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05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对消化系统淀粉样变性疾病进行了研究。淀粉样变性是由β-折叠片段结构具有刚果红染色特征的淀粉样蛋白在细胞外沉积引起的疾病。1854年Virchow发现沉淀在组织中的一种物质,在接触碘和硫酸之后呈现与淀粉相似的颜色反应,故名为淀粉样物。生化研究表明,淀粉样物质实为蛋白质。
  • 摘要:类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于1907年Oberndorfer首先描述并命名本病。它起源于APUD系统中的肠嗜铬细胞Kultschizsky细胞,此种细胞来源于胚胎的神经嵴细胞。因为类癌细胞有嗜银性,又称为嗜银细胞瘤。因为类癌能产生许多肽类和胺类生物活性因子,故又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的组织结构与癌类似,但发展缓慢(病程在10~40年间),有良、恶性之分,且极少转移,这些与癌不同,故称之为类癌。本文介绍了消化系统类癌的病因病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
  • 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于1979年首先Risdall等报告。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渐进加重,并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也是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rn 本文所介绍的该病患者病史概况和最后断为高龄男性。本病极为少见,一般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而继发性中常与急性严重感染或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例可能主要侵犯肠道而呈现周围性的消化道出血为特征。临床无特效治疗方法。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症治疗为辅。本病如呈爆发性经过者常在4周内死亡。原发性HPS多早期死亡,继发者尤其是细菌相关性HPS愈后良好,但病毒相关性尤其EB病毒引起HPS的愈后极差,约50%死亡,故应对本病要有高度的重视。
  • 摘要:C1酯酶抑制物(C1INH)缺乏症,亦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为杂合体方式遗传,约80%有家族史。rn 本文报告的一例患者虽无明确家族史,但有比较典型病史,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清补体水平、总补体的活性、C1INH含量均明显下降,C1INH功能明显减弱,故诊断明确。所幸其多为单发消化道症状,喉头水肿从未发生。该患者于确诊后口服丹那哇600mg qd后腹痛、肿胀未再发生,一般情况良好。目前已减量为200mg qd,疗效满意。
  • 摘要:临床上腹痛症状很常见,针对腹痛的诊断应考虑以下几点:腹痛病程的长短、起病的缓急及诱因、腹痛的部位、腹痛的性质、腹痛的伴随症状、腹痛与体位的关系。rn 本文报道的一病例特点:中年女性,慢性病程,间断脐周腹痛,伴贫血。查体:贫血貌,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腹部CT、胶囊内镜、小肠镜提示小肠病变。结合患者胃镜、肠镜、CT等检查结果,考虑疾病定位于小肠,根据患者病史长,一般情况较好,无结核中毒症状等基本可除外小肠肿瘤及结核,小肠克罗恩病可能性大。小肠疾病因其在消化道中的特殊解剖位置使得以往小肠疾病的诊断存在盲区。随着胶囊内镜、小肠镜等检查手段的出现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不再困难。对于考虑肠道疾病但胃镜、结肠镜检查正常的患者应尽早行小肠方面检查以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通过本例可以看出积极开展小肠疾病方面检查对于尽早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减少病人痛苦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一组病因未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成熟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伴有多脏器损害的综合征。本文结合一例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观察对其诊断标准及经过进行了探讨。
  • 摘要:慢性腹泻、黏液血便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uc),但是,仍需要与多种疾患进行鉴别,包括缺血性肠病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患以及一些少见病。本病就是其中1例。该例患者曾经在外院就诊多年,按照溃疡性结肠炎诊疗,症状不能缓解。最终经骨髓活检明确诊断,再次结肠镜及病理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因此,临床上应该注意鉴别诊断。
  • 摘要:由食管狭窄引起的吞咽障碍性疾病的鉴别诊断,除了食管的本身病变以外,还应考虑到食管的压迫性病变,如纵隔病变、心血管疾病、甲状腺肿大和脊柱病变。胸段食管位于后纵隔,各类型纵隔肿瘤如体积较大,均可压迫食管而引起吞咽困难,并可伴有失音和咳嗽。rn 本文报道的该例病人以“吞咽困难11天”入院,入院前2个月感冒后持续干咳,先后行胃肠造影、胸片、胸部CT等检查,发现食管占位性病变和纵隔淋巴结肿大,首先考虑为食管中段癌,后经超声胃镜检查考虑食管中段狭窄为纵隔肿物外压造成,结合入院后发现Pro-GRP和NSE两项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提示应该以这两项指标为线索,查找纵隔占位性病变、淋巴结肿大和肺部病变的原因。
  •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近些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日渐增多,对PBC的认识程度也不断提高。此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主要累及肝内胆管系统,男女发病比例为1:7-9。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以往认为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但目前认为感染、细胞病变均可能是PBC的发病机制,临床上早期无症状病例占70%左右,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rn 本文回顾分析了一例患者9年的诊疗过程,重点仅着眼于鉴别引起ALT升高的常见原因,而忽略了一些少见疾病,且未注意到体格检查。以致漏掉了脾脏肿大这一重要体征。在长达9年ALT持续波动不正常的情况下,并未检查血清、胆红素、γ-GT, ALP,也没有考虑到诊断PBC的可能,此点,应深刻引以为训。
  • 摘要: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变化多且无特异性,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报道的以例男性患者在术前据临床表现及一系列辅助检查皆未确诊。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术前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狭窄,胰头癌。因胆道疾病引起的慢性胰腺炎的病变主要在胰头部,易合并阻塞性黄疽,该病例诊治经过提示,临床上遇到病史较长的“良性”梗阻性黄疽者,影象学检查发现胆总管下段狭窄、胰头部有占位性病变者,应想到慢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必要时剖腹探查,既可解除胆道机械性梗阻,又可明确诊断。
  • 摘要:本文报道的一例患者入院前22天因发作性右下腹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二天,又出现持续性右下腹痛,呈阵发性加剧,伴有黑便及反酸烧心等症状,每日解黑色稀便5-6次,无腹胀。为明确诊断,行剖腹付探查术,手术所见:阑尾残端愈合良好,距离屈氏韧带35厘米至210厘米小肠见11处肠壁阶段性增厚,距离屈氏韧带210厘米处小肠小肠肠管增厚充血严重,肠腔窄。术中切除部分病变严重肠管。术后病理:小肠粘膜节段跳跃性溃疡,部分有裂隙状趋势,间质明显充血水肿,可见隐窝脓肿,局部腺体呈轻度异性性,血管周围炎及局灶小脓肿形成。符合克罗恩病。术后患者情况:腹痛明显缓解,血常规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先给予先艾迪沙口服,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痛缓解,但白细胞总数明显下降,后停艾迪沙。给予英夫利希单抗治疗,目前患者体温正常,无腹痛腹胀,无黑便,复查血沉、血常规正常。
  • 摘要: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家族史,基因定位于13q14.3。WD常发生于青春期,主要病理变化为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精神改变、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形成。铜代谢障碍是WD发生的重要环节,曾先后提出5种学说:胃肠对铜吸收过多;血铜蓝蛋白异常;胆道排铜障碍;溶酶体缺陷;异常蛋白存在。其中以溶酶体缺陷和异常蛋白存在两学说较被人们接受。本文结合一例患有该病的患者,对其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了阐述。
  • 摘要: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临床上比较少见,1945年始有病例报道,1954年采用HVOD的名称。本文结合一例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等进行了阐述。
  • 摘要:血管瘤是一种良性错构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少发生在内脏,一般认为本病源于中胚层的胚胎残余,血管内皮细胞增大导致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之间产生异常交通或扩张,组织学显示厚壁或壁厚薄不均,扩张并充满血液的动静脉组织,小肠血管瘤主要源于粘膜下血管从及淋巴组织,部分来源于浆膜下血管,可累及粘膜层、肌层、肠系膜,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具有畸形和肿瘤的双重特征。本文结合的一例女性患者患有血管瘤的病例对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
  • 摘要:白塞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的结缔组织疾病。该病以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钻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但也可累及胃肠道从食管起至结肠的任何部位。肠道溃疡以回盲部最多见。消化道症状出现在许多发作期患者。症状以右下腹痛为最常见,可伴有局部压痛和反跳痛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本文对一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对其诊断及治疗体会进行了总结。
  • 摘要:腹膜恶性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间皮细胞的肿瘤,为罕见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长到一定大小或累及胃肠道后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厌食、恶心、呕吐、便秘、体重下降。本文结合的一例男性患者患有腹膜恶性间皮瘤的病例,对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
  • 摘要:Ménétrier病(MD)是以胃黏膜皱璧粗大肥厚为突出特点,伴有低蛋白血症和胃酸减少的罕见疾病,也被称为胃黏膜巨大肥厚症、肥厚性增生性胃炎等。M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CMV或Hp感染、TGFα过表达所致EGFR信号传导增强与本病密切相关。典型的病理变化是胃黏膜皱璧粗大肥厚,病变突出在粘膜层,胃小凹增生延长,迂曲囊状扩张,可伴泌酸腺萎缩。rn 本文介绍的一例男性患者病程初期曾行深凿活检,有类似Ménétrier病的小凹及腺体改变,支持上述观点。但因患者胃排空障碍明显,不能除外恶性病变,故手术治疗。
  • 摘要:烟雾病(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ICA)、远端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这些异常扩张的血管在脑血管造影上表现似“烟雾状”。病理学特征为狭窄段血管内膜增厚、内弹力层不规则扭曲和折叠、中层平滑肌变薄或缺失。本文对一例疑似患有烟雾病及的女性患者进行了进行临床观察,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了阐述。
  • 摘要:脾囊肿罕见,可分为真性囊肿与假性囊肿二种。真性囊肿又可分为表皮性、内皮性及寄生虫性等,本文对一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脾脏皮样囊肿的男性患者进行了观察,本例为皮样囊肿。假性囊肿可区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本例病前无脾肿大与腹部外伤史,可排除脾假性囊肿的可能性。临床上遇到左上腹囊性包块患者,应对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除了想到常见的胰腺假性囊肿外,应考虑脾囊肿的可能性,不应完全依赖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免误诊误治。
  • 摘要:本文对Behcet病的胃肠道病变及其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Behcet病(BD),又称Behcet综合征(BS),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性疾病。该病于1937年由土耳其皮科医生Behcet氏首先报道。其临床基本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口腔痛性溃疡和(或)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病变;可伴有关节、胃肠道、神经、心血管、肺、肾等多系统病变。疑似Behcet病的胃肠道病变经综合判断尚达不到上述诊断标准者,需进行鉴别诊断,通常需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和肠结核进行鉴别。
  • 摘要:本文对功能性胃肠病诊断难点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功能性胃肠病(FGIDs)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虽反复检查但缺乏结构或代谢异常或能解释症状的证据。随着现代技术和神经胃肠病学的应用科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功能性影像学、心理学和药理学等领域知识的更新和互补,对肠道和肠神经系统的互动以及肠道与远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沟通机制有了深入的研究,使人们有可能较好地理解胃肠系统功能和功能障碍的机制。对FGID的认识已经从“有胃肠道症状但排除代谢、感染、肿瘤、结构异常后的排除性诊断”发展到“个体内高度整合的生物行为系统的紊乱”。2006年罗马Ⅲ在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中,提出了新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但临床上仍然面临诊断的难点,并存在相应的问题。
  • 摘要: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病症,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消化道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某些隆起性病变后部分病灶出现即时出血或术后当天或数天血痴脱落后出现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急症。多数消化道出血用药物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但有部分病例仅依靠药物很难奏效,尤其血管裸露、老年、有高血压病史者,出血的预防和治疗难度更大。此时铁夹的应用对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出血显示出了独到的优势。本研究在胃肠镜下应用钛夹预防和治疗胃肠道出血共142例,对其预防及治疗体会进行了总结。
  • 摘要:胃镜检查术并发鼻出血临床上非常少见。胃镜检查术时并发鼻出血的可能机理是:在胃镜检查时受检者情绪剧烈波动,思想恐惧,胸腔内压力骤然增高,动脉系统压力也随之增加,另因鼻粘膜易出血区解剖学因素和某些病理性原因如鼻粘膜糜烂等,容易在胃镜检查时出现鼻微动脉一过性出血。当检查结束后病人思想放松,胸腔内压力解除,动脉系统压力也随之缓解和局部压迫止血的作用,所以鼻出血很快停止。本研究采用电子胃镜检查术对过性鼻出血3例进行了分析。
  • 摘要:酸相关性疾病是指一类与胃酸攻击作用密切相关的上胃肠道疾病,包括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难治性酸相关性疾病无标准定义,指凡经标准剂量及疗程的抑酸治疗失败者。本文探讨了酸相关性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策略。
  • 摘要:本文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进行了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引起的胰腺肿大,胰管变细的胰腺炎,伴γ球蛋白增加,高IgG血症或自身抗体阳性,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为特征的疾病。可同时伴有全身性胰外病变,如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唾液腺炎、腹膜后纤维增。中、高龄男性多发,以无痛性黄疽、轻微腹痛、糖尿病起病,临床类似胰腺癌、胆管癌、胰管结石,尤其限局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极重要。对激素反应良好,可避免探查。反之也有延误手术时机者,避免过度使用。此点国际上尚有争论,预后不明。
  • 摘要: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的一种,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大多数无症状,最早期症状可以表现为腹泻,也可有出血、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等,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与直肠可有多发性腺瘤,息肉数从100到数千个不等,常密集排列,多数有蒂,结肠镜活组织检查可以确诊。rn 本文报道的该患者有长期的腹泻、脓血便、腹痛的病史,由于没有行肠镜检查确诊,单纯应用抗炎对症治疗,使病情长期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治。因本病的诊断依赖于结肠镜的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因此,凡是遇到长期慢性腹泻脓血便的病人,应尽早行全结肠镜的检查。
  • 摘要:急性胰腺炎为临床常见急症,分为轻、重二型,轻型占85%-90%,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良好,属自限性;重型占10%-15%,指急性胰腺炎伴有脏器功能障碍,出现坏死、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血钙低于1.87mmo1/1> APACHE Ⅱ评分在8分以上,Ranson评分,其病理表现为胰腺的坏死性出血性炎症,病变波及胰周组织,临床症状危重,病情凶险,虽经多年努力,至今仍有高达20%-30%的病死率,是临床上最棘手的内外科急症之一。rn 本文报道的一例男性患者有腹腔积液,进行性血钙降低,入院后应尽早摄胸部x线片,行腹部B超,早期发现胸腔积液和/或腹腔积液,对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摘要:自腹部彩超普及临床以来,肝囊肿与多囊肝已属临床常见疾病,两者有时难以区分。肝囊肿为肝内某个胆小管,由于炎症、水肿、瘢痕或结石阻塞引起分泌增多或胆汁潴留所致,多为单个。先天性多囊肝为多个、无胆汁潴留,多伴有肾脏或其他脏器的多囊症。rn 本研究采用囊腔内置管引流、反复无水酒精冲洗法对一例男性患者治疗钧余天,囊肿闭合,患者痛苦小,易接受,疗效可靠,随访3月并1年后复查未见复发。
  • 摘要:本文报道的一例患者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累及消化系器官,导致患者反复发作性腹泻、发热,病程长达4年,为明确病因患者也接受的手术探查,但术后病理为炎性渗出性改变,经仔细追问病史及查体,结合患者病理变化,首先考虑风湿免疫病,请专科会诊得以诊断,经免疫调节剂雷公藤多普片治疗疗效显著,更支持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本例患者提醒从事临床工作的同仁系统性疾病包括血液系、内分泌、神经系、结缔组织疾病均可累及消化系,出现腹痛、腹泻等一系列消化系症状,应引起注意。
  • 摘要:溃疡型结肠炎是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但是可以向近端蔓延,以至遍及全结肠。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多数病人病程反复发作,发作间期症状可以缓解;少数病人首次发作后病情可以长期缓解,可以持续10年之久,这类病人一般属于轻型。也有少数病人症状持续,病情活动不缓解。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粘液便或黏液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也可以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另外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血便的患者。结合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皮肤、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本文对采用中药治疗溃疡型结肠炎的治疗体会进行了总结。
  • 摘要:本文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中医的辨证治疗和西医的辨病治疗,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的医疗检查设备,不仅可以明确西医诊断,向患者说明病情,同时可以观察一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中药治疗的疗效。文章结合一病例,对中医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的体会进行了总结。
  • 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水肿增厚为特点。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因胃流出道梗阻而急性起病,也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有患者出现肠梗阻、腹水等症状。可表现为急性起病,也可以持续多年,随病变累及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本文报道的一病例的体会是内镜医生在做胃肠镜检查时,遇到胃肠私膜出现出血、水肿、糜烂等异常表现时一定要多点采取活检,并注意活检要有一定深度。
  • 摘要:原发于胃的内分泌肿瘤十分罕见,占整个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2%-6%。在所有胃癌中,内分泌肿瘤仅占0.1%-0.90/。其中原发于胃的神经内分泌癌更为罕见。胃神经内分泌癌为类癌的一种、高度恶性,以中老年人多见。rn 本文报道的一例男性患者以反复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因患者有脑梗塞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史,胃镜检查前曾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并出血。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经活检标本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应注意与胃未分化癌及低分化腺癌鉴别。结合大体、组织形态及其临床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以诊断胃神经内分泌癌。正确的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本例患者,因拒绝行外科手术治疗,为预防再次出血,减轻肿瘤负荷,在胃镜下行肿瘤分步分期高频电切除术,肿瘤残端用氩气刀灼除。手术顺利。
  • 摘要:MM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系统肿瘤,大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和造血系统肿瘤的100%。过去曾被认为较少见,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病的主要发病年龄为40一-70岁,男、女比例为2:1。本文结合的一例男性患者患有血液系统肿瘤的病例,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总结。
  • 摘要:Menetrier病以胃黏膜皱襞粗大肥厚为突出特点,伴有低蛋白血症和胃酸减少,也被称为胃黏膜巨大肥厚症、肥厚性增生性胃炎等。该病罕见,目前我国MD的文献报道多为个案。本研究对中文文献报道中的病例进行了汇总分析,旨在探讨国人MD的临床特点及分析我国对该病的诊治现状。
  • 摘要:消化科与肝脏病医师遇到肝功能损害伴发热的患者,用常见病难以解释时,应考虑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及时行有关检查,以免误诊误治。本文结合一例患者,对嗜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阐述。
  • 摘要: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属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特殊类型,易被误诊。近年来,炎症性肠病例数逐年上升,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与小肠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防误诊。本文结合一例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患者,探讨了提高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摘要:1982年澳大利亚病理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一种叫幽门螺杆菌(Hp)的弯曲形或S形细菌,随后,Warren和他的同事Marshall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些细菌与胃黏膜炎症密切相关,他们随即在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中,以给编辑书信的形式发表了他们的研究。Hp的发现是医学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对许多临床疾病特别是对上胃肠道疾病重新认识的里程碑,因而Hp发现者Warren和Marshall荣获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本文对幽门螺杆的研究从认识到再认识以及Hp感染涉及多系统和多学科疾病进行了阐述,探讨了Hp与胃肠道外疾病关系。
  • 摘要:胰源性腹泻是由于各种胰腺疾病引起的腹泻,一般归属于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定义:排便频率增加伴有性状改变,多同时伴有紧迫感与腹部不适。腹泻分为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特殊的物质-胃肠激素、动力腹泻。本文结合四例病人,对上述几种腹泻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阐述。
  • 摘要: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急症,诊断和治疗已有国内外的指南和共识意见,可作为临床医师遵循的原则。但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些少见疑难病例,诊断困难,治疗处理特殊。本文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少数较难诊治病例进行了总结。
  •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UC)或是克罗恩病(CD),多呈慢性迁延过程,症状扰人、难以治愈、影响生活质量。常规的药物治疗如5氨基水杨酸(5-ASA)、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的反应率约仅70%~80%,缓解率约仅50%左右。一般临床试验中报告的缓解率也约仅半数,余者常持续活动、反复发作、治疗十分棘手。本文深入研究了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经验与新的共识意见逐渐丰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摘要: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血管功能或形态变化等原因所致的肠壁血液灌注不良而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是临床上严重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不容忽视的消化系统严重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rn 本文探讨了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多年来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造成延诊误诊机会较多。一旦发生广泛肠坏死,其预后凶险。采用迅速而有效的检查手段,及时作出明确判断,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胃肠道粘膜是一个重要屏障,尤其是小肠粘膜的代偿能力更差。其功能障碍将引起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故对本病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尤为重要。
  • 摘要:小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临床甚少见,一般原因常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空回肠憩室炎、溃疡及肿瘤等。小肠憩室没发生并发症前常无症状,且空肠憩室较回肠多见。并发症常有憩室炎、出血、穿孔或梗阻。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常是小量慢性出血,偶见大量出血。rn 本文分析了一例男性小肠出血,且在回肠末段出血,临床上罕见。虽给予对症治疗,但因为憩室小血管破裂,致大量出血不止,病人出现休克状态,给予大量输血、输液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为减少误诊率,应尽可能进行必要检查,如胃镜、结肠镜检查,两者可排除上消化道与结肠病变。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小肠镜检,仿真内镜及胶囊内镜,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显像对诊断小肠出血有效。一旦明确病变,应尽快手术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 摘要:疑难疾病的诊断,除常规诊断手段外,需借助先进的基础研究手段,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对基础科学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有效的敏锐地捕捉临床有价值的发现,并提供给基础研究者。本文结合一例病例对血管淋巴滤泡增生性淋巴结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介绍。本研究发现COX-2在血管淋巴滤泡增生性淋巴结病中的关键作用,证实COX-2是由异常浆细胞产生;率先将COX-2抑制剂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成功。
  • 摘要:本文所报道的一例食道粘膜隆起待查患者,行全麻下颈部肿块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切口消毒,铺巾,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依次分离各层组织,可见一肿块质硬,与食管及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切除部分送冰冻示食管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肉芽肿性表现,符合结核。颈部食管平滑肌及纤维组织中可见肉芽肿性病变,中性见少量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可找见阳性杆菌,符合结核。
  • 摘要:本文所报道的腹膜恶性间皮瘤(MPM)是罕见的腹膜原发性肿瘤。本例的临床表现典型,依据剖腹探查、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所得出的诊断比较明确,对于提高对这一罕见病的认识有所裨益,提示在对有腹痛、腹胀、腹水等症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到原发于腹膜的这一恶性疾病。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腹膜恶性间皮瘤,联合应用培美曲赛和顺铂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本文对一男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紫瘢,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平坦,全腹压痛,部位不固定,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活跃,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并对其超声诊断进行了描述。
  • 摘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名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胆管囊肿、特发性胆总管扩张,上至肝内胆管下至十二指肠壁段的任何胆道均可发生。病变的胆总管部分呈囊状或梭状扩张,伴或不伴肝内胆管扩张,多见于婴幼儿,约有2 00/到成年才发病,以女性患者多见。rn 本例因患者为年轻女性,未婚,该患者亦不愿接受手术治疗,为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正常完成学业,故突破以往治疗方式,在FRCP结合胆管内超声明确诊断后,行胆胰管支架内引流术,对胆源性胰腺炎及胆总管囊肿进行了有效治疗,术后随访证实,疗效确切,达到短时间内缓解症状、快速彻底减压的目的,为择期手术创造了条件,为此类疾病的内镜治疗进行了有效探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