钰
- 袁子国
- 赵德明
- 邱洪流
- 郝永新
- 隋卓君
- 丁家波
- 严专强
- 于学辉
- 付梦姣
- 任杰
-
-
祝青;
张彬
-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1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诊治的1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结果:12例患者均以发热伴咳嗽咳痰起病,伴或不伴乏力、呼吸困难。其中6例患者有接触野生鸟类或家禽史。入院时白细胞多正常,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胸部CT提示炎症伴胸腔积液,7例伴部分实变。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结合临床表现及接触史以明确诊断。及时调整多西环素或莫西沙星及其联合治疗的方案后均好转出院。结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诊断困难,结合患者的病史、职业及鸟禽类暴露情况,对于肺部感染病原体不明的患者应早期行二代基因检测,指导临床精准化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
-
-
罗运山;
覃东翔;
张曼
-
-
摘要: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由于病原菌构成复杂,给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挑战。本例因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重症肺炎,入院时病情重,如何规范、有效、精准治疗,从而提高存活率就是我们临床医生常常需思考的问题。因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临床表现从轻症到爆发型都有,虽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不常见,但不积极治疗病死率高。目前的实验室条件下要做到精确诊断还是困难,而通过肺泡灌洗液及血液行高通量测序,随后实行“精准治疗”能极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
-
钱鸳鸳;
余钊
-
-
摘要: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常见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流血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而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衣原体肺炎的一种,属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该病原体不能通过常规的培养基培养,也不能用革兰染色检测,且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轻者表现为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重者可出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并发症[1]。
-
-
韩娜;
赵磊;
杨进
-
-
摘要:
目的分析24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24例作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组,另选取同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34例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胸部CT特征。结果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组年龄、住院天数、发热峰值均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组发热首发、畏寒、听诊湿啰音比例高于肺炎支原体组,而咳嗽、鼻塞流涕比例低于肺炎支原体组;鹦鹉热衣原体肺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嗜酸粒细胞计数(Eos)、嗜碱粒细胞计数(Baso)低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炎症指标CRP、IL-6、PCT、Neut%、Neu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4、0.921、0.914、0.834、0.673,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胸部CT相比,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组多表现为实变影、支气管充气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较少表现左下肺叶累及、磨玻璃影、支气管壁增厚、间质增厚、树芽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在发病年龄、最高体温上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炎症指标、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支原体肺炎,Eos、Baso较低,影像学多表现为实变影、支气管充气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较少表现左下肺叶累及、磨玻璃影、支气管壁增厚、间质增厚、树芽征。
-
-
杜伟;
龙运芝;
张程
-
-
摘要: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院外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具体致病病原体和耐药性在不同地方均有差异。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CAP最主要致病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血嗜血杆菌、衣原体及支原体,其中非典型病原体衣原体也成为我国成人CAP常见致病病原体。在世界范围内鹦鹉热衣原体也是导致CAP最常见病原体之一[1-2]。
-
-
苏晓飞;
唐晓鸿;
赵尚平
-
-
摘要:
鹦鹉热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是一种罕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且缺乏快速和准确的诊断方法,目前很少有临床病例报道,本文介绍了我院1例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成功诊断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成功治愈的患者。在该病例中所使用的ECMO管路连接方式为VV-V模式,这是湖南省首例也是国内首例使用VV-V ECMO成功治愈的重症肺炎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
宋晓波;
吴婷婷;
李凡
-
-
摘要:
鹦鹉热衣原体为不典型致病菌的一种,为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菌,鸟类为最主要宿主,为人畜共患病。本文报道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2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其中1例合并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行二代基因测序后明确病原菌感染,后经抗感染后肺部炎症吸收好转。通过病例分享,为临床医师在诊治肺炎的临床过程中提供参考,准确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尽早明确病原体,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达到精准治疗,为疾病的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
-
王佳丽;
刘健;
曹慧丹
-
-
摘要: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的一种长期被忽视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现报道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运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诊断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的病例2例。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偏高,严重时可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表现。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敏感性高,可以检测到其他传统手段无法检测到的病原体,为呼吸道感染的精确诊疗带来了重大变革,可以有效缩短病程,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
-
陈思宇;
隋卓君;
王占新;
李强;
陈艺;
王飞;
陈爽;
刘心怡;
严专强;
何诚
-
-
摘要:
【目的】探究由霍乱弧菌菌影(Vibrio cholerae ghosts,VCG)和纳米壳聚糖凝胶(Gel)组合制作的一种新型灭活衣原体疫苗复合佐剂是否可增强鹦鹉热衣原体原体(elementary body,EB)灭活抗原诱导动物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方法】将60只7日龄SPF鸡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为:EB+VCG+Gel组、EB+VCG组、Gel组和EB组。通过滴鼻途径免疫鸡群,免疫2次,每次间隔14 d,免疫后检测鸡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指数、CD4^(+)/CD8^(+)T细胞比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IL-10、IL-12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及攻毒后鸡喉头排菌量和肺脏的病理损伤程度。【结果】与Gel和EB组相比,EB+VCG+Gel和EB+VCG组IgG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指数、IFN-γ含量和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此外,与Gel和EB组相比,攻毒后第12天,EB+VCG+Gel组喉头排菌量极显著降低(P<0.01),攻毒后第7天,肺脏损伤评分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壳聚糖凝胶、VCG、灭活衣原体EB组合构成的新型滴鼻衣原体疫苗经鼻腔接种动物后可刺激动物机体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阻断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途径传播,防止鹦鹉热衣原体从动物向人群传播。
-
-
-
-
摘要: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消息,说一女子去宠物店后查出了鹦鹉热,什么是鹦鹉热?家里的宠物猫也可能出现鹦鹉热吗?重庆罗女士罗女士:鹦鹉热是感染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疾病,此种病原体主要在鸟类中流行。1894年在法国巴黎传播流行,由于当时的患者大多数有接触鹦鹉的情况,就把这种疾病称为鹦鹉热。
-
-
尹立子;
欧阳萍;
崔雪娇;
刘玮;
唐燕;
张潇雨;
高迎迎
-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肉鸡鹦鹉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类肉鸡呼吸道疾病.感染后的肉鸡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经空气传播感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鸟类、哺乳类动物以及人类.本试验以肉鸡的的肺脏和脾脏为材料,采用Buffulo Green Monkey(BGM)细胞培养法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其中脾脏的细胞培养阳性率为39.56%(36/91),肺脏的细胞培养阳性率为45.39%(69/152).通过种属DNA微点阵列成功鉴定了69份肺脏细胞培养阳性样品重点50份为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型DNA微点阵列结果表明鉴定为鹦鹉热衣原体的分离株的基因型为B型(30/45)和D型(15/45).本研究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从肉鸡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鹦鹉热衣原体,并用DNA微点阵列技术对其进行了基因分型,为肉鸡鹦鹉热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
-
刘杉杉;
黄秀芬;
姜良;
孙盈;
何诚;
李永清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家禽免疫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如何设计出只需接种单一剂量就可以防控多种疾病的疫苗。为了实现一针防两病(禽衣原体病和马立克氏病)的目的,本研究以火鸡疱疹病毒(HVT)为载体表达鹦鹉热衣原体多型外膜D蛋白(PmpD)抗原,构建同时抗禽衣原体病和马立克氏病的二价活载体疫苗。通过改造已经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HVT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克隆,使其表达PmpD基因,将重组的BAC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拯救病毒,获得HVT重组体(rHVT-PmpD).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感染rHVT-PmpD的CEF可知rHVT-PmpD表达了PmpD蛋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