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质吸收

骨质吸收

骨质吸收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口腔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2929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国际骨质疏松—骨与关节大会等;骨质吸收的相关文献由57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世凤、庞淑珍、李健慧等。

骨质吸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929 占比:99.68%

总计:63128篇

骨质吸收—发文趋势图

骨质吸收

-研究学者

  • 于世凤
  • 庞淑珍
  • 李健慧
  • 杨雁
  • 林野
  • 罗佳
  • 胡秀莲
  • 邸萍
  • 亚历克萨·赫梅吕奇科
  • 姜迪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小辉; 杜一帆; 刘艳; 王楠; 张璇; 王金锦; 何珊; 柳睿; 孙梅; 邓爱军; 马建民
    • 摘要: 患者女性,28岁。发现左眼眼球突出7个月余。患者发病时无眼红、眼痛等不适症状,故未到医院就诊。随着左眼眼球突出症状逐渐加重,发病6个月后才到当地医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4.2(矫正-5.50 DS=5.0),左眼视力4.2(矫正-5.50 DS=5.0),眼眶CT检查结果显示左眼眶内占位性病变(图1),门诊以左眼眶内肿物收入院。入院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眶肿物切除术,术后第1天发现左眼眼睑肿胀明显,眼球突出,球结膜下弥漫性出血,诊断为继发性左眼眶内出血,又急症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眶出血探查术。术后使用甲强龙5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 d,典必殊眼膏点左眼每天1次,巴曲亭2单位肌肉注射,弥可保500μg口服,每天1次等抗炎、止血及营养神经治疗。术后眼科检查见左眼视力无光感,眼睑肿胀皮下淤血,眼球突出,皮肤切口对合良好,左眼结膜下出血,角膜透明,瞳孔直径约8 mm,对光反射消失。术后10 d在当地医院行眼眶增强MRI扫描检查结果示左侧眼眶弥散异常信号影,考虑占位性病变合并出血并周围弥漫渗出性改变(图2);术后11 d行眼眶CT扫描结果示左侧眼眶肌锥内间隙肿物,考虑复发,左侧眼眶外上壁骨质吸收、破坏(图3)。
    • 王杨红; 李冬仙; 武会敏; 卫晓丽; 薛云韬
    • 摘要: 在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对牙齿重视程度的提高的今天,口腔种植牙已经成为牙齿修复的首选。牙齿由于外伤、牙周病、龋病无法修复等各种原因拔除后由于缺少咀嚼力的功能性刺激,牙槽窝周围的硬组织和软组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1,2]。就组织结构而言,唇侧骨板主要由束状骨组成,血液供应主要由牙周膜提供,当拔除牙齿时,其牙周膜也被去除;另一方面,它缺乏牙齿的咀嚼功能,唇侧骨板更有可能吸收萎缩。Schropp等发现,拔牙后牙槽嵴吸收在术后3个月颊侧的骨质吸收达到50%[3],舌侧的骨质吸收达到30%[1]。Nevins等[4]研究表明,拔牙后4个月牙槽嵴吸收程度高达3~5 mm。牙槽骨量的保存对于种植体的植入十分重要,骨量不足会导致种植体植入效果不佳,从而影响种植结果[5]。位点保存是一种为了减少牙槽骨吸收,增加牙槽窝新骨形成量,在拔牙术后立即进行的干预技术。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通常用于骨增量技术,因为成骨细胞和血管的生长缓慢增长,而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长迅速,它是指在骨缺损处利用高分子的生物屏障膜维持骨增加的空间,并借屏障膜阻止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和血管的生长。GBR是通过植入人工骨粉,再将胶原膜覆盖,以阻止软组织生长、诱导骨再生[6,7],位点保存就是应用GBR的技术进行骨量保存及再生。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前牙区拔牙和种植牙的患者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拔牙位点保存应用在口腔种植牙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 耿英楠; 俞哲元; 徐梁; 段惠川; 韦敏; 袁捷
    • 摘要: 目的 定量分析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者经颅骨重塑术后骨吸收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进行颅骨重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头颅畸形(Crouzon综合征)患儿14例,平均年龄7.7岁,给予改良monobloc截骨牵引成骨和颅骨重塑术.调取患儿术后1周(t1)及术后1年(t2)的头颅CT扫描数据,以Dicom 3.0格式保存后,输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的颅骨上采用ROI(region of interest)曲线进行定量研究.于重建的颅骨上选取术区的自体骨移植部分,标记为目的选区,读取该区域骨体积,Vt1作为成骨牵引前骨体积,Vt2作为成骨牵引后骨体积,以(Vt1-Vt2)/Vt1×100%作为骨吸收率.采用配对Student's-t检验对患儿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骨体积进行比较.结果 在14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发生了骨吸收,术后1年的骨吸收率为3.482%.术后1年与术后1周骨组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51,P = 0.410).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儿经颅骨重塑和牵引成骨术后1年时出现骨吸收,但骨吸收程度可以接受.因此,对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儿进行颅骨重塑和牵引成骨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可行的.
    • 摘要: 妈妈查出了乳腺癌,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有病友说要打“护骨针”,但我不太了解,请问有必要吗?浙江庞女士庞女士:人体的骨骼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破骨细胞主导骨质吸收,和成骨细胞主导的骨质重建,两者处于动态平衡过程中。当平衡被打破,就可能会出现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目前我们常提到的“护骨针”,通常指的是双膦酸盐类药物,代表药物如第三代唑来膦酸,它能特异地与骨质中的羟基磷灰石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质吸收。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型骨保护药物——地舒单抗,效果等同于“护骨针”,虽在国内上市时间不长,但在国外已经上市很久了。它能改善骨转移后的疼痛,而且较唑来膦酸显著延缓中重度疼痛加重时间,并减少阿片类强效止痛药的需求。
    • 梁峰; 吴敏节; 邹立东
    • 摘要: 目的: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 ~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间出现松动、脱落,累计存留率达97.2%.存留的312枚种植体中,上颌120枚、下颌192枚,其中直径为3.3、4.1和4.8 mm的种植体分别为5枚(1.6%)、115枚(36.9%)和192枚(61.5%),长度为8、10和12 mm的种植体分别为21枚(6.7%)、206枚(66.0%)和85枚(27.2%).上部修复体固位方式中,粘接固位为277枚(88.8%),螺丝固位为35枚(11.2%).负载5年后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平均吸收分别为(0.73±0.25)mm和(0.78 ±0.26) mm,近远中骨吸收程度与植入区骨质类型、种植体规格、修复基台角度、固位方式、临床冠-种植体长度比、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未显示有相关性(P>0.05).修复后主要的机械并发症有:修复体固位螺丝松动(8.6%)或折断(2.9%)、修复体上螺丝孔封闭材料脱落(11.4%)、修复体崩瓷(13.8%)及修复体脱粘(14.1%),其中仅修复体脱粘的发生率与修复时使用的基台角度(0°/15°)和修复体的临床高度这两个因素相关(P<0.05).结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单颗后牙缺失的修复病例中负重5年后,种植体周围的骨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完善的种植诊疗计划、规范严谨的临床操作以及定期的复查可能是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刘子歌; 张晨; 宋国瑞; 陈德胜
    • 摘要: 无菌性松动是指人工关节假体在无感染或外部创伤的情况下与骨骼之间发生松动,是初次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和翻修手术最常见的原因,充分了解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机制对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研究表明,磨损颗粒在无菌性松动发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重点探讨磨损颗粒在无菌性松动中的作用机制,阐述磨损颗粒产生的影响因素,介绍目前抑制或预防磨损颗粒生物学反应的药物疗法,以期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 邹斌华; 郑洁煌; 李晓娟
    • 摘要: 多核破骨细胞具有骨吸收功能,其过度活化会导致骨破坏.在多种刺激诱导下,破骨前体细胞在其表达的融合相关分子(如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破骨细胞多次跨膜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ATP6vOd2、E-钙黏蛋白、轻链钙调蛋白结合蛋白等)作用下,融合形成多核破骨细胞.由于破骨细胞融合过程对破骨细胞成熟及发挥骨吸收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基于调节破骨细胞融合相关分子的研究可为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诱导的骨破坏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本文对破骨细胞融合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骨破坏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 王佳; 路晶晶; 陈传俊; 倪成励
    • 摘要: 目的:通过诱导大鼠血清雌激素降低并叠加咬合干扰来观察大鼠髁突形态学变化,探讨髁突特发性吸收(ICR)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6周龄未交配且有正常动情周期的雌性SD大鼠40只,平均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卵巢早衰组、咬合干扰组、卵巢早衰叠加咬合干扰组。在实验前和实验第15日、第12周予各组大鼠采血并检测血清雌二醇(E2)浓度。第1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观察髁突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第15天及实验第12周卵巢早衰组和卵巢早衰叠加咬合干扰组大鼠血清E2明显降低。卵巢早衰组髁突软骨细胞核变小,细胞发育不成熟,层次变薄,排列紊乱,纤维化严重,软骨下成骨结构疏松,骨小梁减少;卵巢早衰叠加咬合干扰组髁突软骨纤维层明显变薄,表面粗糙,胶原化和增生明显,肥大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软骨下成骨结构排列稀疏杂乱,骨小梁减少。结论:卵巢早衰叠加咬合干扰可以导致髁突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