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
风湿免疫病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52575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医学信息、中国医药指南、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风湿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暨第十八届风湿病学术大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第九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江西省骨质疏松学术会等;风湿免疫病的相关文献由50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娜、滕红丽、姚瑶等。
风湿免疫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2575篇
占比:99.49%
总计:52845篇
风湿免疫病
-研究学者
- 李娜
- 滕红丽
- 姚瑶
- 梅之南
- 王红
- 陈天红
- 马祝悦
- 付益民
- 何岚
- 何瑶
- 倪远飘
- 冯瑞
- 刘宝玲
- 刘家昌
- 刘晓敏
- 刘章来
- 刘芳
- 吴文英
- 周小莉
- 姚血明
- 张壮
- 张妍
- 张宏伟
- 张细凤
- 张英飞
- 徐舒
- 方芸
- 曾沛英
- 李海燕
- 李默
- 束庆
- 杨岫岩
- 杨旭丹1
- 杨晶
- 林丽慧
- 漆翔宇1
- 王亚玲
- 王婷
- 王晓静
- 王景昌
- 王芙蓉
- 祖晓满
- 纪伟
- 罗静
- 考希良
- 苏茵
- 赵学刚
- 赵淑娟
- 路晓燕
- 邵娥芬
-
-
刘春红;
张欢;
吴斌
-
-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若经两种以上传统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超过6个月,或联合靶向生物制剂治疗超过3个月,病情仍处于高疾病活动度的类风湿关节炎则定义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并不少见,治疗极其棘手。本文回顾了1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经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或艾拉莫得,甚至生物制剂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均未能有效缓解疾病活动度,采用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后病情逐渐缓解,并实现达标治疗。本文通过文献复习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和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机制。并在总结本例患者的治疗经验基础上,提出托法替布是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一种新选择,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
熊川;
周小莉;
尹千璐;
郑宇航;
廖为翔
-
-
摘要:
目的:观察黄马酊联合九华膏治疗风湿免疫病性下肢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两组均给予原发病常规治疗,创面局部处理治疗组予以黄马酊联合九华膏外用。结果:两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大小、创面量化积分均减少,愈合率提高,疼痛评分降低,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hs-CRP下降,血清VEGF、bFGF水平增加(P<0.05),治疗组hsCRP低于对照组,血清VEGF、bF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黄马酊合九华膏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黄马酊联合九华膏可促进风湿免疫性下肢慢性创面修复,减轻疼痛,缩短治疗时间。
-
-
罗小芳;
沈桂芬
-
-
摘要:
甲襞微循环检测(nailfold videocapillaroscopy,NVC)具有无创、安全、直观、可量化、便于随访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Maricq等[1]开始将NVC应用于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而自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将“NVC异常”写入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分类诊断标准中以后[2],NVC逐渐成为越来越多风湿病学专家的主流检测手段之一。本文将对NVC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
邹光美;
黄朝任
-
-
摘要: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不仅具有免疫学作用,而且还具有造血、骨骼代谢和组织再生等功能。炎性细胞因子IL-6基因多态性可通过影响机体自身和其他细胞因子的转录和表达,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IL-6基因多态性研究成为心脑血管、血栓、肝病、风湿免疫、癌症等多种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对IL-6的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
郑淑锋
-
-
摘要:
纤维肌痛(F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综合征,属于风湿免疫病。其特征为广泛的肌肉骨骼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常伴有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障碍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多个关节周围压痛点,常见的疼痛区域为腰部、颈部、肩部以及臀部。病因: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病因至今未明且病理生理不清楚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敏感化、免疫紊乱、遗传等有一定的关系。
-
-
王君雅
-
-
摘要:
目的分析患者在发生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后的临床表现,并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结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结合环孢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发生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后的临床表现,并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及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生活功能、精神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结合环孢素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该治疗措施可行性较强。
-
-
廖焰;
徐浩东;
刘瑞华;
吴亨博;
周新尧;
何菁;
唐晓颇;
姜泉
-
-
摘要:
正邪理论与现代医学对人体免疫病理生理功能的认识有许多相通之处。“正气”抵御外邪、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能力与现代医学免疫系统防御、监视功能相似;“邪气”在病原体致病和免疫失衡致病中均有体现,不同“邪气”病机演变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湿、风、痰、瘀为风湿免疫疾病发病关键,湿邪痹阻可使患者炎症程度提高,风邪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1β升高关系密切,痰瘀提示疾病病程迁延、活动程度高。深入探讨中医正邪理论与免疫稳态的关系,既是用科学语言阐释中医核心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又是启迪免疫相关疾病的科研与临证。
-
-
樊勇;
耿研;
赵娟;
张卓莉
-
-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近些年肿瘤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突破,但由于其亦可引发正常组织/器官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从而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 AEs)。ir AEs与风湿免疫病发病机制相似,因此可模拟大部分的风湿免疫病,如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肌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早期诊断、及时干预这类ir AEs对于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就ICIs使用过程中所致风湿免疫性ir AEs的表现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管理加以综述,以期借此加强临床医师对这类ir AEs的认识及处理。
-
-
熊晓夫;
田雪珂;
秦智莹;
杨晶;
张晓坚
-
-
摘要:
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病中应用广泛,表现出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且血药浓度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呈较高的变异。治疗药物监测(TDM)可通过检测生物制剂的血药浓度和抗药物抗体指导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但因缺少指导性文件尚未常规开展TDM。本文从风湿免疫病治疗领域生物制剂的现状、药动学特点、TDM的常用生物分析方法及生物制剂开展TDM的临床研究等方面概述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制剂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
-
武剑;
冬梅;
王彦;
金淑霞;
韩杏梅;
薛飞
-
-
摘要:
目的:分析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对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进行诊治的风湿免疫病84例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方法诊治,治疗组运用生物制剂,对比两组患者诊治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发热、疼痛、皮肤黏膜症状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患者自身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化验指标相比之前也出现显著的降低.治疗前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风湿免疫病治疗过程中使用生物制剂,其不但能够更好的控制临床并发症,同时也提升了治疗的有效率,可在临床践行推广.
-
-
于薇
- 《第四届国际瑶医药传统医学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是瑶族民间流传久远,对风湿免疫病治疗有较好效果的瑶医常用外治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瑶医特色庞桶药浴疗法是瑶医常用的外治法,是将采集的新鲜草药,放入大口锅中煎煮,药液煮沸后20~30min,趁热倒入特制的大木桶中,加冷水适量,保持水温在38~42°C进行洗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文章主要介绍该疗法的特色、优势、技术操作规范、作用机制及其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
-
-
-
杨利娜;
王晓寒;
赵金豹;
王雪利;
李庆娜
- 《2016年河南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风湿免疫病,实质上就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对于多个脏器的损伤较大,尤其是血液系统.风湿免疫病主有类风湿关节炎(R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对血液系统产生的影响呈现多样化,主要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贫血,对于血液系统有着严重损害.本文主要针对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治疗方法.
-
-
-
-
LUzhao;
卢昭;
ZENGshengping;
曾升平
-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2013年
-
摘要:
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辨治多遵《黄帝内经》之旨,从风、寒、湿立论,曾升平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理论,提出风湿免疫病基本病因病机不外乎"毒"、"瘀"、"痰"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临证多以清热解毒之法,迅速控制症状,常用五途排毒法,即宣肺、发汗、疏肝利胆、利尿、通便等五种途径给毒邪以出路。多数风湿免疫病会出现血管炎症损害,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等最为常见。据此,论治应多从瘀血角度思考,活血化瘀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基本法则。关节晨僵、变形、活动不利、皮肤变硬,乃是“痰”作祟。“痰”亦为有形之病理产物,相当于西医的肉芽肿,最终引起关节变形、皮肤变硬。故燥湿化痰应贯穿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始终。基于上述认识,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当以治毒、治瘀、治痰为重中之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