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
跳远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2204篇,主要集中在体育、轻工业、手工业、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95篇;相关期刊590种,包括田径、当代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第四届首都青年学者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论坛、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等;跳远的相关文献由28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大明、吕杰、吴冬波等。
跳远
-研究学者
- 刘大明
- 吕杰
- 吴冬波
- 朱海春
- 李建臣
- 王斌
- 刘敏
- 张伟
- 徐勇
- 李琳
- 邹勇
- 伍勰
- 张勇
- 张胜年
- 杨先军
- 王进
- 石磊
- 章碧玉
- 魏文仪
- 丁伟
- 关富余
- 刘宇
- 刘巍
- 吕青
- 吴新强
- 周强
- 孙紫阳
- 张杰
- 张涛
- 张立
- 曹宇
- 朱凌
- 李建英
- 王国杰
- 王涛
- 章建海
- 肖勇
- 肖斌
- 詹晓梅
- 邓春林
- 邢新丽
- 钟家银
- 陈丽
- 不公告发明人
- 于俊亭
- 任杰
- 余小欢
- 刘平
- 刘志刚
- 刘洋
-
-
李兴阳
-
-
摘要:
体育艺术专业的考试招生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热点,而且山东省高考高等体育艺术专业学校招生资格考试内容大纲制定后,考试教学大纲不是固定的,而是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改变的。目前,体育招生采取综合分制,对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体育生体育成绩的高低,对今后的升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训练方法能否有效提高体育成绩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体育生高中阶段训练方法与成绩的关系,对比不同训练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成绩(水平相当的学生),为今后的体育生训练指导提供指南,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训练取得良好的成绩,达到升学的目的。
-
-
李儒亚;
林钻杜
-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递进系数法和帕累托分析法,对第7~17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跳远前3名成绩、奖牌分布及我国跳远成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跳远项目总体成绩略有下滑且波动幅度较大,男子前3名运动员实力差距较大,女子前3名运动员实力差距较小;在洲际实力上,欧洲实力最强劲,紧随其后的是亚洲、北美洲、非洲;在奖牌分布上,奖牌和金牌虽集团分布广泛,但实力较强的只有中国、德国、英国、美国和古巴;我国男子和女子跳远项目在近11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都占据金牌和奖牌榜第1名且居于亚洲主导地位,但整体竞技水平不稳定且女子成绩呈下降趋势。据此,为我国跳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
-
吴燃松;
阳妍
-
-
摘要:
从项群理论的视角切入,从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动作结构、运动成绩测量方法三种分类体系及运动员竞技能力,对急行跳远项目进行剖析,并针对我国高校业余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现状,从动员、加量、强化、赛前诱导四个赛前训练阶段进行分析,并且在项群理论的视角下,对急行跳远在赛前训练的方法上进行合理统筹安排。
-
-
王国杰;
彭秋艳;
章碧玉
-
-
摘要:
目的:探讨男子跳远全程助跑阶段划分。方法:采用录像拍摄解析法和测试法获取男子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1)运动员助跑中身体质心高度逐渐提升,并在倒数第17步和倒数第6步出现转换点;2)运动员起动后支撑时间逐渐减小,腾空时间逐渐增大,支撑腾空时间在倒数第17步出现第1交叉点;3)运动员起动后趾-板距离标准差逐渐增大,在倒数第6步出现最大值,该步之后趾-板距离标准差逐渐减小;4)运动员起动加速后最初的4~5步中能产生较高的水平力,随后水平力骤减;5)阶段1中,运动员着地距离短、着地胫骨角小、躯干前倾幅度大,离地距离长、离地角度小,便于加速。阶段2和阶段3中,运动员着地胫骨角增大、着地距离延长、躯干前倾幅度减小,离地距离减小、离地角增大,制动力增大。结论:男子跳远全程助跑可分为起动加速、途中跑和准备起跳3个阶段。起动加速阶段减小躯干角、着地胫骨角和离地角,增大离地距离有助于加速;途中跑阶段和准备起跳阶段逐渐增大躯干角,提高身体质心高度,有助于提高“扒地”效果,提高跑速。
-
-
于英明
-
-
摘要:
田径运动是一门专业性强,且对体能训练有很高要求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当中的跳远运动就需要在强大体能的辅助之下获得理想成绩。专项体能训练现如今已经成为田径运动中跳远训练的核心内容,好的体能基础是训练与比赛的出发点,更是让身体机能长时间保持健康积极状态的重要方法。跳远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多种多样,但是专项体能训练是基础也是重点。这就需要教练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状态,提出科学化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使得运动员能够更好的把握技术动作,获得理想成绩。
-
-
谢令彦
-
-
摘要:
跳远是田径运动当中的基础项目,该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把体能训练作为跳远训练的核心与重点,通过合理安排训练活动的方式,促进运动员专业能力以及跳远成绩的提高。为了确保跳远运动的长效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跳远运动员,必须在日常的跳远训练当中把握重点。关于跳远的体能主导特征,在跳远运动训练当中,需要重点就专项体能训练方法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增强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方式,促使其获得理想的竞赛成绩,增强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
-
-
刘理丹
-
-
摘要: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以高水平运动员为规范式目标要求,组织建立相应模式的控制性方法。本文通过建立河南护理职业学院7名跳远运动员跳远发展数学模型,组建相应的检测、评定和训练方法,实现运动员成绩提高,希望能为河南省高校的跳远运动训练提供实践借鉴。
-
-
唐莎
-
-
摘要:
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又来了!预报名时,大多数孩子都跃跃欲试。统计预报名单时,我发现垒球和跳远报名人数不足。由于学校规定每个学生限报3个项目,我基于“人人参与”的初衷,要求班上每个同学限报两个项目,这样,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参加比赛。现在,难题出现了,垒球和跳远的人员该如何定呢?是让那些积极的运动健将们多报一个项目,还是让动员实力一般的孩子积极参与,又或者给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的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
-
-
-
李琳
- 《第十八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2015年8月在中国首都北京承办的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我国3名男子运动员王嘉男、高兴龙、李金哲历史性的闯入跳远决赛,并分别取得第3、4、5名的成绩,其中19岁小将王嘉男以8.18米获得铜牌,赢得了中国也是亚洲首枚世界田径锦标赛跳远奖牌.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固然可喜可贺,但回望历史,以王嘉男8.18米获得铜牌的成绩在前两届都不能进入前六名.因此,必须清醒的把握世界田径运动发展的脉络,深刻的揭示跳远技术自身的规律,不断探索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训练手段、方法,以期在今后的世界大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名次.
-
-
刘涛
- 《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 2014年
-
摘要:
有关跳远运动学的研究,大多学者都很重视速度方面的参数,而对其重要性的排序关注较少.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女子跳远运动员有关的运动学参数,对其影响跳远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对比,有助于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准确认识跳远运动技术的特点.女子跳远运动员运动学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腾起角、垂直分速度、腾起初速度、水平分速度、踏板速度。在跳远运动中摆动腿摆动速度越大,起跳腿的力增加越多,故提高了重心垂直速度和重心高度,因而缩短了跳跳腿的蹬伸时间,有利于提高腾起速度。建议教练员,不要过多强调跳远运动员的踏板起跳,训练中应把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垂直分速度、腾起初速度放在首位。
-
-
孙志军
- 《第四届首都青年学者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论坛》
| 2011年
-
摘要:
跳远是体能主导类的项目,运动员体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运动成绩,而力量又是体能类项目的核心和稳定压倒一切的理论支持,所以稳定的高质量动作是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而稳定的动作往往是由良好的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决定的.本文通过结合跳远项目的特点,阐明核心力量训练与跳远训练技术的的关系,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成绩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核心力量训练对全面均衡的发展跳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力量训练方式,对跳远运动员的四大技术阶段的稳定、效率、预防损伤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成为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一部分。
-
-
吴昊;
毛德伟;
宋祺鹏;
张翠
-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 2010年
-
摘要:
本研究选取3名现役山东省优秀男子跣远运动员和2名现役全国优秀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二雏高速摄像机对整个跳远助跑中最后两步的全部过程进行了拍摄,并使用APAS软件对跳远动作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运动员的动作分析,我们发现:李鑫和靳祖涛采用最后一步大于倒数第二步的助跑节奏,不同于大多数的国内优秀选手;李鑫和靳祖涛的腾起角小于国内优秀选手,不利于增加起跳时的垂直速度;赵晓希和靳祖涛倒二步助跑速度小于国内优秀选手,不利于增加起跳时的水平速度;李鑫助跑时缺乏稳定性,重心上下波动大,造成他速度损失率大,速度转化率小.
-
-
-
米卫国
- 《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 2002年
-
摘要:
本研究从运动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从摆腿膝关节角度的变化特点来分析不同水平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的异同,力图寻求跳远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我国跳远项目运动训练,以及后备人材的培养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
-
-
杨金田
- 《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分析和对36名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跳远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三种起跳技术模型"制动式"、"跑步式"、"两跳式"的特点,将1992年ШyбинЕ.Г博士提出的跳远助跑和起跳技术概念划分,即将普遍公认的助跑和起跳划分由起跳腿放脚开始改为由摆动腿开始,进行了理论上的完善与补充,在国际上首次定义了"两跳式"起跳技术模型的概念并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
-
-
-
刘小湘
- 《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以资料所提供的中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学技术参数为依据,运用动力学的原理,计算各运动员的水平冲力和垂直冲力,并对其进行比较,有利于快速获得运动员的冲力大小和跳远技术特征,找出中外优秀跳远运动员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别,为我国跳远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参考性的意见.