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于阗

于阗

于阗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西域研究、西藏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北方民族与丝绸之路博士后论坛、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于阗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吟屏、荣新江、张健波等。

于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99.1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86%

总计:232篇

于阗—发文趋势图

于阗

-研究学者

  • 李吟屏
  • 荣新江
  • 张健波
  • 张小刚
  • 田峰
  • 朱丽双
  • 殷晴
  • 沈苇
  • 丁俊
  • 任道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正浩
    • 摘要: 新见《李锷墓志》为一方唐代后期墓志,志文除载有志主李锷的生平外,还详细记载了于阗佛教中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该文首先结合墓志和两《唐书》等史书材料,考释了李锷的家族世系。其次,结合于阗、敦煌等地雕塑及壁画等考古文物资料,探讨了于阗毗沙门天王的主要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于阗毗沙门天王信仰在内地的传播原因。该墓志的出土,提供了唐代潞州地区民众信仰于阗佛教的新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
    • 王晨悦
    • 摘要: 公元三至四世纪,于阗地区佛教信仰发生了从小乘向大乘转变.在分析佛教传入中华的路线的基础上,从有关典籍记载中推断出于阗地区佛教信仰转变的时间是公元260—399年间.该地区佛教信仰的转变,一个因素是与印度有关,佛教来自印度,印度地区流行大乘佛教,于阗也受到了影响;另一个因素是汉文化,包括汉族君主对于阗的统治、汉族僧人与移民带来的汉文化,对其佛教信仰的转变都有重要的影响.
    • 白晓纬
    • 摘要: 河洛地区作为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带,洛阳又处于河洛地区核心部位,而且是相当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洛阳,隋唐时期虽然定都长安但是东都洛阳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长安.按照时间顺序对于阗与河洛地区的交流往来关系进行梳理,两者关系变迁分为三个时期.两汉时期是开始建立往来关系的时期,虽有设置管理机构但是西域局势并不稳定,中央政权的控制力还不是很强.魏晋南北时期是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魏晋时期,持续发展阶段,延续着东汉以来的传统往来;二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低谷阶段,战乱纷纷,几近断绝;三是北魏时期,恢复发展阶段;四是周齐对峙时期,再次低落阶段.最后,隋唐时期是鼎盛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影响力和控制力上都超过了前代.而洛阳的稳定兴盛与否是双方关系变迁的关键所在,洛阳兴则河洛兴,河洛兴则国家兴.
    • 扎西本
    • 摘要: 经考察与藏译《法华经》相关的藏族史料文献,初步可认为藏译《法华经》最初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但现存的《甘珠尔》题记上写“由益希德(智军)翻译”。探析“厘定译语”及核对史料初步认为,和田出土《法华经》是814年以前的译本,可能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敦煌和《甘珠尔》中的记载初步认为是益希德厘定译语后的写本。对和田出土《法华经》上“三个写经生的署名”研究发现,这部和田出土的《法华经》是吐蕃时期的高层人物抄写的。
    • 扎西本
    • 摘要: 经考察与藏译《法华经》相关的藏族史料文献,初步可认为藏译《法华经》最初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但现存的《甘珠尔》题记上写“由益希德(智军)翻译”.探析“厘定译语”及核对史料初步认为,和田出土《法华经》是814年以前的译本,可能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敦煌和《甘珠尔》中的记载初步认为是益希德厘定译语后的写本.对和田出土《法华经》上“三个写经生的署名”研究发现,这部和田出土的《法华经》是吐蕃时期的高层人物抄写的.
    • 张小刚
    • 摘要: 于阗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曾是古代大乘佛教的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佛教,抬高本地佛教在世界佛教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于阗佛教徒们编造了大量与当地有关的神异传说和感通故事.公元9~10世纪时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阗的造像题材.莫高窟北宋初第454窟甬道顶佛教感通画下部一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先祖地乳出生由来的传说故事.莫高窟第126窟甬道顶五代佛教感通画中榜题为"于阗国太子出家时"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尉迟毗梨耶王遗失后寻得的孩子在牛头山伽蓝出家,成为于阗最早得获阿罗汉果的论道沙门的传说故事.
    • 张惠明
    • 摘要: 龙王作为早期大乘佛教护法神系中的一个重要图像,在公元2~4世纪间曾在受犍陀罗文化与艺术影响的区域内广为流传.那竭与于阗作为早期犍陀罗语大乘佛典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和以东地区最重要的传播之地,两地所发现的佛教文本与图像资料均表明了龙王图像在进入佛教护法神系之初期所受到的多种宗教、文化影响.同时,图像本身也带有复合性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艺术风格等元素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哈达佛寺舒图尔丘塔院遗址与和田地区出土的两件龙王塑像考古与史籍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考释,关注早期大乘佛教护法图像在西域地区流传和发展的历史源流与脉络.
    • 龚伊林; 沈爱凤
    • 摘要: 山普拉墓地纺织品揭示了汉晋时期于阗国纺织品艺术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区域考古文化特点.文章研究了山普拉墓地纺织品纹样上一些典型的艺术形象及其文化特征,并借用两河文明、爱琴文明、草原文明等诸多艺术因素用以分析其纺织品图案的复杂性.研究表明:山普拉墓地纺织品纹样受西亚早期文明、中亚贵霜及草原文化圈的影响较大;一些纹样的源头可追溯至两河文明的哈拉夫文化时期,受楚汉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性"主题的表达、卷云纹的装饰边缘的处理及刺绣针法上;部分纹样加入了于阗本土神话信仰及织造技术,写实性与抽象性并重,装饰性较强,但缺乏大量自由式构图.因此,综合来看这些纺织品应属于土著文化向希腊化过渡的产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