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2年学术大会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2年学术大会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2年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2-10-1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2年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概括了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分别从诊断方法、临床治疗、检查项目、出院标准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最后列举了耐药肺结核临床路径表单。
  • 摘要:本文概括了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分别从诊断方法、临床治疗、检查项目、出院标准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最后列举了耐药肺结核临床路径表单。
  • 摘要:目的:探讨以克拉霉素(CTM)和阿米卡星(AMK)为核心的化疗方案治疗致病性速生型非结核分枝杆菌(RGM)肺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21例RGM肺病患者以阿奇霉素(ATM) 0.5克/天或克拉霉素(CTM)0.5-1.0克/天,阿米卡星(AMK)0.4-0.6克/天为核心药物,根据患者用药史及药敏结果组合化疗方案.观察治疗6个月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病灶与空洞的影像学表现、痰菌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21例RGM肺病患者中,阿米卡星(42.85%)及克拉霉素(23.81%)显示相对较低的耐药率.病灶范围>3个肺野81.0%.咳嗽咳痰21例,血痰18例,胸闷气促15例,发热15例.治疗后2周内发热消失、气促症状全部改善,咳嗽咳痰改善57.1%、血痰好转77.8%.治疗6个月后病灶吸收率57.14%、空洞好转率47.37%、痰培养阴转率38.10%,16例克拉霉素敏感患者中,11例涂片阴性(68.75%); 12例丁胺卡那敏感患者中,11例涂片阴性(91.67%).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损害、肝功能损害为常见不良反应.结论:致病性RGM耐药性强,现有治疗手段疗效不理想.开展更多更广泛的药物敏感试验的技术手段和提高药敏技术水平,寻找新的治疗抗酸杆菌药物或老药新用的方法,组合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能提高RGM病临床治疗效果的唯一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气囊导管灌洗注药介入治疗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6例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28例)和单纯化疗组(28例),均用3KmHPThZV/18PaVThZ化疗方案治疗,介入治疗组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气囊导管灌洗注药介入治疗,单纯化疗组单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介入治疗组痰菌阴转率(82.1%)、病灶吸收率(85.7%)、空洞闭合率(57.1%)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的46.4%、46.4%和21.4% (P<0.05).2组完成疗程时痰菌阴转者经0.5~1年随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分别复发1例和2例,复发率分别为3.6%和7.1%,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空洞内置中心静脉导管介入治疗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具有加速痰细菌学阴转、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的作用,可促进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介入方法,且无明显的并发症及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在结核性多房性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新住院结核性多房性积液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在全身抗痨治疗基础上加用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对照组(50例)在全身抗痨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排出胸液量为(3450±537ml)、胸液消失天数为(9.7±1.2天),胸膜肥厚程度为(1.31±0.28 mm),明显高于对照组(2686±4567ml、18.7±3.4天、1.73±0.39mm, P<0.05).胸膜粘连发生率治疗组为14.0% (7/50),明显高于对照组[46% (23/5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是治疗结核性多房性积液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10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206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sIL-2R、IFN-γ、TNF-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NF-α水平(48.3±25.5)低于肺结核患者(58.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62,P<0.05).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有空洞者TNF-α水平(44.1±26.7)低于无空洞者(53.6±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5,P<0.05).sIL-2R及IFN-γ水平在两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水平可能影响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丝氨酸Cs的药理特点以及Cs的抗菌机制,对Cs的在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中的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和耐药现状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Cs临床应用方法的注意事项,概述了Cs在耐多药结核病化学治疗中的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发生、拉米夫定使用疗程和远期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142例,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18个月后停药,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定期检测肝功能、HBV M、HBV DNA.结果: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减轻,4周之内肝损害、总肝损害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0.007、0.0001、0.050).抗结核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0.0005和0.001).而两组患者肝功能、HBV M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HBV DNA复阳患者中病毒变异3例,肝功能损害2例,调整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应用拉米夫定可降低慢性HBV感染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使用18个月后停用相对安全,乙型肝炎发作者少,远期疗效持久.可为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使用疗程.
  • 摘要: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结核病具有高感染率、高肺结核患病率、高多耐药率、死亡人数多的特点.结核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我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结核病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4-8倍.结核病的免疫以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其中,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因子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外的另一类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6类,每一类又分为不同的亚型.从细胞因子免疫方面给予了高糖尿病并发结核病患病率解释,为我们以后更全面、深入的研究糖尿病高并发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早诊断,早治疗,早期评价糖尿病并发结核预后提出了科学的基础医学理论.
  • 摘要:结核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由于耐药等问题使已经销声匿迹的结核病在全世界范围卷土重来.利福平(RFP)作为抗结核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其中如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已受到临床关注.而RFP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FR),虽然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时有发生,应高度重视.1971年Poole等最早报道RFP可引起AFR,以后陆续有报道发表,但国内此类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RFP致AFR的文献资料,初步探讨了RFP所致AFR的发病特点、可能的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诊治、及相关预后,目的在于为临床及时、正确的诊治此类疾病提供线索.
  • 摘要:目的:了解卷曲霉素(CPM)的不良反应和连续使用6个月的安全性.方法:分析20例含连续使用6个月卷曲霉素方案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20例中发生与卷曲霉素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共发生6种不良反应,其频率依次为局部硬结或疼痛、低血钾、静脉炎、肾功能损害以及头晕耳鸣.发生时间多在用药2-4月,经过及时处理,所有患者都使用卷曲霉素6个月.使用卷曲霉素6个月结束后观察12个月没有发生其它不良反应.结论:连续使用6个月卷曲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常见,以局部硬结、低血钾多见,经处理能继续使用至6个月.
  •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配给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贵阳市肺科医院及贵阳市金阳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肺结核(不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糖尿病(不合并肺结核)患者60例,以及健康体检对照组60例,对4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和血清白蛋白(ALB)等3项营养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肺结核组、糖尿病组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再次进行营养指标的采集,并对照比较营养治疗后的营养情况,设定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BMI、HB、ALB各项营养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与肺结核组、糖尿病组比较在HB和ALB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BMI上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肺结核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在BMI、HB、ALB上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治疗前后在BMI、HB、ALB上有显著性差异,而糖尿病组、肺结核组治疗前后仅在ALB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更差,不仅低于正常人,也低于单纯肺结核与单纯糖尿病患者,在抗痨及严密控制血糖基础上,应适当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增加热量、优质蛋白质、含铁食物以及维生素的摄入.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2011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395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含量(HbAlc)再将病例分为糖尿病控制良、中、差三个亚组,并以同期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221例为对照组,对各组间性别、年龄、痰菌及肺部病变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占80.3%、痰菌阳性率83.5%、空洞发生率76.5%、干酪空洞发生率46.1%、虫蚀样空洞发生率24.6%、干酪渗出病变发生率73.2%;糖尿病控制较差组男性患病率90.4%、痰菌阳性率90.4%、空洞发生率80.8%、干酪空洞发生率53.1%、虫蚀样空洞发生率28.4%、干酪渗出病变发生率8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亚组.观察组及各亚组患病年龄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控制良好组患病年龄高于其他两个亚组.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结核病的病情轻重关系密切.
  • 摘要:本文概述了儿童肺结核并肺不张发病特点,分别从生理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展开讨论,重点针对儿童肺结核并肺不张的诊断进行了论述。
  • 摘要: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发现结核感染并不少见;而首先发现结核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又发现白血病的报道却极为少见,儿童病例则更为少见.如何及时在白血病患者中诊断结核病,如何兼顾白血病化疗和抗结核治疗,值得多学科共同关注,积极积累经验,使这一类患者的诊疗取得突破.本文报道1例儿童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又发现白血病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EMB)的耐药性与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049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为研究对象,采用两浓度绝对浓度法(高度和低度),对其中65株EMB耐药菌的耐药谱和耐药程度进行检测,分析EMB耐药性与INH/RFP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与EMB敏感结核患者相比,EMB耐药的结核患者更多的存在结核病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和慢性肝病)但是差异都不显著(p>O.05).在65株EMB耐药菌中,有61.54%的菌株同时耐受INH和RFP,其中以同时耐受INH和RFP以及其他四种抗结核药物[阿米卡星(AMK)\氧氟沙星(0FX)\链霉素(SM)和对氨基水杨酸钠(PAS)]中的1~2种所占比例最高.65株EMB耐药菌中45株(69.23)的菌%株同时高度耐受RFP,19株(29.23%)的菌株同时高度耐受INH.16株EMB高度耐药菌均对INH高度耐药,其中13株(81.25%)同时对RFP高度耐药.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的EMB耐药性与INH和RFP的耐药性存在关联,高度EMB耐药菌同时也高度耐受INH和RFP,其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T-SPOT检测方法在菌阴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SPOT试剂盒对59例菌阴肺结核和41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的外周血中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同时对两组病人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结果:菌阴肺结核组T-SPOT的阳性率为81.4%(48/59),要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的19.5% (8/41),P<0.01.在菌阴肺结核组,T-SPOT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PPD试验联合血清结核抗体的阳性率28.8% (17/59),P<0.01.T-SPOT在其他肺部疾病对照组中的阴性率为80.5% (33/41),较PPD试验联合血清结核抗体的检测方法的阴性结果82.9% (34/41),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T-SPOT检测可用于菌阴肺结核的快速诊断,其结果要优于PPD试验联合血清结核抗体的常规检测,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摘要:目的:检测血清趋化因子水平以初步探讨肺结核患者的免疫机制是否与不同病程有关.方法:初治菌阳肺结核组37例,首次复治菌阳肺结核37例,慢性排菌菌阳肺结核患者35例用ELISA夹心法测定血清趋化CCL2,CCL3,CCL4及CCL5水平.结果:初治菌阳肺结核组的CCL2高于首次复治肺结核及慢性排菌组(差异有显著性),初治菌阳肺结核组的CCL3高于慢性排菌患者而与首次复治菌阳肺结核组无明显差异,CCL4则是初治菌阳组高于复治肺结核及慢性排菌组,3组间CCL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首次复治肺结核及慢性排菌组的患者血清趋化因子水平较初治菌阳患者低,可能是导致病程迁延的原因.
  • 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TB)药物敏感性检测是耐药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主要有表型检测法和基因型检测法两大类.尽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实验诊断技术不断出现,但常规细菌学表型检测由于其客观性、直观性等优点,仍是目前重要的实验诊断手段.为了在结核病防治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这项技术,本文将就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表型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不足之处。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电导药物透入(Electrophonophoresis,EP)在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作用.方法:将65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全身抗结核药物化疗和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在胸水不能定位时联合EP局部透入异烟肼和地塞米松针治疗.治疗组于EP治疗第15天、30天、60天,观察临床症状改善、胸水吸收和胸膜增厚、粘连、包裹情况.对照组于胸水不能定位后第15天、30天、60天,观察临床症状改善、胸水吸收和胸膜增厚、粘连、包裹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胸水吸收率和降低胸膜增厚、粘连、包裹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EP局部透入抗结核化疗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全身给予抗结核药物、胸腔穿刺抽液,可提高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评价在盆腔结核诊断中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及宫、腹腔镜检查经病理学确诊的盆腔结核(观察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25例.应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proteomic fingerprinting technology,PFT)检测其相关蛋白峰,并应用Ciphergen蛋白芯片3.1.1软件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存在有4个蛋白峰值(8048m/z、5335m/z、11700m/z和11683m/z)为高表达;其组成的诊断模型可以很好的鉴别盆腔结核与健康者,总准确率86 %(43/50),特异度100%(25/25),灵敏度72%(18/25);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检测技术简便、快速,标本用量少,是筛选盆腔结核特异性标志物的有效手段,将成为盆腔结核早期诊断的指标.
  • 摘要:目前,结核病仍然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临床上急需寻找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有助于在蛋白水平上提高结核病早期诊断的能力.近年来通过血清、胸腔积液、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痰液等体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与结核病相关的重要功能蛋白,并有望作为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该文综述了常用的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体液蛋白质组学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无变应性肺结核患者Vδ2+T细胞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选取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的无变应性(PPD皮试阴性)肺结核患者39例,其中男29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17)岁,平均体重指数(21.2±3.4) kg/m2;PPD皮试阳性的肺结核患者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37±15)岁,平均体重指数(21.9±5.8) kg/m2;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表型为T细胞受体Vδ2+的T细胞数量、FasL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同期选取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0±15)岁,平均体重指数(22.1±2.5) kg/m2,检测外周血Vδ2+T细胞数和细胞因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重比较采用SNK和LSD检验.结果:外周血Vδ2+T细胞数无变应性肺结核组低于皮试阳性肺结核组和对照组(均P<0.05).外周血Vδ2+T细胞FasL的表达无变应性肺结核组明显高于皮试阳性肺结核组和对照组(均P<0.05).无变应性肺结核组与皮试阳性肺结核组BALF中的Vδ2+T细胞数均低于外周血(均P<0.05).外周血IL-4和IL-10的含量无变应性肺结核组显著高于皮试阳性肺结核组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体内Vδ2+T细胞的缺失及IL-4/IL- 10的大量分泌与无变应性有关,并对临床表现产生了不利影响.Vδ2+T细胞缺失的原因之一是Vδ2+T细胞活化后发生了由FasL诱导的凋亡.
  • 摘要:目的:评价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核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在无痰或少痰肺结核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8例无痰或少痰肺结核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核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并与支气管镜刷片及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38例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核基因芯片检测阳性率42%,同时确定结核分枝杆菌菌种,检测时间短;支气管镜刷片及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阳性率分别为33%及17%,检测时间较长.结论:对无痰或少痰肺结核患者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结核基因芯片检测阳性率较高,并且可以进行菌种鉴定,检测时间短,有助于临床早期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分析VEGF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胸水、胸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胸水部分化验指标的相关性,探讨VEGF参与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天津市海河医院确诊结核性胸膜炎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可弯曲电子胸腔镜检查,在术中留取胸水标本、取胸膜组织,并在手术当天取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患者胸水、血清中VEGF水平,同时行胸水常规、生化、抗酸染色和结核菌培养检查;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胸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患者胸水与血清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早、中、晚三个时期患者的胸水VEGF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胸水VEGF与胸水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胸水ADA、LDH、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血清和胸水VEGF水平分别为50.31±27.71pg/mL和67.85±40.60 pg/mL,t=2.76,P<0.05;早、中、晚各期病例血清及胸水VEGF水平分别为50.99±23.75/72.84±47.17 pg/mL; 51.40±17.50/66.45±35.74pg/mL;46.95±28.14/57.45±28.52pg/mL,三期血清及胸水VEGF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水结核菌阳性组血清VEGF水平为58.09±19.27 pg/mL与阴性组47.23±23.43 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58);而阳性组胸水VEGF水平81.35±40.25pg/mL高于阴性组60.16±29.22pg/mL (P<0.05胸水t=2.26,P=0.03).胸水VEGF与胸水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AD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胸水LDH、蛋白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3、0.265.55例胸膜组织检测VEGF的表达情况的患者中43例检测阳性,阳性率为78.18%; VEGF在包含炎性单核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及有活性的星状细胞和纤维细胞肉芽肿区域中有高度表达,而在干酪样坏死中无阳性表达.结论:VEGF与结核分枝杆菌在胸膜形成局部病灶有关,胸水中VEGF主要来源于肉芽肿、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血液中VEGF可能部分来源于胸水.VEGF通过促进单核细胞趋化,促进胸膜血管生成、肉芽肿生成、蛋白渗出导致结核性胸膜炎形成,与胸膜纤维粘连带形成可能有关.
  • 摘要:结核分枝杆菌ESX-1分泌系统对于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生长,抑制吞噬体的成熟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本研究选择结核分枝杆菌体外生长非必需但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的ESX-1分泌系统为药物靶点,寻找既可以抑制ESX-1分泌系统活性又不抑制菌体体外生长的小分子化合物,以实现降低病原体致病性同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的目的.通过以海分枝杆菌为模式菌,建立了ESX-1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Z’为0.92).利用此模型我们筛选到多个能够抑制ESX-1分泌能力的活性化合物.其中化合物IMB-BZ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内海分枝杆菌的生存(IC50=7.7uM),而且其体内抗菌活性与ESX-1密切相关,但其体外没有抑菌活性.我们进而评估了该化合物体外诱导耐药的发生率,以及斑马鱼动物模型上的抗菌活性.上述研究结果验证了利用ESX-1作为药物靶点的可行性,为发展针对结核杆菌毒力因子且不易产生耐用性的新型抗结核药物奠定了基础.
  • 摘要:本文介绍了非结核分枝杆(NTM)菌的定义、分类学,概述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流行病学,探讨了NTM病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重点对NTM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NTM病的治疗进行了概述。
  • 摘要:本文对肺结核门诊诊疗规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别从肺结核诊断、肺结核治疗、病例报告和登记、医院感染控制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 摘要:本文概括了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分别从诊断方法、临床治疗、检查项目、出院标准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最后列举了耐药肺结核临床路径表单。
  • 摘要:目的:检测利福平的血药浓度,并分析对氨基水杨酸对其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患者,临床符合利福平静脉用药指征患者120例,年龄16~<70岁.其中60例需联合静脉给予对氨基水杨酸(PAS)者作为治疗组(组1),60例没有联合用药者作为对照组(组2).治疗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有间隔组(A组)及用药无间隔组(B组),用药间隔为4小时.PAS静点结束时即刻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也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在与治疗组相同时间段抽取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上述标本中的利福平浓度.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利福平血药浓度得出PAS对利福平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60例,其中用药有间隔组,利福平血药浓度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无间隔组利福平血药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同时应用PAS及利福平时应间隔4小时以上,不影响利福平的血药浓度.
  • 摘要:目的:探讨碘流率(单位时间内的碘流量)对多层螺旋CT (MSCT)肺动脉成像的影响,以指导对比剂的优化使用.方法:40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300mgI/mL对比剂,剂量80mL,注射速率4.0mL/s;B组采用400mgI/mL对比剂,剂量60mL,注射速率3.0mL/s,追加生理盐水20mL.行胸部肺动脉同层动态扫描,根据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肺动脉的强化峰值(PV)、峰值时间(PT)以及强化CT值大于200Hu的起始时间(Tb200)和持续时间(T200).结果:肺动脉的强化峰值,A组和B组分别为(372.45±58.60) Hu和(398.45±84.80) Hu,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峰值时间、Tb200及T200,两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比剂应用中,碘流率是影响MSCT肺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使用高浓度对比剂时,适当减少剂量、降低注射速率不会影响图像质量.
  • 摘要:文章概述了儿童结核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探讨了儿童结核的抗结核治疗,总结了儿童结核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慢性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们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1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 150例中一次手术治愈144例,分期手术治愈6例.1例脓胸合并支气管胸膜瘘患者,行胸膜剥脱术+肺叶切除术后再发支气管胸膜瘘,引流半年后行瘘修补+肌瓣填塞术+局限性胸廓成形术后治愈.3例切口愈合不良,经过换药治愈.5例出院后3月内出现同侧切口附近胸壁脓肿,经过病灶清除附加局限性胸廓成形术治愈.结论:在较为复杂的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治疗当中,复合手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疗效.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选择恰当的复合手术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结核的诊断有较大价值,能反映结核病组织学不同时期病理学的改变,常是干酪样坏死、液化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及钙化共存,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同时也反映了结核性纤维组织增生相对富血供,CT值可升高30-35HU,强化呈慢而持续时间长为特征。时伴有肝包膜及其腹壁受累,部分出现异常高灌注现象,认真分析其影像学的征象,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大多能正确诊断。
  • 摘要:文章分别概述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频率、临床分型以及发病机制,综述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处理和确定肝损害的药物,针对原有肝损害患者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应用进行了介绍,重点对肝功能恢复过程中或恢复后的抗结核治疗以及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针对耐多药肺结核的外科治疗进行了综述,分别针对外科治疗介入时机,适应症的选择,如何手术选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分析3例试管婴儿-胚胎移植术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病史、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提高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3例试管婴儿-胚胎移植术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三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的共同特点—多发生在妊娠早期,高热起病,症状表现不典型,均婚后一直未孕行胚胎移植术,在胚胎移植前未行胸片或未认真分析胸片.结论:对于不孕妇女,尤其是在行胚胎移植前,应常规进行结核病的筛查.早发现及必要时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可减少结核的扩散,避免威胁母体健康及胎儿生长发育.
  • 摘要:长期以来,耐多药肺结核的内科治疗虽然很多,但效果一直不很满意,最佳手术时机的判断一直困惑着胸外科、结核内科医生,尤其是耐多药肺结核病.有时因为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掌握不当,给病人带来诸多的手术并发症,值得警惕.笔者根据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病分册)和《指南》为依据,建立了一简单实用的L.T.B--S最佳手术时机判断系统,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核瘤与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及双时相增强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1年11月诊治的孤立性肺内球形结节病例132例,其中结核瘤71例;周围型肺癌61例.上述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病灶的CT征象(病灶边缘、内部、周围)并进行X2检验,分析病灶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并制作时间密度曲线.结果:应用多层螺旋CT分析孤立性周围型肺癌、结核瘤在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钙化、胸膜凹陷征的出现率并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厚壁空洞无明显差异(P>0.05);双时相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孤立性周围型肺癌为抛物线形,结核瘤为平缓并环形强化,有显著差别.结论: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结核球、周围型肺癌在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和诊断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050例次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血管造影影像.结果:咯血最常见的病因有活动性肺结核(81.52%)、支气管扩张(16%)及肺恶性肿瘤(2%)等.本组1050例次患者,其中934例患者(89%)咯血立即停止,777例患者(74%)咯血被控制,159例患者(15.14%)再发咯血,有128例(12.19%)二次进行栓塞治疗.肺结核毁损肺患者占再发咯血患者的80%,预后差,其中13例死于大量咯血窒息.6例患者因脊髓损伤合并截瘫,其中5例经过对症治疗恢复.结论: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病人,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快速的治疗手段.
  • 摘要:本文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CT误诊为纵隔型肺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论为:(1) 纵隔淋巴结结核,由于多个淋巴结粘连、融合,且破溃向肺内浸润,呈现大片状软组织肿块影,病灶中心位置于肺内,与纵隔紧贴,分界不清,与其形成交角为锐角,潜意识应用常规X线纵隔及肺内病变定位的“圆心内征”导致从定位到定性上诊断错误。(2)对5例肺内不规则浸润及干酪性肺炎边缘锯齿及“棘突征”样改变,与纵隔型肺癌的瘤-肺界面内短毛刺及节段性肺不张表现的“异病同影”未能深入加以分析区别。(3)增强后病灶中心片状低密度区未见强化,系结核干酪样坏死液化、寒性脓肿形成,误认为肿瘤坏死液化区。(4)缺乏典型结核中毒症状。
  • 摘要:本文概述了结核病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1)从肺结核病理解剖学构成的角度分析理解其影像学特点;2)准确把握肺结核的基本影像特点评价病灶的活动性;3)重视肺结核的不典型影像表现与诊断;4)规范CT在胸部病变中的扫描参数与技术;5)18F-FDG-PET/CT诊断结核病变应结合病变形态学改变6)MRI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与鉴别中的尝试;7)重视CT引导下的病灶穿刺活检技术;8)警惕肺结核与肺癌并存。
  • 摘要:目的:探讨链霉素(SM)、卡那霉素(KM)、阿米卡星(AK)和卷曲霉素(CPM)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及交叉耐药情况,为耐药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4247株临床分离株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47株临床分离株中,SM的耐药率为45.11%( 1916/4247),KM的耐药率为17.93%(718/4005),AK的耐药率为19.02%(792/4164),CPM的耐药率为9.44%(401/4247),经配对x 2检验,四种药物的耐药率差别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SM、AK、KM和CPM.SM在其他三种药物的耐药株中的耐药率分别为82.59%(耐KM株;593/718),77.78%(耐AK株;616/792),76.81%(耐CPM株;308/401).x2值分别为502.959,453.911,626.654,P值均小于0.05.KM在另外三种药物耐药株中的耐药率分别为33.13%(耐SM株;593/1790),83.31%(耐AK株;634/761),67.89%(耐CPM株;260/383).x2值分别为502.959,12.079,100.536,P值均小于0.05.AK在另外三种药物耐药株的耐药率分别为32.78%(耐SM株;616/1879),89.55%(耐KM株;634/708),77.95%(耐CPM株;304/390).x2值分别为453.911,12.079,163.761,P值均小于0.05.CPM在其他三种药物的耐药株中的耐药率分别为16.08%(耐SM株;308/1916)、36.21%(耐KM株;260/718)和38.38%(耐AK株;304/792).x 2值分别为626.654,100.536,163.761,P值均小于0.05.结论:四种注射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SM、AK、KM和CPM.四种药物之间均表现出交叉耐药,但程度不同.SM与其他三种药物之间为单向耐药,KM和AK两个药物之间近似完全交叉耐药,CPM是其他三种药物耐药时的选择药物.
  • 摘要:目的:评价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PCR(MAS-PCR)检测二线抗结核药耐药性的可行性,初步明确江西地区耐二线抗结核药相关基因突变的特征.方法:采用MAS-PCR技术和DNA测序方法,对江西地区耐二线抗结核药的结核分枝杆菌42株和敏感菌20株进行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同时以比例法为参照.结果:DNA测序分析:39株耐氧氟沙星(OFX)菌株中,32株存在gyrA基因错义突变,其中27株为94位密码子突变;只有2株发生gyrB基因点突变.19株耐卡那霉素(KAN)或卷曲霉素(CAP)菌株中,14株为rrs1401位点A→G突变,1株为rrs1402位点C→T突变.与比例法比较,MAS-PCR分别检测出61.5%的OFX耐药株、78.9%的KAN或CAP耐药株和56.3%的泛耐药临床分离株.结论:gyrA基因突变是江西地区结核分枝杆菌OFX耐药的主要机制,94位密码子突变最常见.rrs A1401G突变则是该地区KAN或CAP耐药的主要原因.在结核病高发和耐药形势严峻的地区,MAS-PCR方法对于快速检测二线抗结核药的耐药性、指导合理用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就结核分枝杆菌(MTB)抗原的性质及其在诊断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并概括了MTB感染诊断试剂和方法的研究重点。
  • 摘要: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屏障促进结核分枝杆菌的浸润转移.本研究探讨MMP-1基因1G /2G多态性在支气管结核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支气管结核狭窄的关系.方法:采用DNA测序方法,对114例支气管结核患者和11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进行MMP-1基因1G/2G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比较基因型分布和支气管结核组织浸润和治疗后狭窄指标的关系.结果:MMP-1基因1G/2G多态的1G/1G、1G/2G和2G/2G基因型在支气管结核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1例(44.7%)、44例(38.6%)、19例(16.7%);1G/2G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支气管结核治疗后支气管狭窄显著相关(P=0.003);与2G/2G纯合子基因型相比,携带1G等位基因的支气管结核患者治疗后发生支气管狭窄情况更严重(P<0.05).1G/2G基因型分布与支气管结核患者的年龄、性别、支气管结核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MMP-1基因1G/2G多态性与治疗后支气管结核的狭窄性有关,携带1G等位基因可能是支气管结核治疗后支气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