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DNDC模型

DNDC模型

DNDC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5565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DNDC模型的相关文献由4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虎、王立刚、邱建军等。

DNDC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5565 占比:99.92%

总计:145685篇

DNDC模型—发文趋势图

DNDC模型

-研究学者

  • 李虎
  • 王立刚
  • 邱建军
  • 史学正
  • 徐文彬
  • 于东升
  • 张黎明
  • 丁武汉
  • 刘广深
  • 孙园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双建; 李虎; 李洁; 李桂花; 薛冬梅; 张贵龙
    • 摘要: 为了探究施用生物炭对节肥稳产及减少种植过程氮损失的作用,应用DNDC模型对施用生物炭并减少施肥量条件下的山东金乡大蒜/辣椒套作模式进行了作物产量及氮损失的模拟,并对影响作物产量和氮损失的因素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DNDC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出施用生物炭并减少施肥量后的作物产量,表明DNDC模型在模拟施用生物炭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产量模拟误差在17%以内;施肥量、土壤本底有机碳含量、土壤pH值等是影响作物产量及种植过程氮损失的重要因素;施用生物炭处理在减少10%以上氮磷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稳产效果;施用生物炭并减少施肥量使菜地氮损失有效降低了33.88%,其中占氮损失总量97%以上的NH3挥发损失降低了33.92%.
    • 周王子; 洪军; 刘原草; 董斌
    • 摘要: 稻田不合理的氮素管理模式造成了氮素资源浪费与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为深入分析中国南方典型稻田的氮素去向特征及其优化管理模式,基于2017年湖北省孝昌县高岗村的试验稻田在常规水肥管理下的稻田观测数据,采用了DNDC模型对稻田各氮素去向负荷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包括水稻植株吸氮、氮素渗漏、氨挥发与反硝化。研究结果表明:①DND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中国南方典型稻田的氮素各去向负荷,其中模型对氮素渗漏与氨挥发动态模拟的拟合度(R^(2))高达0.6493~0.8602,纳什效率系数(NSE)高达0.5135~0.7862,经验证后的模型可用于稻田氮素去向的动态与结构特征分析;②氮素的气态损失—而非随水流失—是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其占总氮素损失量的比例高达83.86%~86.69%,且分蘖肥施用期与水稻黄熟落干期是造成显著气态损失的重要时期;③基于情景模拟可提出研究区内具体的氮素优化管理模式,优化施氮量为100 kg/hm^(2),优化施氮方式为秸秆还田处理,该模式比低氮施肥处理提升了12.67%的稻谷吸氮量,比高氮施肥与氮肥表施处理减少了17.64%~65.57%的氮素气态损失。该研究的结果与稻田氮素去向特征的分析方法可推广至中国南方稻区,以实现高氮利用与低氮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 颜学斌; 王俊; 王科锋; 白红英
    • 摘要: 依托前期长期定位试验,基于DNDC过程模型,对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田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长期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拟的有机碳含量和冬小麦产量变化与田间观测结果较一致,能较理想地模拟两种覆盖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长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50 a时间尺度上,不覆盖与地膜覆盖处理下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年均变化量分别为-11.3 kg·hm^(-2)和^(-2)5.2 kg·hm^(-2);而全量(9000 kg·hm^(-2))与半量(4500 kg·hm^(-2))秸秆覆盖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变化量分别为256.9 kg·hm^(-2)和116.3 kg·hm^(-2),并表现为前5 a增量较多、后期增量减小,并在第40~50年达到平衡的趋势。冬小麦产量模拟结果在5713.3~7046.7 kg·hm^(-2),与不覆盖处理相比,地膜覆盖、半量和全量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产量50 a平均分别提高了2.7%、9.8%和13.4%。模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与小麦产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与不覆盖或地膜覆盖相比,旱作冬小麦农田进行秸秆覆盖具有长期的固碳增产效果。
    • 柯华东; 孔陈琛; 雷豪杰; 丁武汉; 李虎
    • 摘要: 设施菜地因水肥投入高而导致大量N_(2)O排放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N_(2)O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之一,探寻N_(2)O减排潜力不仅可为设施菜地碳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还可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京郊典型设施黄瓜-番茄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与DNDC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田间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然后以农民常规种植模式为基线情景,改变田间管理措施(灌溉方式、施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和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SOC)、pH等]为替代情景,运用DNDC模型通过1250次模拟得到单一情景和多组合情景下N_(2)O排放量,并评估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设施菜地土壤温湿度、蔬菜产量和N_(2)O排放量。基线情景下N_(2)O排放总量为12.18 kg(N)∙hm^(−2)。单因子情景分析表明,设施菜地N_(2)O减排潜力变幅为12.23%~17.58%。敏感性指数显示N_(2)O排放对土壤pH调控和化肥减施的响应比对其余单因子较为敏感,其中相比于基线情景,1.2倍土壤pH情景和减施30%化肥情景N_(2)O排放量分别降低15.60%和14.86%。多组合因子情景表明,与基线情景相比,同时采用滴灌、减少30%的化肥施氮量和减施30%有机肥组合情景,可降低31.69%的N_(2)O排放。而相同组合在低SOC及高pH的土壤情景中N_(2)O减排潜力可进一步降低,达到55.58%[6.77 kg(N)∙hm^(−2)]。可见,DND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田间环境,克服田间试验中有限的处理设置和较高的监测成本等局限性,从而为设施菜地N_(2)O排放定量评估和减排评价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DNDC对设施菜地N_(2)O排放的单因子情景和组合情景的模拟结果表明,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调控和水肥管理措施优化具有较大的N_(2)O减排潜力。
    • 冷旭; 李仙岳; 郭宇; 丁宗江
    • 摘要: 为明确干旱区最优覆盖地膜类型和施氮制度,于内蒙古河套灌区木垒滩节水试验站进行为期2年的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农田不同施氮量试验。在高氮水平(传统施氮336 kg/hm^(2))下设置3种覆膜处理,包括塑料地膜(PFM3)、生物降解地膜(BFM3)和无膜覆盖处理(NFM3);同时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下设立3个施氮水平,包括中氮(BFM2,276 kg/hm^(2))、低氮(BFM1,216 kg/hm^(2))和不施氮(BFM0,0 kg/hm^(2)),共6个处理。利用2年观测的产量、吸氮量和氮淋失量对DNDC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基于改进的TOPSIS方法对地膜类型和施肥制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DNDC模型对地膜覆盖及氮肥调控下作物生长与氮素迁移较为敏感,产量、吸氮量与氮淋失量模拟的EF与R^(2)均大于0.83,NRMSE均小于20%,能够为作物生产力与资源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估。随施氮量增加,所有覆膜处理的氮淋失量呈线性增加,当施氮量增加至106 kg/hm^(2)时,氮肥利用率达到峰值;当施氮量增加至256 kg/hm^(2)时,覆膜处理的产量不再发生明显变化,同时生物降解地膜的净收益也达到最大值;但其成本高,导致净收益比塑料地膜降低6.84%,比无膜覆盖处理提高3.17%。塑料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下的氮淋失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无明显差异,均大于无膜覆盖处理,平均提高8.22%~26.69%。利用改进的TOPSIS法对产量、氮淋失量、残膜量、氮肥利用率和净收益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出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下施用氮肥231~256 kg/hm^(2)是干旱地区较合理的覆膜施氮制度。
    • 胡正江; 康晓晗; 薛旭杰; 廖艳; 吴文良; 孟凡乔
    • 摘要: 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在增加土壤肥力、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本研究以华北第一吨粮县山东桓台县的集约化农田为对象,分析化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对全县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分别在点位和区域尺度对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进行了校验;进而设置未来5种农田管理情景,以2011年为基准年,对未来30 a桓台县农田耕层土壤(0~20 cm)的SOC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在保持2011年农田管理措施不变情景下[化肥氮500 kg(N)∙hm^(−2)、秸秆还田比例90%],10 a、20 a和30 a后SOC含量分别增加28.1%、39.2%和44.9%,说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以桓台县为代表的华北农田秸秆还田对增加土壤有机质仍有较大空间;另一方面,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质不是线性增加,即呈现出土壤有机质的饱和趋势。在5种农田管理情景中,年均400 kg(N)∙hm^(−2)的氮肥施用量、90%的秸秆还田比例和40 kg(N)∙hm^(−2)的有机肥施用量情景,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农田耕层SOC含量,30 a后可达16.2 g∙kg^(−1)。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农田管理措施优化及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吴世蓉; 位佳; 邱龙霞; 陈瀚阅; 范协裕; 毋亭; 邢世和; 张黎明
    • 摘要: 明确土壤固碳速率和潜力是制定耕地固碳减排措施的基础。以我国典型亚热带地区—福建省不同地理位置的闽侯、浦城、同安、武平和永定5个县为研究区,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模拟这5个县在目前区域尺度最详细的1︰5万土壤数据库下1980—2009年和2010—2039年有机碳动态变化,并运用尺度上推的方法估算出全省耕地土壤固碳速率和潜力。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1980—2009年的固碳总量为7.37 Tg,而2010—2039年的固碳潜力为7.04 Tg,两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速率分别为190 kg·hm^(–2)和176 kg·hm^(–2),说明目前的农田管理措施有利于研究区长期固碳。其中,水稻土和盐渍水稻土分别在土类和亚类级别中固碳速率最大,不同时段均大于175 kg·hm^(–2)·a^(–1);而红壤在土类和亚类级别中固碳速率皆最小,不同时段均小于3 kg·hm^(–2)·a^(–1)。总体来看,1980—2009年和2010—2039年水稻土的固碳总量均占全省耕地固碳总量的92%以上,是今后制定固碳减排措施的重点。
    • 钱海燕; 于婷婷; 周杨明; 王娓; 陈莎莎
    • 摘要: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是一个含有时间因子的模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成熟的动态模拟模型,可用于模拟和评估作物(如水稻)生产、碳氮动态演变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为了能够更充分地认识DNDC模型,使之得到更广泛应用,本文基于DNDC模型的构成与功能、目前6个(DNDC、CENTURY、CASA、EPIC、Biome-BGC、Roth C)世界著名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比较及其DNDC模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模块优化,从稻田土壤碳动态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了DNDC模型在稻田土壤固碳潜力、温室气体CO_(2)和CH4排放模拟、稻田管理模式评估以及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也指出,受土壤属性空间异质性大、区域田间管理措施差异等因素影响,DNDC模型存在诸如点位尺度验证难以扩展到区位尺度模拟、模型矫正困难等限制模型准确性的问题。为使DNDC模型能够在中国复杂的农耕特征下开展模拟研究,今后的发展应重视DNDC模型模块功能优化、提高输入参数精确度等,进一步提高模型模拟精确度和预测评价系统的可信度,使模型更好地预测土壤碳动态变化,在稻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和管理方案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
    • 雷豪杰; 李贵春; 丁武汉; 徐驰; 王洪媛; 李虎
    • 摘要: 设施菜地因大水大肥管理方式导致的氮素淋失已成为当前关注焦点。探寻氮素淋失阻控技术需要首先探明土壤中NO3--N的运移和淋失过程,找到淋失阻控的关键点,从而实现蔬菜栽培高产量低环境成本。本研究以京郊设施菜地黄瓜-番茄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获取土壤温度、湿度、NO3--N含量等数据,对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进行参数校验,并以农民常规种植模式为基线情景,设置改变土壤基础性质、灌溉量、施氮量等不同情景,运用DNDC模型对设施菜地系统土壤氮素运移及淋溶损失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经验证后的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蔬菜产量、5 cm土壤温度和0~20 cm土壤孔隙含水率变化以及NO3--N的迁移过程,是模拟和评价氮素运移和损失的有效工具。模拟不同情景表明,设施菜地0~60 cm土壤NO3--N累积主要受灌溉水量和氮肥施入量的影响,此外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也是影响NO3--N运移的重要因子。节水节肥是设施菜地氮素淋失减量的最有效方法,相比常规措施,同时减少20%灌溉量和20%施氮量可明显降低59.04%的NO3--N淋失量。同时,在节水节肥的基础上改变灌溉方式并提高20%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保证蔬菜产量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降低69.04%的NO3--N淋失量。可见,DNDC模型为设施菜地NO3--N淋失评价和阻控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在当前重点关注减氮节水等管理措施的同时,提高土壤本身的质量,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减少设施菜地氮素淋失的途径。
    • 陈雅文; 韩广轩; 赵明亮; 初小静; 李培广; 宋维民; 王晓杰
    • 摘要: 水位是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蓝碳功能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可能加快水位的变化,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碳交换的过程.然而,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响应水位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评估水位对滨海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特征的影响,以及验证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对模拟预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适用性,该研究设计了野外水位控制试验(自然水位,地下20 cm水位、地表10 cm水位),并利用DNDC模型模拟和预测水位变化对滨海湿地NEE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水位处理之间NEE差异显著,地表10 cm水位处理促进CO2吸收,地下20 cm水位则抑制CO2吸收;(2)经过校准和验证的DNDC模型可以准确模拟水位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NEE的影响,NEE模拟值的日动态与田间观测结果显著相关(R2>0.6);(3)通过改变气候、土壤和田间管理等输入参数对DNDC模型进行灵敏度检验,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日均温、降雨和水位改变的响应最为显著,其中,水位对NEE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土壤呼吸(Rs).未来气候情境下,不同水位变化下的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随年份增长呈现不同的规律,因此未来的模拟研究应关注DNDC中水文模块和植被演替过程的完善.该研究可为预测水文变化情境下滨海湿地碳汇功能的未来发展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