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物分布

产物分布

产物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10272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煤炭学报、炼油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4中国煤化工技术、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产业发展研讨会等;产物分布的相关文献由6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朝合、孙昱东、许友好等。

产物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0272 占比:99.83%

总计:110459篇

产物分布—发文趋势图

产物分布

-研究学者

  • 杨朝合
  • 孙昱东
  • 许友好
  • 刘忠文
  • 崔守业
  • 刘昭铁
  • 韩忠祥
  • 刘振宇
  • 张壮壮
  • 朱继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章佳文; 陈钦冬; 徐期勇
    • 摘要: 研究使用CaCO_(3)、CaO、Fe_(2)O_(3)、还原铁粉、Na_(2)CO_(3)5种金属催化剂对油漆板材进行热解,收集固、液两相产物进行产率计算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催化剂都有效提高了热解固相产物的产率,CaCO_(3)、Na_(2)CO_(3)以及还原铁粉可以增加液相产品产率.钛元素在所有催化热解固相产物含量均较高,可能造成潜在的环境污染.热解液相产物以酯类、酮类、醇类、酚类、酸类为主,并含有少量含氮类物质,CaCO_(3)、CaO、Fe_(2)O_(3)、Na_(2)CO_(3)均可以减少液相产物中酸类物质的含量.CaCO_(3)对于提升热解固液两相产物品质有较好作用.
    • 王江林; 林顺洪; 杨宇; 柏继松; 郭大江; 陈晔
    • 摘要: 为探寻轧钢油泥与聚丙烯高质化利用的途径,采用热重分析仪和管式热解炉,研究了轧钢油泥与聚丙烯不同混合比例下的共热解行为及热解产物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轧钢油泥与聚丙烯共热解过程中存在协同交互作用。随着聚丙烯掺混质量分数的增大,混合样品的活化能先减小后增大,但远低于两者线性叠加得到的理论计算值。此外,随着聚丙烯掺混质量分数的增大,一方面会减少气相和固相产物产率,增大液相产物产率;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液相产物中重质组分和含氧组分的相对含量。当聚丙烯掺混质量分数为0.75时,相比于理论计算值,液相产物中C_(20)~C_(30)组分和含氧类组分相对含量实验值分别降低了9.68百分点和8.60百分点;同时聚丙烯的掺混促进了轧钢油泥中羰基的裂解,使CO和CO_(2)产率实验值分别提高了7.18和4.86 mL/g。
    • 刘帆; 李烨; 张卫红; 龚文; 杨智; 江川
    • 摘要: 在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260万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中,以常压渣油与回炼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采用MLC-500 NH型高活性降烯烃催化剂,生产出低烯烃高辛烷值汽油。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柴油回炼后,产物中轻柴油和液化气收率分别降低了2.04,0.15个百分点,汽油、干气收率和转化率依次提高了1.32,0.11,1.29个百分点;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低,芳烃体积分数增加,研究法辛烷值提高了0.3个单位;催化剂单耗由回炼前的1.00 kg/t降至回炼后的0.94 kg/t。
    • 高飞; 牛长军; 朱家英; 刘综绪; 王坤
    • 摘要: 建立了燃气轮机进气喷雾冷却条件下燃烧室的一维层流预混燃烧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化学当量比、温度和压力下H_(2)O体积分数对火焰传播速度、火焰温度、燃烧产物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焰传播速度随H_(2)O体积分数升高而近似线性减小,采用进气雾化冷却技术时,可适当提高燃烧室中扩散燃烧所占比例,以此来稳定燃烧工况;火焰温度随混合气中H_(2)O体积分数升高而急剧降低,燃烧尾气排放中NO_(x)体积分数降低;CH_(4)燃烧过程中H_(2)O降低了O,H,OH自由基的体积分数,高H_(2)O体积分数下基元反应R38对促进CH_(4)燃烧的作用效果减弱,火焰传播速度降低.
    • 黄勇; 王宁波; 刘巧霞; 王武生; 刘丹; 张晓欠; 靳皎
    • 摘要: 在流化床加压热解装置中考察温度、压力、气氛和生物质掺混比等条件对西湾煤与秸秆共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0°C,0.3 MPa,100%N_(2)气氛条件下,随着生物质掺混比增加,共热解油产率先增加后降低,实验值均大于计算值;当生物质掺混比为30%(质量分数)时,共热解油的实验值达到最大(16.90%),高于计算值(13.05%);热解压力由常压升至1.0 MPa时,受高氢分压作用下较多的氢分子参与自由基的加氢饱和作用,共热解油产率先增加后降低,在0.3 MPa时共热解油产率达到最大(17.90%);100%(体积分数,下同)N_(2),100%CO_(2)和50%CO_(2)+50%H_(2)气氛下的共热解油产率分别为16.73%,16.55%和16.07%;与焦油相比,共热解油的密度变化不大,在元素中碳的质量分数由79.32%降低至71.80%,硫的质量分数由0.60%降低至0.31%,n(H)/n(C)增加;共热解油中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氧化合物的质量分数降低,酚类组分的质量分数增加,三环及以上的多环产物裂解为小分子化合物,油品质量得到改善。
    • 刘琰; 雍晓静; 张伟; 齐静
    • 摘要: 以费托合成装置副产的混醇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取样分析得到其经典组成,根据经典组成配制模型混合物,并按照m(模)∶m(甲醇)=0、0.05、0.1、0.5和1的比例加入甲醇制丙烯反应原料中。同时为满足MTP反应的进料要求,将混醇进行预处理,按照相同的比例添加至反应原料中,探究其部分替代甲醇制丙烯原料后对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混醇进料会改变MTP反应的产物分布,使催化剂使用寿命缩短。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产物中丙烯、C_(4)^(=)和C_(5+)质量分数逐渐减小,乙烯质量分数和双烯收率随之增加。
    • 宋亦伟; 赵勇; 张强; 徐猛
    • 摘要: 采用多产丙烯、异丁烯和低硫燃料油组分技术对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40万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将汽油加氢装置中的汽油切割塔塔顶轻汽油替代改造前的柴油送入提升管回炼。结果表明:在轻汽油回炼比为4.29%的情况下,液化气和干气收率分别增加2.18,0.31个百分点;液化气中丙烯体积分数较回炼前提高0.43个百分点;装置回炼轻汽油增产丙烯约1 t/h,获得的综合经济效益约12.8万元/d。
    • 王栋; 彭泽宇; 王骏; 梁丽彤; 张乾; 黄伟
    • 摘要: 选用一种次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格金干馏实验装置、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GC-MS)、气相色谱仪,通过考察添加不同含量的ZnCl_(2)催化剂对催化解聚产物分布、焦油组成、气体组成及半焦的影响,探讨添加ZnCl_(2)催化剂及催化剂添加量对原煤催化解聚反应的影响规律和可能作用机制。催化解聚产物分布结果表明,添加Zn基催化剂可促进煤热反应程度,降低半焦产率,提高焦油产率。Zn添加量为0.10%时对煤热反应过程的促进程度最高,焦油产率增加也最高,从原煤的12.05%增加至13.83%,其焦油组分分析表明,焦油中多环芳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幅度最大。结合气体组分分析,气相中H_(2)体积分数增加明显,而CH_(4)体积分数略有降低,C^(2+)等低碳烃类气体明显减少,CO,CO_(2)体积分数基本不变,表明在Zn基催化剂作用下,较小自由基更倾向于与一些大自由基碎片结合生成大分子焦油,而不是小分子气体。在此基础上,考察了0.10%Zn基催化剂添加对原煤提质分离所得的镜质组富集煤样的催化解聚效果,结果表明,原煤提质可显著提升焦油产率,镜质组富集煤样焦油产率达到16.17%,较原煤增加了4.12%,且Zn基催化剂添加可进一步提升镜质组富集煤样热解聚程度,进一步提升焦油产率至17.87%。
    • 段宏昌; 张磊; 马燕青; 吴章柱; 黄富
    • 摘要: 在3.5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中,以加氢渣油为原料,开展了加氢渣油降烯烃催化剂(牌号为LZR-50)的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与装置原使用的低生焦重油催化剂(牌号为LZR-20)相比,当LZR-50占系统藏量(质量分数)为70%时,汽油和总液体收率分别提高了2.04,0.40个百分点,油浆和柴油收率分别降低0.59,0.58个百分点,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低9.1个百分点,研究法辛烷值基本相当;该催化剂具有强的重油转化能力,优异的降烯烃能力,以及降低柴油收率能力。
    • 刘波; 郭新雨; 高新华; 杨晓娇; 何育荣; 郭庆杰; 张建利
    • 摘要: 为进一步调控产物分布,探究助剂改性对具有表面亲水性的Fe/HAP费托合成性能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制备了5%Fe/HAP-M(5%为Fe的质量分数,M=Na,K,Zn)催化剂用于费托合成反应,对比研究了K,Na,Zn等助剂改性对Fe/HAP催化CO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规律。结合TEM,XRD,H_(2)-TPR,CO-TPD,XPS,FT-IR,N_(2)物理吸脱附和接触角实验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碱金属助剂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表面亲水性,提高了Fe的分散度;增强了金属与HAP间的作用,抑制了Fe_(2)O_(3)的还原;在CO加氢反应中,与5%Fe/HAP相比,改性样品催化活性下降,二次加氢能力减弱,烯烃选择性增加明显,5%Fe/HAP-Na催化剂上烯烷比(O/P)由1.50提高至4.02;助剂改性后的催化剂均促进了C_(5)+烃的生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