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细菌
铁细菌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92340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微生物学通报、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第七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等;铁细菌的相关文献由37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志明、王景涛、刘坐东等。
铁细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2340篇
占比:99.87%
总计:92457篇
铁细菌
-研究学者
- 徐志明
- 王景涛
- 刘坐东
- 孙振亚
- 张一龙
- 曹生现
- 刘洋
- 王亚娥
- 车遥
- 关晓辉
- 姚响
- 宋毛平
- 李杰
- 李树华
- 杨善让
- 武霖
- 王洋
- 王济昌
- 白莉
- 陈敬中
- 靳文义
- 付亮
- 任弘一
- 余贤美
- 刘安芳
- 刘建华
- 刘琴
- 初腾
- 周丽君
- 周淑玉
- 孙嘉伟
- 孙雪娜
- 崔长龙
- 巩小杰
- 张丽
- 张元兴
- 张晓健
- 张迪彦
- 李松梅
- 李树猷
- 李海荣
- 杜晓宇
- 段冶
- 潘俊
- 牛璋彬
- 王亚芹
- 王利忠
- 王启要
- 王宝辉
- 王生辉
-
-
马东哲;
樊四鹏;
刘莹;
杨柳;
袁野;
陈清;
任佶
-
-
摘要:
为保持地下压力,在油田开采过程中需向地下油层中注水,注入水中最为常见的三种细菌是腐生菌、铁细菌和硫酸还原菌,这些细菌的存在会降低注入水水质并腐蚀管道,影响油田开采。为客观评价三种细菌检测的准确度,采用绝迹稀释法检测技术,利用Bottom-Up法,通过21组数据对三种细菌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绝迹稀释法检测油田注水三种细菌的不确定度分别为:硫酸还原菌±4 mL^(-1),腐生菌±6 mL^(-1),铁细菌±16 mL^(-1)。通过Bottom-Up法对检测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可真实、准确地反应油田注入水中三种细菌的实际含量范围,为油田注水达标提供技术保障。
-
-
张少通;
李伟英;
徐心远;
李悦;
梁莉;
周淑云;
李宪宗
-
-
摘要:
铁细菌(iron bacteria,IB)是供水系统中影响金属管材腐蚀的主要微生物。从实际运行供水管道中提取IB,选用304不锈钢、316不锈钢、Q235碳钢和球墨铸铁,采用电化学分析、表面分析等方法,研究IB对上述管材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IB体系中304不锈钢、316不锈钢的腐蚀速率在试验周期内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大,Q235碳钢、球墨铸铁腐蚀速率则先快速增大后逐渐减小。IB体系中304不锈钢、316不锈钢表面产生较薄腐蚀层,球墨铸铁表面存在大量腐蚀产物和IB,Q235碳钢表面发现少量产物。球墨铸铁和Q235碳钢的腐蚀产物主要为磁铁矿、针铁矿、镁铁氧化物,但这些腐蚀产物在304不锈钢、316不锈钢表面未检出。IB对4种管材的腐蚀作用排序为:球墨铸铁>Q235碳钢>304不锈钢>316不锈钢。
-
-
胡俊卿
-
-
摘要:
采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无菌体系以及铁细菌(FB)下聚驱采出体系管线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无菌体系下碳钢表面腐蚀程度较弱。随浸泡时间的增加,其腐蚀速率前期迅速增大,随后腐蚀速率降低,浸泡后期腐蚀速率缓慢增大。随浸泡时间的增加,FB体系下碳钢表面发生了局部腐蚀,碳钢的腐蚀速率呈增大、减小和增大的趋势。微生物在碳钢表面形成的生物膜抑制了碳钢电化学的阴极反应,促进了电化学的阳极反应。
-
-
-
叶海春
-
-
摘要:
用培养-镜检法与培养绝迹稀释法检测不同性质污水中的腐蚀性细菌含量。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在检测水驱采出水样中细菌含量时,其检测结果一致;检测聚驱采出水样中细菌含量时,两者检测结果在数量级上不存在差别,但系数上存在明显差别;检测加入杀菌剂的水驱采出污水样和聚驱采出污水样中细菌含量时,培养-镜检法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培养绝迹稀释法的检测结果一个或两个数量级。
-
-
孙肖
-
-
摘要:
制备一种高收率、高效、环保的长链双季铵盐杀菌剂.以十二胺、环氧氯丙烷及N,N-二甲基-1,3-二氨基丙烷为原料,制备长链双季铵盐杀菌剂SX-28,并探讨其杀菌性能.研究表明,在同等投加量条件下,该杀菌剂对异养菌(TGB)、硫酸盐还原菌(SRB)和铁细菌(FB)的杀灭效果均优于1227及普通双季铵盐等常规杀菌剂,且其杀菌持续时间长.该杀菌剂在工业循环水中应用效果良好.
-
-
李海荣;
何睦;
巩小杰
-
-
摘要:
电厂冷却水系统碳钢管道内壁一般未采取腐蚀防护措施,运行中可能发生严重腐蚀,乃至泄漏.腐蚀泄漏点分布于冷却水系统的大小管道,维修治理困难,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3个电厂冷却水系统碳钢管道腐蚀案例,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能谱等技术方法,结合水质检测结果和腐蚀形貌特征,进行了腐蚀原因分析.结果 表明:微生物腐蚀导致碳钢管道内壁腐蚀加剧,大量腐蚀产物沉积,诱发沉积物下局部自催化腐蚀,最终管道发生泄漏.建议从系统运行控制和管道材料两个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对策及措施,避免碳钢管道内壁腐蚀泄漏.
-
-
阙天洋;
王娟娟
-
-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是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富营养化的磷分为内源磷和外源磷,外源磷通过控制排污即可解决,而内源磷的残留却是个难题.目前,最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是以种植沉水植物为主的生物修复.苦草根系发达,适应力强,是环境修复的先锋物种,对磷的去除效果极佳.但在苦草衰亡期,沉积物中的磷失去控制又会释放出来,水体磷含量重新升高.而铁细菌的加入或可弥补其不足,在苦草衰亡期将磷元素用微生物氧化铁吸附固定.
-
-
许萍;
赵晨;
张丽
-
-
摘要:
采用静态挂片研究再生水中氮、磷、铁等底物对铁细菌的生长附着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铁细菌生物膜上微生物种类,揭示氮磷铁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底物在挂片上呈现出显著的富集现象,且氨氮会显著促进铁氧化菌的生长,总磷会有利于促进铁还原菌的生长.
-
-
邵享文;
张婷婷;
艾翠玲;
许俊鸽
-
-
摘要:
在某油田采油厂回注水处理站进行电解法次氯酸钠除硫杀菌试验,考察了次氯酸钠对硫化物、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IB)、腐生菌(TGB)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投加量为60~65 mg/L时,对硫化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99%以上;对SRB、TGB、IB的杀菌效果明显,且在注水管网中具有持续灭菌能力,细菌与硫化物指标均达到油田回注水标准.电解法次氯酸钠杀菌技术在油田回注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李松梅;
段冶;
于美;
刘建华
- 《第七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采用腐蚀失重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Q235钢在假单胞菌和铁细菌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与单种菌相比,混合菌作用下Q235钢腐蚀失重远小于两种微生物单独存在时的腐蚀失重.同时混菌体系中自腐蚀电位升高,腐蚀电流密度减小,交流阻抗值随时间增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混合菌体系中Q235钢表面形成了均匀致密的腐蚀产物膜.
-
-
-
王洋
- 《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二〇〇七年年会》
| 2007年
-
摘要:
给水管网中存在微生物腐蚀现象,造成管网水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铁细菌造成的腐蚀和铁释放是造成管网出现红水现象的原因之一。1836年Ehrenberg发现了铁细菌,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对铁细菌的定义及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供水管网中存在大量的铁细菌,造成饮用水的管网二次污染。本文还分析了供水管网中铁细菌的危害,同时总结了铁细菌控制措施。
-
-
王洋;
牛璋彬;
张晓健;
王生辉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给水管网中存在微生物腐蚀现象,造成管网水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给水管网中铁细菌的生长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选取某市给水管网,分别采用MPN法和平板计数法对管网水中铁细菌和水厂处理单元出水中铁细菌数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发现:管网水中铁细菌含量为0~107 cfu/ml,变化范围较大,各处理单元中有铁细菌存在;铁细菌数量与管线长度和温度没有相关关系;铁细菌数量和余氯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铁细菌和管网水中总铁以及溶解性铁没有明显相关关系,但是和颗粒性铁有一定的相关性.
-
-
-
-
-
-
-
郦和生;
王岽
- 《全国水处理杀菌灭藻技术交流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以卤代烃和叔胺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双烷基季铵盐杀菌剂.性能评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对异养菌、铁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在杀菌特性上,新型双烷基季铵盐杀菌剂具有瞬间杀菌效果好和杀菌持续时间长的双重功能,同时该药剂还具有良好的灭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