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农业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2573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高教探索、现代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首届全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2007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委员会十周年会庆暨学术研讨会等;高等农业教育的相关文献由10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杰、孙翔、王广忠等。
高等农业教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2573篇
占比:98.78%
总计:83595篇
高等农业教育
-研究学者
- 李国杰
- 孙翔
- 王广忠
- 刘福军
- 靳占忠
- 马世青
- 刘志民
- 黄正泉
- 张松
- 张艳
- 杨思尧
- 韩惠鹏
- 张玉龙
- 本刊编辑部
- 田健
- 刘长江
- 李心光
- 毛达如
- 等
- 胡成功
- 胡金波
- 龚祖文
- 何忠伟
- 何贻赞
- 余中根
- 刘英
- 叶静华
- 吴维光
- 孙立群
- 孟智华
- 张敬尊
- 杨金土
- 秦莹
- 陈新忠
- 马传普
- 龚怡祖
- 万英平
- 任良玉
- 刘巽浩
- 刘胜洪
- 夏志学
- 孙科
- 张岳
- 彭冬阳
- 彭干梓
- 时赟
- 李兴奎
- 李双群
- 李强
- 李根春
-
-
易鹏;
吴能表;
王进军
-
-
摘要: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构建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新农科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对于履行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使命、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知农爱农为农素养相融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新农科课程思政建设,应当遵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和当然”的基本理路,并借鉴参考农业生产中环境分析、品种选择、耕种栽培、包装加工、产品销售的五步流程范式,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和原生内容中梳理育人元素,从而在源头上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天然”融合。此外,还需注重把握有与无、多与少、正与反、融与分四重关系,在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协调适中,从而实现最佳的课程育人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一门具体农科专业课程而言,可以按照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结果评价的实施路径,对课程教学进行全新开发和重构。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中国农业教育》创刊于1992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教育刊物,曾获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也是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国农业教育》聚焦中国各层次农业教育,常年开设以下栏目:高等农业教育、高教纵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并且,期刊会根据当前我国农业教育的焦点、热点议题,不定期组织专题专栏。
-
-
黄欢
-
-
摘要:
本刊讯4月22日,2022年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暨管理干部研修班于河南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方式进行,来自全国近百家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200余名代表参会。会议以“服务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建设新农科研究生教育新体系”为主题,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主办,河南科技大学承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社作为支持单位。
-
-
王凯
-
-
摘要:
一流学科: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获评A+,生物学获评A,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获评A-高校底色作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的华中农业大学,其前身——湖北农务学堂(19世纪末由张之洞创办),便承载着中国农业发展、改良和农业教育的使命.秉承这一使命,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集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高校农学院的部分系科之大成,逐渐成长为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并入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
-
-
-
摘要: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之一。百年积淀,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和“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李保国精神”,并称为“一逍路两精神”,指引着一代代农大人矢志不渝地奋战在学农、爱农、兴农路上,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
-
薛海波;
吴文良;
李明
-
-
摘要:
我国实施专门的高等农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为适应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高等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变化。高等农业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同步性,坚持“产学研”三结合办学发展道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观,借鉴外国农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实际状况。我国农业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高等农业教育方针策略,不断探索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使农科类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
-
王从严
-
-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
-
-
龚诞申
-
-
摘要:
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发展过程中,沈阳农业大学的历史源流基本是由南方和北方两大源流所融合.南方沈农的历史源流可以追溯到1927年在上海创办的劳动大学农学院,1932年停办.复旦大学农学院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大部分内迁至重庆北碚黄桷树镇建校后成立的农学院.当时大批人员涌入四川,尤其日本侵华战争的严重破坏,导致粮食、蔬菜和副食品等供应极其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1938年秋,复旦大学在重庆设立二年制的垦殖专修科.首批垦殖专修科学生入校后暂由理学院管辖,实行半农半读.通过这种教育方式,造就大批"耐劳刻苦、手脑兼全"的农业技术人才.时任代理校长吴南轩聘请前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院长李亮恭,负责创办垦殖专修科并任主任.1938年10月,复旦大学农学院开始正式招生.北方沈农的历史源流可以追溯到1906年成立的奉天农业学堂,其后屡经变迁直到1949年建立沈阳农学院,任命东北农业部副部长张克威为院长;1950年10月,沈阳农学院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改称东北农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南方和北方两大历史源流融合,成立了新的沈阳农学院,铸就了今天蓬勃发展的沈阳农业大学.
-
-
陈启军
-
-
摘要:
从历史纵深的发展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时期创办沈阳农业大学的艰难历程,梳理、厘清和总结沈阳农业大学建校70年特色办学经验及其实践探索.立足新发展阶段,沈阳农业大学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与指引,扎实做好在中国大地"顶天""立地""高质量发展"三篇文章,致力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特色办学的主要经验:坚持党对大学全面领导是扎根东北大地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关键要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坚持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办大学是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根本路径.未来沈阳农业大学的发展策略要以党建为引领,办中国特色一流农业大学;回归人才培养本真,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做好"顶天"大文章;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拓展"立地"新模式.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中国农业教育》创刊于1992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教育刊物,曾获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也是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国农业教育》聚焦中国各层次农业教育,常年开设以下栏目:高等农业教育、高教纵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并且,期刊会根据当前我国农业教育的焦点、热点议题,不定期组织专题专栏。在兼顾其他教育机构读者的同时,重点面向各类农业教育机构及其行政管理部门的师生、科研人员及管理工作者,力争使期刊成为“农业教育人才凝聚的阵地,农业教育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阵地”。
-
-
-
-
-
-
-
-
-
刘玉乐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与国际的接轨,农业机械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领域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如何应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目标,高等农业教育农机化专业面临着学科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和模式等方面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以改革来迎接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