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7615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杂志、遗传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一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等;适应性免疫的相关文献由54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焕淦、周次利、王涛等。

适应性免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7615 占比:99.97%

总计:567797篇

适应性免疫—发文趋势图

适应性免疫

-研究学者

  • 吴焕淦
  • 周次利
  • 王涛
  • 黄艳
  • H·S·罗宾斯
  • H·罗宾斯
  • J·鲁宾斯泰恩
  • R·爱默森
  • 刘娜
  • 刘娟

适应性免疫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雅雯; 程保辉; 赵海亮
    • 摘要: 机体存在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发育调控和组织稳态维持等重要过程。Hippo通路是其中一种进化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可通过一系列相关激酶的相互作用和级联磷酸化传递信号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在组织发育、再生以及肿瘤发病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1/2通过调节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等,广泛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而大型抑癌激酶1/2和Yes相关蛋白/PDZ结合基序转录共激活因子仅部分参与这些免疫调节过程。深入研究Hippo信号通路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董亚兰; 胡德胜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受先天性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细胞成分调控,且与全身炎症水平相关,多种炎症因子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同时,一些抗炎治疗的临床试验表明,降低系统性炎症因子水平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文章重点阐述了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免疫应答的特征,以及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及靶点。
    • 刘悦; 赵亚男; 赵哲; 刘宏潇
    •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难治性免疫相关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的脊柱关节病类型。主要侵犯脊柱及骶髂关节,并可伴有关节外表现,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脊柱活动受限、强直、髋关节破坏等,严重者可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郭辅政; 赵秀娟; 邓玖旭; 杜哲; 王天兵; 朱凤雪
    • 摘要: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入院后连续5 d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并进行分组,第1组:淋巴细胞减少后在5 d内恢复正常;第2组:淋巴细胞减少后未恢复正常;第3组:淋巴细胞一直处于正常水平,并记录各组患者在住院28 d后的转归情况。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创伤早期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同时,为排除年龄的影响,依据年龄是否≥65岁进行分层,并根据住院时间是否≥28 d分为住院时间延长组和住院时间非延长组,在不同年龄组中分别探讨淋巴细胞变化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83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17例,主要受伤机制为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为(30±11)分。根据连续5 d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分组,第1组32例,第2组33例,第3组18例。第2组33例患者中,在住院28 d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15.2%(5/33),未出院9例,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进一步按年龄进行分层后,发现在高年龄患者中淋巴细胞处于低水平是住院时间≥28 d的危险因素,但在低年龄患者中,发现中性粒细胞持续偏高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严重创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一直处于低水平与预后不佳密切相关,尤其在高年龄患者中明显,淋巴细胞可作为一项可靠指标用于预后评估。
    • 赵林(编译)
    • 摘要: 在DNA复制开始期间,寡核苷酸引物由引物酶从头合成,随后由复制聚合酶延伸以完成基因组复制。引物酶-聚合酶(Prim-Pol)超家族是一组多样性的引物酶,包括复制型引物酶和参与适应性免疫的与CRISPR相关的引物酶-聚合酶(CAPPs)。尽管对这些酶的活性了解很多,但引物酶用于启动引物合成的精确机制尚未阐明。在此,研究人员确定了通过CAPP启动引物合成的分子基础,并表明这一机制在复制型引物酶中也是保守的。
    • 汪最; 李丽; 刘鹏; 刘丽娜; 汪琛; 杨文君; 罗青平
    • 摘要: 星状病毒(AstV)能够感染多种多样的物种,包括人类、哺乳动物和禽类。一旦感染,可诱发肠炎、肾炎以及神经疾病等,但人们对星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知之甚少。随着细胞培养系统和动物模型的建立,人们逐渐提高了对星状病毒感染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本文综述了目前星状病毒感染免疫应答的机制,并强调了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关键问题,为治疗和控制星状病毒感染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谢文琦; 韩雯; 付璐; 肖盛元; 张林波
    • 摘要: 灵芝是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三萜、甾醇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降血糖、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抑郁等。研究发现,灵芝在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不同的免疫细胞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细胞、刺激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该文对灵芝及其活性成分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灵芝免疫药理活性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 侯显玥; 杜柯锐; 杨小娟
    • 摘要: 随着对糖尿病肾病(DKD)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性炎症状态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近年来,一种与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通过足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焦亡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肾功能恶化。肠道菌群异常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致病证据越来越充分,其机制表现为菌群比例的失调(有害细菌增多、有益菌减少甚至缺如),产生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产物。另外,内脂素(Visfatin)在DKD发生发展中均发挥作用,参与胰岛素抵抗、调控糖脂代谢、增强炎症反应等过程。同样,适应性免疫系统及相关细胞因子同样有重要作用,通过T细胞、B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A、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等细胞因子共同导致蛋白尿的产生、肾功能的恶化。因此,了解诱导慢性炎症的各类分子机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以及发展中的作用,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识别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 李晓领; 张青; 王李安; 郑娟娟; 李海
    • 摘要: 戊型肝炎大多是急性自限性的,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实体器官移植受者、HIV感染和血液疾病)会出现慢性感染。免疫反应是决定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通过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等多种研究,对HEV免疫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入,这些为HEV新的抗病毒治疗和有效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思路。本综述讨论了近年来有关HEV的免疫发病机制,并提出了对该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展望。
    • 郑峥妮; 周杰; 陈晓玲; 王莉; 宋志强
    • 摘要: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免疫反应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固有免疫反应异常,如TLR-2、LL-37与肥大细胞形成的促炎驱动环,适应性免疫也参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两种类型的免疫反应形成交错互相影响的复杂网络,共同介导玫瑰痤疮的发病。此外,近年来还有研究发现皮肤神经系统失调、维生素D3、内质网应激等也在玫瑰痤疮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本综述对玫瑰痤疮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