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冷漠

道德冷漠

道德冷漠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7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青年时代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道德冷漠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建星、史小禹、喻学林等。

道德冷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71.1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73%

专利文献>

论文:77 占比:28.10%

总计:274篇

道德冷漠—发文趋势图

道德冷漠

-研究学者

  • 于建星
  • 史小禹
  • 喻学林
  • 李学明
  • 李金鑫
  • 王则晖
  • 乔金
  • 付良波
  • 任凤梅
  • 信国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宇晴; 沈贵鹏
    • 摘要: 教师的道德想象力是消解教师道德冷漠的重要路径。教师的道德想象力即教师通过移情投射,设身处地地想象道德情境中利益共在者(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的处境,预设情境中的种种可能性,对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作出最佳的道德选择。教师的道德想象力的发挥有利于创生高度的道德情感、建立能动的道德形象以及培育丰富的教学想象力。然而当前科层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教师角色分工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局限限制了教师的道德想象力。因此,营造“想象”的学校氛围、开展教师道德叙事以及积极转化道德实践,有利于塑造教师的道德想象力。
    • 刘莉
    • 摘要: “道德冷漠”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主体生存危机现象,主要体现在特定社会情景下,主体浅薄的道德认知、扭曲的道德情感和消极的道德行为上,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下社会道德发展的畸形状态。从移情能力发展这一影响因素出发,本文分析了社会道德冷漠形成的原因,移情能力发展与道德冷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移情能力发展对社会道德冷漠的抑制作用。
    • 摘要: 《教育探索》,戴子涵,2022年第7期欺凌事件当事人通常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无论是欺凌者的恶意伤害,还是旁观者的道德冷漠,本质都是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与对他者的漠视,是公共精神的缺失,也意味着公共关系的经营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共生活的缺失阻碍了公共精神的发育;消费文化、竞争文化、生活游戏化、生存数字化等时代文化造成了公共关系的衰落;关怀教育的失落以及亲密关系的非良性发展。
    • 高慧君
    • 摘要: 我们在谴责道德冷漠这种消极现象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阵痛,是新旧道德体系交替中出现的插曲,并不影响我国道德水平整体向好的趋势。正确认识道德冷漠现象,探索其中关键所在,对于提升我国的整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邹贵波
    • 摘要: 道德冷漠是对他人道德急需的无响应,是一种典型伦理病症。处于维护个人私利与遵循道德规范两难兼顾、道德选择失范与追寻德性伦理交叠相映、网络道德冲突与践履道德责任多重失衡的现实境遇下,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力弱化、道德情感力淡化、道德行动力软化,不仅引致“排序式”“粘贴式”“病根式”道德冷漠无序蔓延,而且加重了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伦理秩序的紊乱。寻找走出道德困境、化解道德冷漠的实践路径,需要借鉴道德叙事的意义架构,通过道德认知的澄明术、道德情感的催化术、道德行动的生活术,叙出事之“知”、事之“情”、事之“行”。
    • 王杰
    • 摘要: 在全面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其中见义不为的道德冷漠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学生作为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群体,其道德冷漠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影响着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须及时探索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消解中学生道德冷漠行为,建立良好社会风气。
    • 王则晖; 喻学林
    • 摘要: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社会现象,对其把握应立足于道德冷漠尤其是群体道德冷漠的整体生成过程,透过环境因素的滤镜探究道德冷漠内在的生成机制。群体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包括对某种偏颇道德观念的认同、价值立场的传染、意见领袖的出现以及极化四个阶段。基于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注重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政府应不断细化相关制度建设、大众传媒应担负起传播正能量的责任以及个人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反思能力。
    • 张婧; 吴先伍
    • 摘要: 道德冷漠虽与经济的市场化、分工的精细化、社会的陌生化等密切相关,但也与个人道德想象力的缺失紧密相连.从情与理的角度看,道德冷漠主要产生于对他人道德需要想象不到位、对他者的真心关切不够而导致道德行为选择的动力不足,以及道德价值想象的理性偏离.换言之,道德冷漠正是由于走向他人的移情投射的情感缺乏,只考虑自我利益得失,放弃挖掘情境中多种可能性的道德理性偏离所导致.道德想象力有利于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丰富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等,而道德想象力的缺失窒息了道德情感的生长,阻隔了和谐人际关系建构,妨碍了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道德想象力以实现道德为目标,通过理解他人的情感、处境,实现情感共鸣;通过慎思进行道德联结,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创造性挖掘情境中的多种可能性,助力个体应对复杂的道德境遇,最终实现情理交融的道德的生活方式.因此,应紧紧围绕道德敏感性的激发、道德慎思的习惯养成、道德困境中创造性想象能力的挖掘三个维度提升个体道德想象力,通过移情的情境体验、隐喻的价值引导、反思的道德架构、参与的实践转化等道德想象力培育的具体维度助力消解道德冷漠.
    • 王杰
    • 摘要: 在全面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其中见义不为的道德冷漠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学生作为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群体,其道德冷漠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影响着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须及时探索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消解中学生道德冷漠行为,建立良好社会风气.
    • 王则晖; 喻学林
    • 摘要: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社会现象,对其把握应立足于道德冷漠尤其是群体道德冷漠的整体生成过程,透过环境因素的滤镜探究道德冷漠内在的生成机制.群体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包括对某种偏颇道德观念的认同、价值立场的传染、意见领袖的出现以及极化四个阶段.基于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注重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政府应不断细化相关制度建设、大众传媒应担负起传播正能量的责任以及个人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反思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