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近距离治疗

近距离治疗

近距离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51622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癌症进展、现代肿瘤医学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0CIC中国介入治疗论坛(原中国管腔内支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医科大学—美国DOTTER介入研究所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峰会、第四届全国核素显像与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议、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暨第三届CGOS学术年会等;近距离治疗的相关文献由91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俊杰、张宏涛、李汉忠等。

近距离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1622 占比:99.91%

总计:351924篇

近距离治疗—发文趋势图

近距离治疗

-研究学者

  • 王俊杰
  • 张宏涛
  • 李汉忠
  • 严维刚
  • 冉维强
  • 张建国
  • 王娟
  • 田素青
  • 张杰
  • 刘树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宏涛; 刘士锋; 王从晓; 陆建; 赵磊; 陈高; 李腾; 邢东明; 胡效坤; 滕皋军
    • 摘要: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属于放疗中近距离治疗范畴,分为永久性植入和暂时性植入。永久性^(125)I粒子植入因丹麦的Holm教授创建标准术式及美国的Blasko教授推广,最终以可与外放疗及手术媲美的疗效,被写入前列腺癌NCCN指南。近20年以来,在中国专家的积极研究下,应用于全身各部位实体肿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得到国内外认可,但也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纵观国内外有关^(125)I放射性粒子放射物理学的认识,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详细梳理了^(125)I粒子植入相关的物理学概念,并对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解析与思考。
    • 姜涵; 王乐婷; 神岳明; 胡禾颖; 刘士锋; 王从晓; 胡效坤; 邢东明
    • 摘要: 目的探讨对高级别脑干胶质瘤患者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高级别脑干胶质瘤的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症状,术前行颅脑MRI增强检查评估病变范围,颅脑CT增强检查确定病变与毗邻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应用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制定术前计划,术中基于CT引导,按照术前计划行^(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结果8例肿瘤平均体积为11.8(5.6~25.2)ml,植入^(125)I粒子平均数量为22.5(10~40)颗,平均粒子密度为1.9粒/ml。8例患者术后KPS与术前基本相同,3例患者术后出现因颅内水肿加重引起的原有症状加重表现,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围手术期内无颅内出血、无严重神经功能损伤,无死亡患者,6个月生存期100%。结论在高级别脑干胶质瘤患者的治疗中,基于CT引导下^(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短期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探讨。
    • 周洁; 张宏涛; 李奕彤; 于慧敏; 赵金鑫; 王娟; 隋爱霞
    • 摘要: 放射性^(125)I粒子迁移在肿瘤近距离放疗中较为常见,已经报道粒子迁移的各种位置,包括肺、心脏、肝脏、腹股沟管、膀胱、骨盆、椎静脉丛、骶骨、精囊和睾丸静脉等[1-7],但尚未有粒子迁移至股深动脉、髂内血管、臀上动脉的相关报道。本文报道妇科肿瘤放疗中放射性^(125)I粒子迁移至血管3例并进行文献复习。
    • 郭爱华; 冯梅; 钟沛霖; 王玲华; 林秀容
    •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中宫颈局部肿瘤退缩欠佳的危险因素及三维插植后装放疗在该部分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放疗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251例宫颈癌根治性调强放疗患者,分析宫颈局部肿瘤退缩欠佳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模型,并在腔内后装放疗A点累积量1400 cGy/次和(或)2100 cGy/3次时,对妇检、影像学提示宫颈局部肿瘤退缩不满意的宫颈癌患者第3次和(或)4次腔内后装放疗行三维插植后装放疗。结果251例根治性调强放疗的宫颈癌患者中,45例(17.9%)宫颈局部肿瘤退缩不满意,其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感染、贫血、肿瘤直径。经过三维插植后装放疗,45例宫颈局部肿瘤退缩欠佳患者中,36例获得完全缓解、9例获得部分缓解,有效率为80.0%。所有患者治疗顺利,可耐受治疗。列线图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显示,64分为欠佳评分的临界值,评分>64分可以预测为欠佳。结论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及时筛选出放疗期间宫颈局部肿瘤退缩欠佳的宫颈癌患者,并予三维插植后装放疗,可最大程度提高疾病局部控制率,提高治疗效果。
    • 成坚强; 安永伟; 陶娜; 牛瑞军; 魏玺仪; 张春林; 高力英; 魏世鸿
    • 摘要: 目的:基于三维后装不同模式近距离治疗方案,分析研究不同技术后装治疗过程中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物理剂量差异。方法:选取7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施源器的不同模式分为以下3类:常规三维腔内治疗(ICBT)组、徒手插植(ISBT)组和3D打印阴道塞(3DP-ISBT)组。分析不同组别的OARs受量情况。结果:ISBT组平均4根插植针,3DP-ISBT组平均6根插植针,3D打印阴道塞针数多于徒手插植针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ICBT组作为对照,膀胱受量(D_(0.1 cc)、D_(1 cc)和D2cc)ISBT组和3DP-ISBT组均显著低于ICBT组(P<0.01),但是ISBT组和3DP-ISBT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93)。直肠D_(0.1 cc)、D_(1 cc)和D_(2 cc)3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ICBT组作为对照,小肠受量(D_(0.1 cc)、D_(1 cc)和D_(2 cc))ISBT组和3DP-ISBT组显著低于ICBT组(P<0.01)。ISBT组和3DP-ISBT组比较,小肠D_(0.1 cc)、D_(1 cc)和D_(2 cc)3DP-ISBT组显著低于ISBT组(P<0.01)。结论:通过分析3种近距离治疗模式的OARs受照剂量情况,ISBT技术相比ICBT技术在保护膀胱和小肠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其中3DP-ISBT在膀胱和小肠的保护方面是最优的,在直肠保护方面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
    • 张婷; 邱凌平; 殷皓泽; 李克; 袁磊; 彭绿英; 田秋红
    • 摘要: 目的:比较研究3D打印模具引导与徒手插植近距离治疗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需要补量的患者剂量学差异,为宫颈癌术后残端患者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19例2020年11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术后需补量的患者。其中9例徒手插植,10例借助3D打印模具插植,通过分析比较利用3D打印模具插植组和自由插植组高危临床靶区(High Risk CTV,HR-CTV)的D_(90cc)、D_(_(98cc))、D_(100cc)的参考剂量,以及膀胱、直肠等危及器官D_(2cc)、D_(1cc)、D_(0._(1cc))的剂量差异。结果:采用3D打印模具插值组的HR-CTV D_(90cc)、D_(_(98cc))、D_(100cc)分别为445.04±30.7 cGy、556.3±25.1 cGy、634.5±25.2 cGy;徒手插植组的HR-CTV D_(90cc)、D_(_(98cc))、D_(100cc)分别为407.1±43.2 cGy、548.7±44.6 cGy、631±43.2cGy;两组比较,3D打印治疗组的靶区剂量均高于徒手插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和直肠D_(0._(1cc))、D_(_(1cc))、D_(2cc)比较,发现3D打印组的剂量分布更加集中,其剂量都低于徒手插植组,剂量偏差也更小。结论:采用3D打印模具引导治疗宫颈癌其靶区适形性更好,直肠和膀胱的剂量更低,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 梁百武; 何闯; 梁清华; 李良山; 李廷源; 黄学全; 刘兴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靶区剂量与局部控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2例(57个治疗靶区)腹膜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放射性125 I粒子植入治疗.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根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靶区局部控制情况并分为CR+PR+SD组(CPS组)和PD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靶区D90预测局部控制的临界值,采用K-M曲线分析靶区局部持续控制时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靶区局部持续控制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靶区D90验证剂量大于平均处方剂量.术后靶区D9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D90对局部控制率的预测敏感性为67.3%,特异性为80%,临界值为9229 cGy.局部持续控制中位时间为12个月,局部控制率为92.9%;与PD组相比,CPS组靶区D90剂量更高(P=0.023),且靶区D90是局部持续控制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P=0.02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VAS评分显著降低(P=0.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后靶区D90剂量不低于9229 cGy可获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 李磊; 杨波
    •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CT图像的不锈钢Fletcher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对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治疗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取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20例,直接修改患者原后装治疗计划的offset值以模拟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为±1 mm、±2 mm和±3 mm时的剂量分布。统计HR-CTV和IR-CTV的D_(100)、D_(90)、D_(50)、V_(200)、V_(150)、V_(100)和V_(90),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_(0.1cc)、D_(1cc)、D_(2cc)和D_(5cc),以及适形指数,分析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对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治疗的剂量学影响。结果:对CTV评价参数,HR-CTV和IR-CTV的相关DVH参数的偏差随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的增大而增大(P 0.05)。对HR-CTV D_(90)、IR-CTV D_(90)、膀胱D_(2cc)、直肠D_(2cc)、乙状结肠D_(2cc)、小肠D_(2cc),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为2 mm时,剂量偏差分别为3.58%、2.84%、3.4%、3.47%、3.99%和2.10%。结论:推荐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控制在±1 mm。日常临床工作中,CT扫描层厚最好不要超过3 mm。
    • 李磊; 杨波
    •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CT图像的不锈钢Fletcher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对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治疗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取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20例,直接修改患者原后装治疗计划的offset值以模拟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为±1 mm、±2 mm和±3 mm时的剂量分布.统计HR-CTV和IR-CTV的D100、D90、D50、V200、V150、V100和V90,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0.1cc、D1cc、D2cc和D5cc,以及适形指数,分析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对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治疗的剂量学影响.结果:对CTV评价参数,HR-CTV和IR-CTV的相关DVH参数的偏差随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的增大而增大(P<0.05);相同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条件下,HR-CTV的相关DVH参数偏差随体积或剂量的增大而增大(P<0.05),IR-CTV的剂量参数偏差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P<0.05),而体积参数偏差随剂量的增大而减小(P<0.05).对OARs评价参数,OARs的剂量偏差随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的增大而增大(P<0.05);相同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条件下,不同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变化有所不同:膀胱的剂量偏差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P<0.05);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剂量偏差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P<0.05);小肠的剂量偏差和体积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HR-CTV D90、IR-CTV D90、膀胱D2cc、直肠D2cc、乙状结肠D2cc、小肠D2cc,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为2 mm时,剂量偏差分别为3.58%、2.84%、3.4%、3.47%、3.99%和2.10%.结论:推荐施源器顶端重建偏差控制在±1 mm.日常临床工作中,CT扫描层厚最好不要超过3 mm.
    • 高雅; 张杰; 刘树铭; 郑磊; 黄明伟; 张建国
    • 摘要: 目的 单纯应用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评估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为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8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单纯应用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分析其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局部控制率(LCR)及相关影响因素,并观察近、远期放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共16例(cT41,N0M0),女性患者占多数(11/16,68.7%),中位年龄55.4岁.随访8~104个月(中位时间41.5个月),1、3、5年LCR 分别为93.7%、80%、68.7%,1、3、5年OS 分别为86.7%、72%、54%;1、3、5年PFS分别为74%、53%、18.9%.9例(56.2%)患者出现不同部位器官转移,以颅内转移、肺转移常见;其中6例术前伴有颅底骨质侵犯者出现多器官转移,肿瘤侵犯颈动脉是影响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HR=12,P = 0.045).共有8例(8/16,5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远期放射性不良反应.结论 单纯应用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腮腺腺样囊性癌的5年局部控制率为68.7%,肿瘤侵犯颅底骨质、包绕颈动脉是其预后不佳与发生多器官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