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
陈应松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文艺争鸣、长江丛刊、写作:高级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等;陈应松的相关文献由15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应松、周新民、彭松乔等。
陈应松
-研究学者
- 陈应松
- 周新民
- 彭松乔
- 王春林
- 陈国和
- 刘川鄂
- 张艳梅
- 祁丽岩
- 马英
- 严运桂
- 傅逸尘
- 叶俊
- 周进珍
- 孙春旻
- 施维
- 李运抟
- 王剑
- 王迅
- 管兴平
- 管水仙
- 蔡家园
- 谢文芳
- 贺绍俊
- 韩晗
- 何世进1
- 何有舟
- 余思月
- 傅小平
- 冀春幸1
- 冯士乐
- 刘保昌
- 刘宗敏
- 刘晶
- 刘永春
- 刘进
- 单元
- 向吉贤
- 向洁茹
- 吕幼安
- 吴义勤
- 吴艳
- 周德梅
- 周银银
- 夏厦
- 姜广平
- 宋小词
- 宋长江
- 尹晓琳
- 庄金宝
- 张丽芬
-
-
梁桂莲
-
-
摘要:
《森林沉默》是一部专注描写森林、描写自然的作品。站在森林的角度,作家陈应松不仅书写出森林的诗意和生命的涌动不息,复活出森林的历史与现实,展现出森林生命的价值及人与自然交融的神异景象,而且对现代文明对森林的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态危机进行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人类重返森林、重建人类生态文明之路的寓言、启示。
-
-
管飞
-
-
摘要:
《天露湾》,陈应松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小说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为时代背景,抒写了江汉平原的农民通过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创业史。小说的内涵、主题都特别丰富,结构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创业线,讲述洪家胜父子、金满仓父女两家两辈人经过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江南地区种植葡萄的奇迹,并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从而带领乡亲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共同富裕。
-
-
阳燕
-
-
摘要:
在访谈及不同文体的书写中,陈应松数次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他将乡土视为“灵魂的归宿”与“精神的归途”,[1]将故乡视为创作的源头活水,其作品几乎都与荆楚大地、故土乡民有着深刻的关联。从早期的“公安水乡”小说(如《黑艄楼》《大寒立碑》《失语的村庄》),到后来的“神农架”系列(《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荆州”系列(《夜深沉》《野猫湖》《无鼠之家》),陈应松将乡土情怀诉诸底层文学、苦难叙事、生态书写等创作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与风格:基调沉郁、色彩凝重,蕴含强烈的悲剧性与批判性。2022年,陈应松发表了长篇小说《天露湾》,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时代背景。
-
-
-
-
陈应松;
傅小平
-
-
摘要:
"我希望《森林沉默》写动植物像写图谱一样精细,并告诉人们如何描写山川自然。"傅小平:关于你的神农架叙事,莫言有个颇具概括力的评价:"陈应松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营造了一个瑰丽多姿、充满了梦魇和幻觉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建立在神农架上但又超越了神农架。"除了他说的你用个性化的语言之外,我觉得或许还可以冠以诸如"广博的知识"、"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奇异的故事"之类的修饰语。事实上,你的长篇新作《森林沉默》,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知识、感情、想象、故事,还有语言,才吸引我读下去的。大体感觉,这部小说体现了某种综合性。这是否是李敬泽所说的"你命里该写"的一部书?
-
-
赵坤
-
-
摘要:
对于很早写下松鸦、马嘶岭和"神农架"系列的作家陈应松来说,山川土地在超越了小说的布景功能后,从审美客体到认识对象,有一场无意识与意识的较量。早期,在缺乏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中国当代文学流脉中,他的"神农架"以偏于现实主义真实观的自然主义形式,参与着文本意义的生产;到了《森林沉默》,"对森林的直觉"使作家重新梳理了"自我"对"自然"的态度,山川土地从文本意义的参与者,越过审美层,成为意义的生产者。
-
-
贺绍俊
-
-
摘要:
《云中记》和《森林沉默》是2019年生态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它们不仅具有明确的生态意识,而且富有人道主义精神。这也许便触到了生态文学的关键。生态文学应该是将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文学,是将人道主义推进到更高层次的文学。这两部作品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文学理念。
-
-
汪树东
-
-
摘要:
新世纪以来,陈应松远离现代都市,深入神农架林区体验生活,全身心沉浸其中;浩瀚的森林与底层人民的生活激活了他的文学想象。他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宛若阵阵林涛,拂过新世纪初期的文坛,一时好评如潮。在这些小说中,陈应松关怀底层人民的艰难生存,关心生态,宣扬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意识,探寻人性的多种可能性,展示命运的诡谲多姿,辅之以长期诗歌创作炼就的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切近时代命脉、撼人心魄的艺术世界。
-
-
王春林
-
-
摘要:
面对陈应松的长篇小说《森林沉默》(载《钟山》2019年第3期),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为这部作品作出恰切的艺术定位。很多读者,甚至包括作者陈应松在内,在谈到《森林沉默》的艺术方式的时候,都极有可能仍然把它简单地归之于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这样的一种说法,当然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1980年代那场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为突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潮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陈应松,自然也不可能置身其外。但在承认陈应松的小说创作受到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同时,我想,我们却更不能忽视作家与中国本土文学传统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