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综合征型耳聋

非综合征型耳聋

非综合征型耳聋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38696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遗传、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遗传性疾病诊断与优生咨询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首届国际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等;非综合征型耳聋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管敏鑫、吕建新、郑斌娇等。

非综合征型耳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8696 占比:99.99%

总计:1138779篇

非综合征型耳聋—发文趋势图

非综合征型耳聋

-研究学者

  • 管敏鑫
  • 吕建新
  • 郑斌娇
  • 杨滨
  • 欧启水
  • 江凌
  • 程祖建
  • 郑静
  • 唐霄雯
  • 戴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孝华; 黄莎莎; 庞珊珊; 戴朴; 高华方; 马旭
    • 摘要: 目的建立基于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的中国人群常见耳聋致病基因热点突变高通量检测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700例(327例已知突变位点,373例未进行基因检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27例已知突变位点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样本建立检测耳聋基因(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30个热点突变位点单一反应MALDI-TOF MS检测方法;利用新建立的单一反应MALDI-TOF MS检测方法对373例未进行基因检测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样本的耳聋致病基因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的30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采取Sanger测序对部分阳性结果样本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基于MALDI-TOF MS的单一反应检测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的30个突变位点的检测方法,其检测结果与临床基因诊断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采用建立的单一反应MALDI-TOF MS检测方法检测373例未知基因突变位点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样本发现,56.30%(210/373)的患者携带至少1个突变,其中携带复合或纯合突变可以明确基因诊断的患者为155例,占受检人群的41.55%(155/373),210例阳性突变携带者共涉及55种基因型,其中有5例存在多个基因突变;Sanger测序法检测验证发现,56例阳性结果样本的一代测序结果与MALDI-TOF MS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基于MALDI-TOF MS建立的单一反应检测耳聋基因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的30个热点突变的方法具有准确、高通量、低成本等特点,有望成为遗传性耳聋病因学检查和预防性筛查的有效手段。
    • 亢鸿飞; 赵凯慧; 孔祥东
    • 摘要: 目的 探究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语后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位点检测.结果 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一个与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耳聋15 (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 15,DFNA15)相关的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杂合变异,该家系中的其他4例患者(包括先证者的母亲、弟弟、二姨和外祖父)均检测到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杂合变异,听力正常人员未检测到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PM2+ PM5+ PP1+ PP3+PP4).结论 该家系为一种罕见的由POU4F3基因杂合变异引起的DFNA15型耳聋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是一个新发现的变异,在该家系中与耳聋表型共分离,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以根据该变异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及再发风险评估.
    • 王艳; 朱博; 王玲; 张美玲; 康文光; 侯东霞; 王晓华; 冀小平
    • 摘要: 目的 分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遗传性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遗传耳聋咨询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cPAS),对本地区73例非遗传综合征型耳聋(NSHL)患者及其125例直系亲属进行24个遗传性耳聋基因208个位点的检测.结果 198例受检者中测出78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39.39%.其中62例GJB2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31.31%;18例SLC26A4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9.09%.其中,2例同时拥有两个基因位点的突变.79例患者及听力表型异常家属中有26例是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率为32.91%.由GJB2突变引起耳聋的比例为25.31%(20/79),由SLC26A4突变引起耳聋的比例为7.59%(6/79).在耳聋表型人群中,GJB2为突变类型最多和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结论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耳聋基因突变多发生在GJB2的c.235delC位点和SLC26A4的c.919-2A>G位点,存在显著民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JB2的c.109G>A所导致的听力损伤程度不尽相同.SLC26A4基因突变是引起前庭导水管扩大的主要原因.
    • 亢鸿飞; 赵凯慧; 杨凯; 孔祥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1个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使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胎儿进行检测.结果 先证者DNA中检测到与X染色体连锁耳聋2型(deafness X-linked 2,DFNX2)相关的POU3F4基因完全缺失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4),先证者母亲和胎儿均为POU3F4基因杂合缺失变异携带者,先证者父亲POU3F4基因拷贝数正常.结论 POU3F4基因缺失变异是一个基因功能丢失变异,可能为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用于指导家系进行产前诊断,胎儿产后听力正常,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
    • 韩巍; 兰莉; 杨可婕; 叶清; 黄维; 曹祖威; 刘宇清; 叶惠平
    • 摘要: 采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中心门诊就诊的285例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患者外周血,基因芯片检测常见4个耳聋热点基因?(GJB2、GJB3、SLC26A4、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听力测试、耳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285例患者中122例?(42%)?存在基因突变,其中GJB2基因突变51例?(17.89%),c.235delC、c.235-299delAT、c.235delC/IVS7-2A>G、c.299delAT检出率分别为12.98%?(37例)、1.75%?(5例)、1.75%?(5例)、1.40%?(4例);SLC26A4基因突变43例?(15.09%),c.2168A>G、c.IVS7-2A>G检出率分别为3.16%?(9例)、11.93%?(34例);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27例?(9.5%),c.1555?A>G、c.1494C>G检出率分别为8.77%?(25例)、0.70%?(2例);GJB3基因c.538C>T杂合突变1例?(0.35%).4个耳聋基因在贵阳、清镇、安顺、凯里和毕节地区检出率分别为9.47%?(27例)、8.77%?(25例)、8.07%?(23例)、6.32%?(18例)、10.18%?(29例).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和土家族4个耳聋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5.79%?(45例),12.28%?(35例),6.32%?(18例),4.91%?(14例),3.50%?(10例).因此认为,GJB2基因是贵州地区NSHL患者最常见的耳聋突变基因,c.235delC位点是最常见突变位点.不同地区、民族耳聋基因突变存在差异.
    • 黄艳; 王晓华; 王艳; 冀小平
    • 摘要: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耳聋患者168例,EDTA抗凝管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包括24个基因、208个位点,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耳聋基因的突变。同时对其父母及兄弟姐妹共287例采血,以验证遗传学来源。结果168例患者中,41例检出致病性GJB2基因突变(包括纯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23例患者检出致病性SLC26A4基因突变(包括纯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且19例伴有前庭水管扩张;3例患者检测结果为MT-RNR1基因突变(包括同质突变和异质突变),另外有2例患者检出GJB3基因单杂合突变。GJB2基因突变致病率最高,SLC26A4位居第二,GJB2与其他基因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耳聋组的基因突变率明显低于重至极重度耳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蒙古地区耳聋基因的突变以GJB2为主,SLC26A4基因突变位居第二。耳聋基因检测可以为遗传性耳聋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及时干预以及预防由聋致哑的理论依据。
    • 夏雯丽; 戴显宁; 许锴; 王晗; 童郁
    • 摘要: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血浆中miRNA-96和miRNA-183的表达水平,揭示两种miRNA的改变是否与耳聋存在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于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30例为耳聋组,听力正常30例为正常组。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两组血浆中miRNA-96和miRNA-183的表达水平,并对30例耳聋患者基因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耳聋组miRNA-96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结论本研究显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与正常人血浆含有的miRNA-96和miRNA-183表达存在差异,提示两种miRNA与听力损失有一定的相关性。
    • 黄艳; 王晓华; 王桂香; 沙晶; 齐颖; 冀小平; 冀云鹏
    • 摘要: 目的 分析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儿童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探究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方法 采用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诊断的双侧听力下降、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93例进行22个耳聋基因、159个位点的检测,同时对其父母进行验证.结果 93例检出耳聋基因突变52例,总阳性检出率为56.0%,GJB2、SLC26A4、MT-RNR1及GJB3基因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6.9%、23.7%、3.2% 和2.2%.其中37例为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12例单杂合突变,还检出MT-RNR1基因突变3例.SLC26A4基因突变的15例中有9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未检测到GJB2、SLC26A4、MT-RNR1及GJB3以外的基因突变;患者中GJB2基因与SLC26A4、MT-RNR1及GJB3基因突变在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蒙族和回族)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遗传因素在非综合征型耳聋的致聋病因中所占比例较高,内蒙古地区GJB2基因与其它三类基因(SLC26A4、MT-RNR1、GJB3)突变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于耳聋基因阳性患者定期进行听力学随访意义重大,耳聋基因检测可以为未来新生儿筛查和遗传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 张梦思; 项时琼; 项延包
    • 摘要: 目的 探讨温州地区非综合性耳聋患者GJB3基因c.538C>T突变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型分析c.538C>T突变的致病性.方法 收集589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家系临床资料,采用耳聋基因芯片或Sanger测序法检测患者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以及GJB3基因c.538C>T突变情况,并以1 288例听力正常的婚育女性作为对照,观察两者GJB3基因c.538C>T突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共检出5例耳聋患者和3例正常婚育女性携带GJB3基因c.538C>T突变,分别占0.85%和0.23%,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携带该突变的耳聋患者其临床表型均为重度或极重度全频听力损失性耳聋,与文献报道有差异.结论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同,GJB3基因c.538C>T突变在温州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的检出率低;该突变可能并非是上述耳聋患者的真正致聋原因;该位点致病性仍有待更大样本的数据进一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