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慢性创面

慢性创面

慢性创面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47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5464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护理研究、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八届学术大会、第十四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烧伤创疡学术会议、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等;慢性创面的相关文献由137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绍宗、姚昶、石冰等。

慢性创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2.50%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5464 占比:97.33%

总计:15888篇

慢性创面—发文趋势图

慢性创面

-研究学者

  • 陈绍宗
  • 姚昶
  • 石冰
  • 付小兵
  • 周琴
  • 李学拥
  • 李金清
  • 陆树良
  • 刘宏伟
  • 韩春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其静; 杨伊春; 雷微; 杨莹; 余江; 夏婷婷; 张萌; 章涛; 张潜
    • 摘要: 背景:糖尿病皮肤溃疡是糖尿病的难治并发症之一,发生后迁延不愈。以往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和炎症免疫调节能力,并且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主要是通过旁分泌效应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外泌体等,发挥组织与创面修复作用。因而可使用生长因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及外泌体等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以直接或间接机制对伤口愈合产生积极影响。目的:总结生长因子、条件培养基和外泌体等促进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机制、应用效果,以及无细胞治疗在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Diabetes,Diabetic foot,Diabetic foot ulcers,Chronic wound,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free,Exosomes,Growth factors,Conditioned mediums,Wound healing,Tissue repair,Angiogenesis,Regeneration,Biomaterial”,文献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至2022年2月,经过阅读并筛选整理,选择与综述内容相符的文献,最终确定整理出7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②通过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与新兴的组织工程生物学材料(如细胞支架、水凝胶等)相结合,可使其发挥更强的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③基于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生长因子的无细胞疗法是促进慢性创面修复的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要实现由临床前研究转化到临床研究,确保其用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查明相应的治疗作用机制。
    • 闻丹丹; 李强; 沈才齐; 纪哲; 金培生
    • 摘要: 背景:根据目前临床上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对宫颈糜烂的治疗应用及其免疫作用,考虑到其对慢性创面治疗的可能性.目的:探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存活率和皮肤愈合的影响.方法:以质量浓度为10 mg/L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作用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U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50%蔗糖诱导细胞凋亡,给予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干预后采用FITC-PI流式细胞凋亡试剂盒、TUNEL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10 mg/L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5 mL,共培养48 h,用荧光染料CM-Dil标记后以皮内注射方式注入糖尿病小鼠创缘皮肤,LB983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细胞存活率,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验证慢性创面第14天愈合情况.结果 与结论: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可提高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及增殖能力,并抑制其凋亡;在体内条件下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可以增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速度更快.
    • 闻丹丹; 李强; 沈才齐; 纪哲; 金培生
    • 摘要: 背景:根据目前临床上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对宫颈糜烂的治疗应用及其免疫作用,考虑到其对慢性创面治疗的可能性。目的:探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存活率和皮肤愈合的影响。方法:以质量浓度为10 mg/L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作用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U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50%蔗糖诱导细胞凋亡,给予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干预后采用FITC-PI流式细胞凋亡试剂盒、TUNEL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10 mg/L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5 mL,共培养48 h,用荧光染料CM-Dil标记后以皮内注射方式注入糖尿病小鼠创缘皮肤,LB983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细胞存活率,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验证慢性创面第14天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可提高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及增殖能力,并抑制其凋亡;在体内条件下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可以增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速度更快。
    • 祁永章; 陈亚莉; 王滋兴; 曹晓婷; 沈从墨
    • 摘要: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在高海拔地区干预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微血管的表达及LDH活性检测。方法:选取75只成年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25只,并进行创伤造模。造模完成后,一般创面组只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创面,慢性创面组在此基础上连续肌注7 d氢化可的松(80 mg/kg),红景天苷组则连续肌注7 d氢化可的松(80 mg/kg),并在创面湿敷溶有红景天苷的生理盐水纱布。通过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造模3、7、14 d后各组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HE染色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第14天肉芽组织的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微血管密度。第7、14、21、28 d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红景天苷组LDH活性在造模后3、7、14 d均低于一般创面组及慢性创面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红景天苷组HE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高于一般创面组及慢性创面组(P<0.05)。红景天苷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一般创面组及慢性创面组(P<0.05),红景天苷组创面愈合情况最好,皮肤边缘纤维组织增生最少,创面未见明显渗出及炎症反应。结论:红景天苷干预可促进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的愈合,促进微血管生成,减轻组织损伤,加速创面愈合。
    • 胡晓东; 李永忠; 蒋朔
    • 摘要: 目的:探讨皮肤牵张闭合器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慢性创面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住院进行创面修复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皮肤牵张闭合器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给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待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后通过二期手术植皮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对两组受试对象创伤及恢复情况,住院费用以及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50例患者创面全部治愈,观察组直接闭合创面8例、二期植皮修复13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4例;对照组通过二期植皮修复创面21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4例。与对照组受试对象比较,观察组患者创基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肤牵张闭合器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慢性创面患者具有效果可靠、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熊川; 周小莉; 尹千璐; 郑宇航; 廖为翔
    • 摘要: 目的:观察黄马酊联合九华膏治疗风湿免疫病性下肢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两组均给予原发病常规治疗,创面局部处理治疗组予以黄马酊联合九华膏外用。结果:两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大小、创面量化积分均减少,愈合率提高,疼痛评分降低,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hs-CRP下降,血清VEGF、bFGF水平增加(P<0.05),治疗组hsCRP低于对照组,血清VEGF、bF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黄马酊合九华膏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黄马酊联合九华膏可促进风湿免疫性下肢慢性创面修复,减轻疼痛,缩短治疗时间。
    • 李岱洛; 付海亮
    • 摘要: 慢性创面的治疗一直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近年来发现其可应用于慢性创面的修复。而外泌体作为MSC旁分泌途径的重要介质,在MSC介导的伤口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泌体通过将其中的蛋白质、微RNA等传递给靶细胞而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和代谢的功能。MSC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血管新生、细胞增殖和迁移、调节炎症等途径促进慢性创面愈合,这为今后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MSC来源的外泌体治疗慢性创面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毛蓓茜; 倪鹏文; 李挺; 谢挺; 徐兵
    •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创面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现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社会支持量表(SSR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中文版成人无能为力感量表(PAT)和一般自我效能问卷(GSES),对2021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2例慢性创面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慢性创伤患者SPB的独立影响因素。数据采用SPSS 26.0进行处理。结果慢性创面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1.37±15.42,总体处于中度水平。各维度均分中,“情感负担”维度均值最高,其次是“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维度。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面对型应对方式能独立影响慢性创面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体变异的22.7%(R^(2)=0.227,F=5.232,P<0.05)。结论慢性创面患者存在中等程度的自我感受负担,医护人员应重视对慢性创面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及时评估和精准干预,鼓励患者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从而降低自我感受负担。
    • 陈爱琼; 林永洁; 刘惠娟; 徐海燕; 朱思玉; 周海洋
    • 摘要: 目的分析软聚硅酮泡沫吸收敷料联合常规护理对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全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创面患者60例,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创面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凡士林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软聚硅酮泡沫吸收辅料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治疗前与治疗3~14 d后疼痛情况,治疗前与治疗14 d后血清CRP及全血WBC、ESR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升高,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均缩短,更换敷料次数、换药次数与对照组比均减少;治疗3~14 d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与治疗前比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均降低;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CRP及全血WBC、ESR水平与治疗前比均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均降低(均P<0.05)。结论采取软聚硅酮泡沫吸收辅料联合常规护理治疗慢性创面,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抑制炎症反应,加快创面愈合。
    • 李展鹏(综述); 周志红(审校); 黄海燕(审校); 李洁(审校); 吴志远(审校)
    • 摘要: 慢性创面的形成及愈合机制较为复杂,是目前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它对创面上皮化、血管化及调节创面炎症反应等的积极作用已被大量体外实验及基础实验证实,这表明ADSCs有望成为创面治疗的一种新的可行方法应用于临床。本文就ADSCs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