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68466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疾病监测、现代医用影像学、中国临床新医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4年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2013年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2年学术大会等;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华、陈品儒、林剑东等。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8466篇
占比:99.94%
总计:168564篇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研究学者
- 陈华
- 陈品儒
- 林剑东
- 王维勇
- 谢周华
- 邓政先
- 吕圣秀
- 吴妹英
- 唐小平
- 廖小琴
- 方刚
- 肖芃
- 苏铎华
- 董双霞
- 谢智恩
- 郝静
- 郭志平
- 陈晓红
- 马玙
- 黄葵
- 黎惠如
- DAI Jie
- LIANG li
- LIU Jin-xin
- SHI Jing-yun
- TANG Shen-jie
- TANG Xiao-ping
- YAO Lan
- ZHANG Lie-guang
- ZHOU Liang
- 万康林
- 丘桂桂
- 严舒俊
- 严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
- 任灵
- 伍丽明
- 何庆秋
- 何燕
- 何禄娟
- 何芷慧
- 何间红
- 余庭山
- 倪爽
- 傅洪帆
- 傅满姣
- 全俊
- 冯斐
- 冯翠莲
- 刘国标
-
-
梅菊芳;
黄贤平;
曾忠;
钟万;
吴棒;
刘霞珍
-
-
摘要: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及治疗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CT检查、多层螺旋CT。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不同征象检出情况、诊断效能以及随访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检出率高于常规C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24例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变化不明显,18例患者好转,斑片影范围缩小且数量减少,空洞缩小,树芽征以及结节影减少,28例患者斑片影范围扩大且数量增加,树芽征以及结节影增加,其中9例空洞缩小,19例由结节影、斑片影演变为空洞。结论多层螺旋CT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中效果显著,可较准确地判断不同征象,提高临床检出率,诊断的灵敏度较高,在治疗随访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推广使用。
-
-
张威;
全俊
-
-
摘要: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既往也称非典型分枝杆菌,是分枝杆菌属中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自美国胸科协会1990年首次发布指南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对NTM的重视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的进步,截至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90余种NTM,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中,如土壤、江河湖泊、社区及医院的供水系统等[1]。根据NTM在培养基中形成菌落所需时间,可将其分为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RGM,形成菌落时间小于7 d)和缓慢生长型分枝杆菌(SGM,形成菌落时间大于7 d,甚至可达12周),这一分类与临床诊疗息息相关[2]。人体感染最常见的NTM亚种,在RGM中主要是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MABC)、龟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等,在SGM中主要是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堪萨斯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等[3-4]。
-
-
李点
-
-
摘要:
目的: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表现异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100例(A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32例(B组),两组均采用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分析两组CT表现特征。结果:A组咳嗽、咯血及合并肺部基础疾病的占比均高于B组(P<0.05)。A组病变部位Ⅱ区分布率为60.00%,高于B组的30.60%;Ⅰ区分布率为69.00%,低于B组的87.12%(P<0.05)。A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高于B组,结节—肿块型及其他型低于B组(P<0.05)。A组肺实变、叶性肺不张、淋巴结钙化、胸腔积液低于B组,支气管扩张高于B组(P<0.05)。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肺结核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及不同性,依据高分辨率CT具体表现,清晰、详细显示病变程度及范围,紧密结合临床诊断,降低误诊率。
-
-
周婕;
冯斐;
王勃;
蔡曙波;
徐阳
-
-
摘要: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PD)与肺结核病(TB)在高分辨CT(HRCT)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差异性,以探讨HRCT在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价值。方法:选取住院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60例,并收集其HRCT资料,并选取此阶段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肺结核病患者91例,收集其HRCT资料,对比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肺结核病在HRCT中的影像学差异性表现。结果:①NTM组与TB组在咯血临床症状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NTM组与TB组在小叶中心性结节、播撒灶、薄壁空洞及支气管扩张的HRCT影像学表现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NTM组与TB组在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左肺上叶舌段的HRCT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NTM组与TB组在HRCT影像学表现中累及多肺叶中存在差异,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TM-PD在HRCT影像学特点以右肺中叶及左肺舌叶的支气管扩张、薄壁空洞为主要表现,且病变分布以多叶多段受累多见。
-
-
缪青;
王美霞;
潘珏;
屈虹;
鲍容;
姚雨;
米宏霏;
胡必杰
-
-
摘要:
目的通过CT综合评分系统,探讨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影像学特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可疑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56例,根据CT分值分为CT分值0.7,P<0.05),其中,左舌叶及支扩出芽征的相关性较强(r=0.73,P<0.05)。CT分值影响患者病灶吸收率(P=0.037),但可能与年龄混杂因素有关(HR=0.416,P=0.084)。结论肺部严重病变主要与左舌段的支扩出芽病灶有关。高龄是影像学病变严重的危险因素,且与不良预后有关。
-
-
陈益华;
丘桂桂;
尹良胜
-
-
摘要: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pulmonary disease,NTM-PD)是指患者肺部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而产生的慢性疾病[1]。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间断咯血、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和消瘦、纳差、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目前西药治疗主要以大环内酯类、利福布汀、喹诺酮类等为主[1-2],但是由于NTM-PD并发症多,治疗周期长,耐药率高[3-5],故疗效不佳。
-
-
郭志平;
廖小琴;
林剑东;
吴国兰;
陈晓红
-
-
摘要:
目的分析缓慢与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菌种分布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的34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NTM肺病患者信息,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341例NTM肺病患者中,以中老年人多见,最常见的致病菌种为胞内分枝杆菌,其次为龟/脓肿分枝杆菌和鸟分枝杆菌。常见的合并症为支气管扩张,既往结核病史,尘肺。NTM肺病的影像学表现最常见的是肺结节、肺部空洞及淋巴结肿大。缓慢生长型分枝杆菌(SGM)肺病患者中男性占比高,合并尘肺者多;影像学更易表现为空洞;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RGM)肺病患者中既往结核病史及合并有支气管扩张的占比高,临床咳嗽咳痰症状明显。结论NTM肺病好发于中老年,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结核病史及尘肺等合并症,肺部有结节及空洞等影像学表现的患者;男性、既往有尘肺病史、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空洞的患者更多见于SGM肺病,既往有支气管扩张及结核病史,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的患者更多见于RGM肺病。
-
-
徐东;
周秀云;
黄永建
-
-
摘要:
目的提高对罕见病婴儿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认识水平,提供治疗方案参考。方法总结分析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随访结果。结果2例患儿为2个月龄的双胞胎兄弟,确诊为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急性期给予静脉用头孢西丁、利奈唑胺、阿米卡星及口服阿奇霉素治疗,维持期给予口服阿奇霉素、利奈唑胺及雾化吸入阿米卡星治疗,治疗随访共9个月余,病情均明显好转,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生长发育正常。结论NTM肺病起病隐匿,可进展迅速,诊断困难,特别是儿童,一旦患病,将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及时明确诊断、多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长疗程是治疗婴儿NTM肺病成功的关键。儿童NTM肺病治疗必然会面对超说明书、长疗程问题,其用药安全性需要高度关注。
-
-
龚圣兵;
刘扬;
谭亮
-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肺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NTM肺部患者81例纳入实验组,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80例纳入对照组,均经MSCT检查,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与病变部位分布情况差异,分析其胸部C T影像学特征。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病程短于对照组,组合并肺基础疾病检出率(60.49%)高于对照组(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侵犯部位、好发部位、张力空洞、肺损毁、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薄壁空洞(50.62%)、支气管扩张(82.72%)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0.00%)、(40.00%)(P<0.05),厚壁空洞(29.63%)、小叶中心结节(22.22%)、腺泡结节(58.02%)、小叶样肺实变(48.38%)、段性肺实变(19.75%)检出率低于对照组(50.00%、60.00%、80.00%、70.00%、6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M肺病患者与肺结核患者在临床与CT影像学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虽目前菌种鉴定是上述两类疾病确认金标准,但临床通过MSCT检查,可详细展示疾病病变程度,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
劳穗华;
陈华;
梁燕琼;
江颖仪;
李俊红;
潘静洁
-
-
摘要:
目的检测并分析血清免疫细胞因子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PD)和继发性肺结核(PTB)鉴别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7—12月于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的PTB患者和NTM-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PTB组和NTM组。其中NTM组全部入选,PTB组采取等距抽样,PTB组患者39例,NTM组患者4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相关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TM组患者IL-8浓度显著高于PTB组,IL-2浓度显著低于NT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ROC曲线分析,IL-2、IL-8和IL-10三种细胞因子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任一单个细胞因子检测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IL-2、IL-8和IL-10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鉴别PTB和NTM-PD有临床价值。
-
-
DAI Jie;
戴洁;
SHI Jing-yun;
史景云;
LIANG li;
梁莉;
TANG Shen-jie;
唐神结;
YAO Lan;
姚岚;
ZHOU Liang;
周亮
-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4年学术大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CT表现,并与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进行比较.rn 方法: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间行薄层CT检查并明确诊断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所有患者共计41例,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组(NTM组);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从同期1026例住院的经菌种鉴定确诊为菌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选取病历尾号为9,并以1:1比例抽取41例,作为继发性肺结核组,对两组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肺部病变的CT表现包括小叶中心结节、大结节、空洞、实变、支气管扩张、病变分布等因素.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基于单因素分析:支气管扩张常见于NTM组[95.1%(39/41)vs12.2%(5/41),X2=53.408,P<0.05);实变[7.3%(3/41)vs31.7%(13/41),X2=6.290,P=0.005)和单侧病变[4.9%(2/41)vs26.8%(11/41),X2=5.851,P=0.005)则多见于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支气管扩张是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继发性肺结核区分的重要征象(B=5.615,Wald X2=22.747,P<0.001,OR=274.557).rn 结论:NTM薄层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细菌学明确诊断前,NTM薄层CT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治.
-
-
李春香;
黄健
-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2013年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长沙市中心医院胸科中心痰或肺泡灌洗液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菌型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例74例,对其病原菌分型、耐药性及临床表现进行总结.结果: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白粘痰、气促、咯血、胸痛、发热、乏力及体重下降,胸部CT示病变主要表现为双肺多肺叶受累,单侧病变以右侧为主,多形态改变同时存在,易形成空洞、支扩,胸膜受累可见.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病程长,与肺结核比较症状无特异性,致病菌主要为缓慢生长型菌株,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高,疗效差.
-
-
-
程丽平;
张晓岩;
沙巍
- 《第五届耐药结核病防控与诊治新进展研讨会暨首届临床分子诊断技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痰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对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搜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疑诊为NTM肺病的患者334例,分别取痰液行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基因检测及分枝杆菌传统培养法[对硝基苯甲酸(PNB)、噻吩-2-羧酸肼(TCH)培养基生长试验]检测,最终确诊为NTM肺病患者218例(NTM肺病组)、结核病患者42例(结核病组)、其他肺部疾病患者74例(研究中予以排除).以最终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痰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诊断临床疑诊NTM肺病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符合率进行分析. 结果:疑诊NTM肺病的334例患者中,培养法分枝杆菌检出率为67.66%(226/334),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分枝杆菌检出率为64.67%(216/334),两种方法分枝杆菌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P=0.231).确诊的218例NTM肺病患者中,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出NTM的敏感度为82.57%(180/218),阳性预测值为98.36%(180/183);培养法检出NTM的敏感度为87.61%(191/218),阳性预测值为100.00%(191/191);两种方法检出NTM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P=0.169).以42例结核病组患者作为对照,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的特异度为78.57%(33/42),诊断结核病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0%(33/33);培养法的特异度为83.33%(35/42),诊断结核病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0%(35/35);两种检测方法特异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391).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3.08%(216/260),培养法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6.92%(226/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P=0.134). 结论:以胸部CT检查为诊断基础的疑似NTM肺病患者中,应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行痰液NTM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临床的快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
-
张少俊;
范琳
- 《第三届耐药结核病防控与诊治新进展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耐药肺结核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治策略. 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有收治入院的2765例耐药肺结核中筛查出合并NTM肺病的患者40例,记录其全程的治疗情况,对其耐药类型、合并症、影像学特征、治疗特点、转归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40例患者占所有耐药肺结核的1.4%,其中初始耐药12例(30.0%),获得性耐药28例(70.0%),耐多药肺结核(MDR-PTB)32例(80.0%);合并肺部基础疾病37例(92.5%),其中支气管扩张最常见;影像学特征为肺部病灶广泛、常伴右肺中叶及左肺舌叶的支气管扩张,常伴空洞25例(62.5%)及毁损肺13例(32.5%);治愈及痰菌阴转仅15例(37.5%).给予姑息治疗长期排菌且病灶稳定者17例(42.5%),病灶进展痰菌阳性3例,失访4例,大咯血死亡1例. 结论:具有毁损肺及支气管扩张的耐药肺结核在治疗中应警惕合并NTM肺病可能,具有空洞及支气管扩张的NTM肺病者疗效不佳时应充分注意合并耐药肺结核的可能,两病合并存在时痰菌阴转率低、治疗难度大,姑息治疗应得到充分重视.
-
-
陈品儒;
谭守勇
-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2年学术大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克拉霉素(CTM)和阿米卡星(AMK)为核心的化疗方案治疗致病性速生型非结核分枝杆菌(RGM)肺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21例RGM肺病患者以阿奇霉素(ATM) 0.5克/天或克拉霉素(CTM)0.5-1.0克/天,阿米卡星(AMK)0.4-0.6克/天为核心药物,根据患者用药史及药敏结果组合化疗方案.观察治疗6个月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病灶与空洞的影像学表现、痰菌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21例RGM肺病患者中,阿米卡星(42.85%)及克拉霉素(23.81%)显示相对较低的耐药率.病灶范围>3个肺野81.0%.咳嗽咳痰21例,血痰18例,胸闷气促15例,发热15例.治疗后2周内发热消失、气促症状全部改善,咳嗽咳痰改善57.1%、血痰好转77.8%.治疗6个月后病灶吸收率57.14%、空洞好转率47.37%、痰培养阴转率38.10%,16例克拉霉素敏感患者中,11例涂片阴性(68.75%); 12例丁胺卡那敏感患者中,11例涂片阴性(91.67%).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损害、肝功能损害为常见不良反应.结论:致病性RGM耐药性强,现有治疗手段疗效不理想.开展更多更广泛的药物敏感试验的技术手段和提高药敏技术水平,寻找新的治疗抗酸杆菌药物或老药新用的方法,组合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能提高RGM病临床治疗效果的唯一途径.
-
-
LIU Jin-xin;
刘晋新;
TANG Xiao-ping;
唐小平;
ZHANG Lie-guang;
张烈光;
江松峰;
陈碧华;
黄德扬;
甘清新;
黄务枝;
黄瑞莲;
史红玲;
唐勇
- 《第四届全国艾滋病临床影像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及传染影像学最新进展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病的胸片+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胸片显示9例有明显病变,1例只有轻微病变;病灶分布为右肺6例、左肺5例,右肺下叶4例、左肺下叶5例,右肺上叶2例、左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1例;8例为双肺受累,2例为单肺受累;5例为大面积实变并空洞形成,其中4例并对侧肺野散发病灶.在病变形态上有斑片状渗出实变(6例)、大片状(叶、段分布)实变(5例)、空洞(5例)、小结节病灶(3例)、粟粒病灶(2例)、纤维索条(1例).7例患者HRCT显示:斑片状渗出实变(7例)、小结节病灶(6例)、大面积(肺叶、段)实变(5例)及随实变吸收消散而出现的空洞、支气管扩张(各5例),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磨玻璃密度影(3例),粟粒病灶及树芽征(各2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纤维索条(各1例).结论:大面积实变合并空洞、结节病灶、支气管扩张而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较度肿大是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